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最成功的教育:所有孩子长大后,依然能够眼里有光,心里有梦

2020-02-15 02:52:03孕产
1儿子不到两岁的时候,中秋节,当时我带着他住在娘家。爸爸准备了供品放在桌子上,然后点燃香和蜡烛准备磕头。这个小人儿一声不吭站在旁边观摩,突然他迈着小短腿噔噔噔跑到另外一个房间,出来时手里拿着那个磕头专用的蒲团,递给爸爸。



1

儿子不到两岁的时候,中秋节,当时我带着他住在娘家。爸爸准备了供品放在桌子上,然后点燃香和蜡烛准备磕头。这个小人儿一声不吭站在旁边观摩,突然他迈着小短腿噔噔噔跑到另外一个房间,出来时手里拿着那个磕头专用的蒲团,递给爸爸。

做外公的第一次享受外孙突如其来的“孝敬”,惊呆了,大笑着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有“眼色”。

而孩子特有的“眼色”,就是他自带的灵气。

是他通过自己纯真无杂质的眼光,用心观察生活,所得到的最原始最直接的结论。

私以为,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最难能可贵的,当属“灵气”二字。

所有的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是灵气充沛的。睁着一双黑葡萄一样的眼睛,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将这个复杂的世界解读成孩子特有的简单纯真,倘若稍大一些会说话,那更是语不惊人誓不休。

然而随着年龄渐渐长大,很多孩子眼中这种堪比星辰的光芒,却渐渐陨落了。



暑假的时候,应朋友所托,替一个辅导班的孩子们上了几节作文课。

因为我是临时顶替,朋友就将四五六年级的孩子们都放在一起听课。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即将升六年级的男孩。

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这个孩子身上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木讷与瑟缩。

假如你是一位老师,或者有幸在教室里看到过几十张属于孩子的稚气未脱的脸,那么就会有深刻体会,那一张张小脸上,都是那种挡也挡不住的朝气蓬勃、热情洋溢。而在此中间,夹杂着一张瑟缩、畏惧,眼神躲闪好像无处着力的孩子,就会格外明显。

这个男孩便是如此。

第一节课讲自己的妈妈,当我问到“妈妈生气时,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十几个孩子仰着头看我,或嗔或喜。

有的说,感觉妈妈变成了一座活火山,自己来不及跑就被滚烫的岩浆埋住了;

有的说,感觉妈妈的怒气像是天上飘落的雪花,把自己冻成冰冷的雪人;

还有个孩子说,感觉妈妈生气的时候就像孙悟空,无论自己躲到哪里,都能被妈妈踩着筋斗云找到。

我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而惊叹,抬头就看到那个年龄最大的男孩,一个人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低着头,眼神躲闪,努力将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我笑着问道:“大哥哥,你来说说,妈妈生气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他慌慌张张站起,脸涨得通红,眼神乱飘,我鼓励道:“没关系,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等了差不多一分钟,他才吭吭哧哧小声说了句什么,我没听清,离得近的几个同学就帮忙重复:“老师,他说他想死。”

我当即明了,这是一个长期被父母打压的孩子。于是我用赞赏的语气大声道:“你说得很好!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每次被妈妈冤枉或是批评,当时的感觉就是,还不如死了呢!”

孩子们发出善意的哄笑声,男孩抬头,深深看我一眼,红着脸坐下了。

到第二节课,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走进教室,就看到原本坐在最后一排的男孩,此刻正昂首挺胸坐在教室的第一排,看到我,小声道:“老师,我们都等你好久了!”

整堂课下来,无论提问什么问题,他都是第一个高高地举着手,急得都快要站起来,迫不及待嚷嚷:“老师,我来!我先来!”

那一堂课,他整个人好像都在发光。

第一节课,他整个人好像被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捆缚着,缩手缩脚,犹如“套中人”。

第二节课,他才“活”了过来,他的眼里好像有星星在闪耀,整个人焕发着不可思议的光彩。

而魔法,只是那么点微乎其微的“肯定”和“看见”。

2

随便在手机上打开微信群,都能看到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倾家荡产买学区房,专门辞职去陪读,每天变着花样做吃的补充营养,孩子在父母不错眼的监控下,要不遗余力去学习,稍微松懈一下,父母就会痛心疾首地批评责骂,好像这一时的松懈就会被永远甩在身后。

社会的日新月异好像一条看不见的鞭子,催着父母逼孩子一刻不停地往前跑,于是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应运而生,变着花样霸占孩子所有休息娱乐的时间。

却鲜少有父母能够停下来,观察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想要什么。

孩子们小小的肩上背负着父母的焦虑,社会的竞争,和自己自我成长被压抑忽视的痛苦。

于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原本附着其身的灵气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被繁重课业磨砺下的麻木与习惯。



说到这里,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最严重?

