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接孩子放学大有学问,有的父母像是甲乙方,当代亲情太“塑料”?

2021-12-06 22:01:48孕产
当我们这一代人成为了孩子的爸妈时,总是会忍不住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因为自己小的时候正是教育大改革的年代,同时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正在接受着国际上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冲击,所以我们这一代孩子的童年很难说有多么的幸福。

当我们这一代人成为了孩子的爸妈时,总是会忍不住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因为自己小的时候正是教育大改革的年代,同时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正在接受着国际上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冲击,所以我们这一代孩子的童年很难说有多么的幸福。

家长们多数不愿意理解我们,对新潮的东西避之不及并且不愿意接受孩子们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孩子们时常觉得自己被家长瞧不起……众多问题导致了当初的80后、90后成为了自闭症、抑郁症高发的人群.

当我们自己有了孩子的时候,自然想要不断检讨、审视自己的行为,生怕自己犯了老一辈家长们犯过的错误,让孩子们遭受和我们一样痛苦的童年。

在大把的外国教育理念、育儿心理学的熏陶下,我们掌握了很多沟通小技巧,成为了"聪明"的家长,即便如此,在"接孩子放学"的问题上,再"聪明"的家长也依旧在犯错!

我们以为正确的沟通方式其实完全错误

要说与孩子沟通的时机,"放学路上"确实是一条充满了各种提升亲子关系机会的"康庄大道",过马路拉手手、帮孩子背书包、和孩子一起看看路边的花草和猫狗、开开心心地聊聊天揉揉孩子的小脑瓜……要提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快乐气氛真是太简单了,任何一个小动作都能让孩子乐开花。

那么,为什么随着日子慢慢地过,放学的"康庄大道"却没有了欢笑声呢,为什么孩子的话语越来越敷衍,到最后连书包都不愿意让家长背了呢?

1、你提问的态度就像你的老板

要想明白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我们沟通,不妨先思考一下我们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会和孩子聊些什么话题吧,在"话题"的选材上,恐怕全国的家长都会给出同样的答案:想要知道孩子一天都经历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没有受到老师表扬,和别人相处得好不好有没有被欺负,上学开不开心有没有淘气,吃饭吃饱了吗……

天下爸妈对孩子的期望都是一样的,希望孩子在学校开心快乐度过每一天,并且学到了知识,但是显然,我们对孩子回答的内容上,是有一个固定的期待的。

因为我们作为家长,知道自己期望的是什么,也就更加将重点放在自己询问的几个"重点"上,所以当孩子说出其他内容时,我们在主观意识上会立即判断"这些事情不重要",并且非常容易失去耐心,因为我们"想要的答案迟迟不出现"。

于是我们又要反复去提问这些"重点",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很难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孩子讲述的他们认为有趣的事情我们也往往不能跟上话题给出反馈,敷衍地回应几句之后又要提问我们关注的那些重点。

鸡同鸭讲莫过于此:我们和孩子们对对方的话题互相看不顺眼。

虽然家长们想要提问的重点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们往往忘记考虑孩子的心情,我们在很多现代教育理念中都能看到关于"尊重孩子"的详细论述,要求我们把孩子们当做一个成年人、独立个体去对待,这是因为孩子们6岁之后就已经有了独立的思维能力了,尊重孩子是要我们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感情"。

但是我们往往在吃饭穿衣上希望孩子自己像大人一样动手,在思想和感情上把孩子们当做婴儿对待,自然会令孩子们失望,继而变得不耐烦、反感。

再回看我们对孩子提问的那些话题,如果把这些话题拿来询问我们自己,恐怕作为理智的成年人,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好心情去回答:

今天工作完成得怎么样?上班的时候有没有摸鱼偷懒?和同事有没有发生摩擦?领导今天表扬你了吗?今天的午饭吃的什么,吃饱了吗?……如果公司的老板这样对待员工,可能员工会拼命跳槽吧。

让孩子掌握一半的话语权,给予孩子一半的时间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话题,有那么难吗?

2、你的关心假得像塑料亲情

除了话题选材偏离孩子关注的重点,我们在对话时其实也往往容易"自作多情",我们必须清楚,孩子是在成长发育阶段,情商低,不能顺着大人感兴趣的话题聊,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家长一味地期待孩子去主动跟自己聊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就未免太过"自作多情"了。

孩子有选择话题的自由,有表达自己快乐的权力,家长打断了孩子们的快乐,又要期待对方谈论让大人满足和快乐的事情,这难道不是大人们"情商低"的表现吗?

而"情商低"的家长们仍然不满足于"破坏孩子的心情",在引导孩子去聊学习之类话题时,常常会使用敷衍的方式来应对孩子那些"不重要"的兴高采烈。于是放学路上对话就成了孩子与家长对对方的话题互相敷衍,连带着家长们关心孩子的心态也看上去无比虚假。

要知道,互相敷衍的聊天方式,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中,被称作是"尬聊",而家长和孩子的聊天发展成为"尬聊"了,这其中的任何感情都会变得非常表面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很假"、"很塑料"。

真心实意地交流不是一方倾听另一方的倾诉,而是互相倾诉、互相倾听。而失败的亲子交流往往错在:家长在要求孩子们"有眼色",满足家长的愿望,主动"倾诉"那些家长们关心的内容,并且还常常因为"倾诉"得不够"真情实意"而被家长挑刺。

试问哪个孩子会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作为家长,听孩子聊起他感觉有趣的事情时,有几位家长能够做到超过五分钟呢?

3、你的指令空泛得像任性甲方

当"倾诉"结束后,家长们惯用的"总结陈词"就是跟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在学校里和别人好好相处、不要淘气,你是大孩子了,要心里有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

这种结束语真是很"要命"。

"你要好好学习",孩子听到这句话心里一定莫名其妙:什么?我要好好学习?我现在没有好好学习吗?如果你觉得我的学习上存在着错误,你直接说哪里错了我改啊?

"在学校里和别人好好相处":等等?我和谁没有好好相处了?是老师还是同学?谁找你告状了吗,你说清楚啊我去和他理论!

"不要淘气":我没有淘气吧,而且,什么叫淘气?

"要心里有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这简直是莫名其妙了,什么叫做心里有数,我不懂啊,而且,我的学习和生活不是由爸妈和老师安排的吗?

这样的指令与任性甲方要求的"五彩斑斓的黑"又有什么区别呢?

万事先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交流时能够有效提高情商的一项技能,我们总是能够将这一技能熟练地运用在同事、朋友、亲戚身上,能够说出"怎么会这样,那他该有多难受啊"这样体贴的话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善意。

但是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却总是做不到真正的"换位思考",好像我们将身份置换到孩子身上的时候,依旧要求孩子按照家长的思维来生活才是对的。

这是非常可笑的想法,我们都明白每个成年人拥有独立的思维和性格,却要求我们的孩子们不能拥有自己的性格。

我们没办法责怪孩子们跟我们之间的亲情太"塑料",因为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实在是太过"塑料"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