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培养儿童逻辑思维能力之-了解“诉诸权威”谬误

2021-12-11 07:00:31孕产
诉诸权威是一种由于论证的前提和结论没有逻辑关系而产生的推论失效的不相干的谬误(fallacies of relevance)。当权威的主张不在其合法领域内时,该主张不具有可靠性。

诉诸权威是一种由于论证的前提和结论没有逻辑关系而产生的推论失效的不相干的谬误(fallacies of relevance)。当权威的主张不在其合法领域内时,该主张不具有可靠性。即便权威的主张在其合法领域内,但该主张正确与否,仍须取决于该主张是否证据充分,而不能取决于它是由该主张的所在领域的权威提出来的。

中国人是很喜欢使用这一谬误的(外国不太了解),比如我们吓唬小孩子:“再哭,再哭一会儿警察来了!”,或者:“大夫说了,吃了这个就能长高高。”

小孩子是很容易被“权威”唬住的,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对权威就会产生无理由的敬畏,就跟很多人敬畏神灵鬼魅是一个道理。

科学的发展需要质疑精神,需要不惧权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多的使用“诉诸权威”,不管是权威领域内的还是领域外的,都会影响孩子在思考问题时的独立性。

事情本身的对与错应该从分析事情的因果逻辑入手,教会孩子用逻辑推理进行思考。诉诸权威仅仅是为了唬住对方,让对方“听话”,相信自己的主张。这在朋友间辩论也许可以使用,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最好尽量不要。

科学界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就曾经因为诉诸权威而出现错误地对标示人类的染色体数量的问题。1923年,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费洛普勒·皮特基于错误的数据及互相抵触的观察结果声称人类有24对染色体。因为他在该领域为权威人士,这个结论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被大多数的人认同并采用。当时,就算相关显示人类染色体数量的图片显示只有23对染色体,相关的教科书却仍然指出人类有24对染色体。其权威性甚至影响进行相关研究的人士。他们就算根据观察及实验得出人类只有23对染色体的结论,却尝试证明自身的观察结果是错误的,而非尝试挑战费洛普勒·皮特的结论。这个问题最终于1950年代才得以修正。

科学知识一直都是通过实验及观察获取的,因此诉诸权威事实上在科学上是没用的。卡尔·萨根曾经表示:“科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其对权威的不信任…… 就算是权威,他们很多的论点并非基于事实与观察,最后仍然被证明是错误的。权威和普通的科学研究者一样,都需要以同样的手法以证明一件事情的对错。

诉诸其他领域的权威。例如,“经济学家XXX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不可能的。”、“宗教经典主张宽恕、原谅,因此该废除死刑。”、“俄国数学家XXX用数学技巧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历史记载都是编造的,是同一事件一再改编的后果。”、“先总统反对西洋主流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主张我国固有的经济思想最适合我国国情”

诉诸一家之言的权威,忽略了实际上该立场多有争议。例如,“XXX研究发现牛奶可致癌”(但同时也存在更多批评此研究的权威与专家)、“李森科主张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错的”、“XXX的研究认为教养对子女人格没有重大的影响。”、“气候学家XXX的研究指出近几十年的全球暖化和人类经济活动无关”、“历史学家XXX的研究宣称耶稣基督是虚构人物”、“中研院院士表示:‘西方国家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是的时代’”

诉诸权威的个人意见。例如,XXX局长说:“学生是政府的政策下最大得益者,所以学生无权批评领导人。”、生物学家XXX私下说“我认为HIV病毒和艾滋病无关”、国文老师私下说“我认为‘三只小猪’可以是成语。”、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生前曾说“在宇宙里外星人是肯定存在的,但如果外星人造访地球,那么其结果就会和当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差不多。”

诉诸权威的非认真言论(如开玩笑、如酒醉时的言论)。例如,“有香车自然有美人,奔驰公司的总董事长都这样说。”、“孔融主张儿子对母亲,就如放在瓶子中的东西,拿出来后两者也就没有联系了,因此孔融反对孝道、鼓励大家不孝。”

诉诸匿名的权威(匿名的权威无法确定其真实性)。例如,“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每人都有犯罪倾向。”、“许多研究(而没有具体提及相关研究)都认为,对于谋杀,死刑不比无期徒刑有更强的吓阻效果。”、“历年来的研究(而没有具体提及相关研究)显示,严刑峻罚不能减少犯罪”、“多数的研究(而没有具体提及相关研究)都认为对儿童诗用体罚会导致更多的偏差行为。”、“有资料(但没提及是哪些资料)宣称耶稣基督没有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是去了印度,在克什米尔山谷度过了余生。”(这也是假资讯来源的一种)

了解这些诉诸权威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自主的思考问题。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减少孩子对权威的敬畏,增强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信心。借逻辑之力,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