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的社交,暴露了人性的弱点 孩子不会社交的表现

2022-03-14 08:53:58孕产
作者 | 悠悠妈(现居德国)来源 | 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1.前几天放学后,邀请悠悠的朋友小G到家里来玩,刚一到家,悠悠就说:“妈妈,我要骑自行车”。“骑什么自行车呀?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再说小G又不会骑车,外面好热,去屋里玩吧。

作者 | 悠悠妈(现居德国)

来源 | 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

1.

前几天放学后,邀请悠悠的朋友小G到家里来玩,刚一到家,悠悠就说:“妈妈,我要骑自行车”。

孩子的社交,暴露了人性的弱点

“骑什么自行车呀?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再说小G又不会骑车,外面好热,去屋里玩吧。”

“我就想给小G看看,我会骑不带辅助轮的自行车了。”

哦,原来这家伙是想在朋友面前炫一把朋友没有的技能。

她骑的时候小G跟在她旁边跑,只骑了一圈,悠悠就满意地进了屋。

到家后,我随手拿了两个杯子,一个粉红色,一个橙色,倒水给孩子喝。

孩子不会社交的表现

我心里想着她们已经5岁了,不会再为同一个杯子而争了吧,没想到两个5岁的娃真的还是会为了都想要粉红色的杯子而僵持不下。

明明有很多选择,却偏偏都要争那一个,这不是2岁娃才会做出的举动吗?怎么到了5岁还是这样?

没有办法,我只好又找出一个一模一样的粉红色杯子,才平息了即将爆发的“战争”。

边喝水,孩子们边聊天。

“看我有这个亮闪闪的纹身,是我过生日的时候小M送给我的。你没有吧?”

“我家里有Elsa的纹身,你没有吧?哈哈哈”

“我衣服上有Elsa,我的卡子是Elsa的,你没有,la~la~la。”

“我有Elsa的娃娃,还有好多好多芭比。”

“我也有!我在中国的时候我的姨妈舅舅送了我几个芭比。”

看着两个孩子一脸幼稚天真的神态,嘴里却说出这么令人讨厌的话,我真是受不了。

孩子不会社交的表现

实在没忍住,坐在一边的

德国父母凑在一起也会注意不要拿孩子做比较(心里比不比不知道,至少嘴上能克制住不做比较),大家都有“做比较对孩子不好”的共识。

可是没想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孩子还是这么喜欢互相比较,无疑是人类的本性流露了。

既然这样,那么学会不与别人比较,抵抗比较带来的焦虑和不安才是教育的任务。爱和别人比是天生的,“不与别人比,宠辱不惊,坚持活出自我”才是后天修炼出来的强大内心。

2.

类似的情况在幼儿园也经常发生。

有一段时间悠悠对穿衣特别挑剔,我给她买的、她姑姑为她亲手做的好多衣服她都不穿了。

她说:“灰色和棕色是男生的颜色,不穿!”

“这件衣服上没有blingbling的亮片,不穿!”

我问她:“为什么一定要穿带blingbling亮片的衣服?总不能件件衣服都是亮片吧?”

孩子不会社交的表现

悠悠说:“别人都穿有亮片的衣服,我如果不穿有亮片的,她们会笑话我。我不想她们笑话我。”

听孩子这么一说,我又很理解她的心情。小小年纪的她,为了被团体接受而不得不做出与大家一致的行为。

我试图教育她:“你为什么总喜欢和别人一样呢?你可以不一样啊!如果有人因为你没有穿亮片衣服就笑话你、排挤你,那你就不要跟她玩好了!这样的朋友不值得交!”

然而,才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例子。一个是美国一所名气不错的中学学生竟然搞出了每个年级必须戴什么颜色围巾的规定,如果哪个学生穿着打扮不符合这种社交规定,或者哪天没搞清状况而不小心穿错颜色了,就会被排挤。

这种学生之间自发形成的“风气”哪怕是学校老师也无法去禁止和杜绝,令校长老师头疼不已。

书中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在学校大受欢迎且成绩优秀的高中球队队长(美国人特别重视体育,因此体育好的人也特别受重视和喜欢)受到一群喝醉的同伴鼓舞从桥上往河里跳,这名高中生为了证明自己勇气可嘉,配得上队长的头衔,明明心里很害怕,可还是跳下去了,结果人挂了......