因为小时候被严重压抑,孩子内心的“自我”没有得到成长,日积月累缺乏营养,就会扭曲变形,整个人也会变得暴躁、愤怒。到了初中高中,孩子们身体的成长使得他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力量,其内里那个“自我”渴望被喂养浇灌,“叛逆”的爆发也就不足为奇。

我家楼下有位小姑娘,今年读初二,她的妈妈和我关系很好,小姑娘至今也没有任何要“叛逆”的意思。

前天晚上十一点,她和妈妈来找我,原因是第二天全校有个演讲,老师临时指命她来负责,需要做PPT,刚好她家的电脑坏了,于是来找我帮忙。

她妈妈不好意思深夜打扰,连连抱歉,我却很为小姑娘开心。

能得老师临危受命,证明小姑娘在老师眼里,是个办事靠谱的人。

而且据她妈妈讲,不仅这次演讲由她负责,以往学校里的大小活动也都少不了她,她妈妈也担心这样下去会不会影响她学习。

我笑眯眯看她一眼,对她妈妈说:“没事,你看丫头,她自己心里有谱,分得清轻重,是不是?”

小姑娘于是不说话,抿着唇笑。

由于妈妈的不打压不限制,小姑娘得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自我得到充分发展,据说目前为止成绩都很不错。每次见她,都能感觉到她沉静气质下一颗剔透的心,和浑身上下挡也挡不住的灵气四溢。

当然也就不可能“叛逆”。

话说回来,何为“叛逆”?

不过是孩子自我的成长,和父母权威之间的较量而已。

3

所谓“灵气”,就是孩子眼中自信的光芒,是他对于自身和所处环境一种不慌不忙的掌控和信任。没有了这个,孩子的生命秩序势必会遭到破坏,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果。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真正地看见孩子,最大限度地呵护孩子难能可贵的“灵气”?



1.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如果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不自觉就站会在孩子对立面。

孩子磨蹭怎么办?

孩子不肯吃饭怎么办?

孩子不主动写作业怎么办?

其实当我们问出这些问题时,已经将孩子推出去,让孩子站在我们的对立面,我们像是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一样,把孩子当成“阶级敌人”来对待。

反过来,如果将孩子看做是孩子,他不吃饭是因为不饿,或者消化不良没有胃口。磨蹭不写作业,是因为写作业很无趣,我们小的时候,有几个人喜欢写作业呢?不都是在和父母的斗智斗勇中长大的吗?

倘若父母有耐心一点,能够让孩子参与到做饭的过程中来,或者根据孩子的心性将写作业变得好玩有吸引力,孩子又会如何不喜欢呢?

2.不要打压孩子

其实很多父母都知道这一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会选择性忘记。

曾经见过一对母女,小姑娘满脸期待地说;“妈妈,明天周末,可以带我去吃肯德基吗?”

妈妈不耐烦地挥开女儿的手:“今天老师说,全班孩子拼音都会写会背了,只有你还有两个不会,你有什么资格吃肯德基?”

小姑娘脸上的光彩迅速暗淡下去。

身为父母,我能够理解这位妈妈的焦虑,但是,如果她能换一种方式,不要把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肯德基和无趣的拼音学习挂钩,或者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耐心教一次拼音,无论如何,都比这样不耐烦的抱怨要强数百倍。



3.不要过多限制孩子

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很多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怕孩子弄脏新衣而阻止在地上玩,怕发生冲突拒绝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怕孩子受伤而阻止他们跑跳……

再大一些,怕影响学习不允许唱歌,怕影响学习不允许画画,怕影响学习不允许参加集体活动……

其实,相比起这些,父母们不如将心放回肚子里,蹲下来,观察孩子如何跟蚂蚁对话,弄清他为何对一片普通的树叶有那么大兴趣,认可他喜欢社交喜欢艺术的喜好。多给孩子一些脚踏实地的生活感,让孩子参与到平凡的生活中来,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

感谢你的不限制,未来中国说不定就会多一个牛顿,一个爱迪生,一个达尔文。

4.不要只盯着书本中的知识

要知道,大部分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且最后服务于生活。

有一天晚上家里停电,我和儿子对坐无聊,于是我翻箱倒柜找出两支蜡烛点上。点的过程中儿子凑过来小脑袋,好奇地问:“妈妈,蜡烛这么细这么长,放在桌子上不会倒吗?会不会把我们家点着?”

我微微一笑:“你看妈妈如何变魔法,将蜡烛‘定’在桌子上。”

儿子观察过后,被这个魔法吸引住了,他两眼亮晶晶道:“妈妈,原来还有这个知识,这个知识我竟然还没学过。”

我大笑,于是在我的陪护下,他熄灭其中一支蜡烛,请我点着,小心翼翼将蜡烛倾斜,用烛泪来固定蜡烛。

那一晚,这个简单的游戏他玩了将近半个小时,我则趁机和他讲解,蜡烛点着是很危险的,哪些东西是易燃物容易被烧着,哪些则不会。



5.孩子的成长,父母别心急

说到这点,就不得不提一提十多年前奥运替唱风波中的林妙可和杨沛宜。

杨沛宜的父亲是个真正懂得孩子成长的大智若愚的家长,他不像林妙可的父母那样,在自己精心养育的花朵尚未成熟时,过早地将她展示在世人面前。而是选择小心翼翼藏起这颗掌中明珠,使其在平淡岁月中学习成长壮大,在合适的时机,才选择放手,公之于众。

孩子的成长,最忌父母心急。

愿天下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能浅浅的给;未来长长的路,允许孩子慢慢的走。

愿所有孩子长大后,依然能够眼里有光,心里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