无法相信人在同伴压力之下会变得如此愚蠢,对不对?那我再推荐一本书:《乌合之众》。

这本书分析了人群的特征:人一旦陷入群体,就真的会变蠢。这个时候的个体已经不再是个体了,TA的个体特征将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群体特征。

群体中的个体可能做出与单独行动时的个体完全迥异的行为,哪怕是违背个体理智和利益的行为。

培养一颗抵抗同伴压力的强大内心和独立思考能力,任重而道远。

3.

有一天,悠悠玩着玩着,嘴里冒出了一句押韵的顺口溜:“女孩很强大,男孩是沙拉!(德语版听起来更搞笑:Mädchen sind stark, Jungs sind Salat.)”

我听了觉得很好笑,就问她为什么这么说呢?

她说,因为他们在幼儿园有时候男孩和女孩会分成两派玩,有小厨房和娃娃角的房间是“属于女孩的地盘”,男孩不能进;而有乐高积木和停车场玩具的房间是“属于男孩的地盘”,女孩不能进。

男女两派为了维护自己地盘的纯净,会把不属于自己性别的游戏者赶出去。

孩子不会社交的表现

有天送悠悠去幼儿园时,我曾亲眼目睹过这一幕,画面十分滑稽。以小R为首的女孩团体堵住女孩地盘的门,不让男孩们进,而小男孩L本着故意挑衅女孩的目的,非要进去捣乱。

小R和L都是小胖纸,两个人对K,其他孩子在旁边帮忙或者看戏。逮着一个机会,L将一半的身体挤进了门里,小R赶紧尝试关上门,把L夹在门缝里,L的好朋友见机用力把L往门里面塞,而门另一端的小R又用劲把L往外面推。小胖纸夹在中间,进退两难,看得我忍俊不禁。

孩子不会社交的表现

而这一切都是在老师的背后发生的,当时老师正在教室门口和我说话,根本没看到这一幕。

说着悠悠嘴里又喊起了口号:“Mädchen gegen Jungs!Mädchen gegen Jungs!女孩 VS 男孩,女孩 VS 男孩。” 手舞足蹈,情绪激昂。

过了一会,她看到电视里正在放足球比赛,嘴里又蹦出“德国 VS 中国!”,

“你们在幼儿园经常这么玩么?为什么一定要一方 VS 另一方呢?都一起玩不好吗?” 我好奇地打探。

悠悠没有回答我,她沉浸在一方与另一方争锋相对的快感中。她对于自己的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她自然说不出来其实这种将人分类,然后互相敌对的行为正是人类的本性!

人的大脑如果不将事物归类,就无法思考。世界如此复杂,大脑在判断任何一件事或一个事物之前,第一反应就是首先将它归类,归类了才能继续往下思考。

而一旦将人归类,属于不同类的人一定会变得敌对。

90年代,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将一群和谐相处的学生随机分成AB两组来完成任务。结果发现,原本是朋友的人,在被分到不同组之后,很快就因为组别不同而显现出了对彼此的敌对情绪。

被分到同一组的人会不自觉地维护自己的组员,贬低和攻击另一组的成员。

几天之后,他们甚至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组的组员比另一组组员更优秀,产生了强烈的高人一等的感受(看自己组的人怎么看都顺眼,看别人组的人觉得浑身都是毛病),虽然当初的分组完全是随机的,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一组组员比另一组更优秀!对自己组产生的高人一等的感觉完全是错觉!

绝顶聪明的哈佛学生尚且如此,孩子的社交不过是暴露了人类或者说是动物的本性。

教育是把人从动物变成文明理智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多难呢?

很难很难,但是我们还是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啊(我会继续写如何做的)。

否则就会沦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被人利用和操控而不自知。

作者:悠悠妈,定居德国,精通德国早教与教育,代表作《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用实例分享德国教育的精髓“用生活完成教育,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