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学了,你几点钟去接孩子?几分钟的差别,却影响整个童年
阅读前欢迎点击屏幕右上角“关注”就可以每天获取专业的育儿知识。
转眼要开学了。最近发现后台留言中,有不少担心孩子不能适应新学期的朋友。特别是家里孩子正处在低幼年龄段的朋友,担心的事情就更多一些。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纪录片叫做《幼儿园》,推荐给你们。记录的虽然是幼儿园的事儿,但里面体现了很多不同年龄段孩子们,在学校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分离焦虑、情感和沟通压力、社交困境等等……也想借着这部纪录片,跟朋友们分享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小方法。
另外,这部片子本身比较精彩,无论朋友们家孩子今年几岁,都能得到一些感触和启发哈。
无论多难,请把孩子带在身边
无论多忙,请给孩子一点时间缓解焦虑
这部片子,拍摄的时间是在2002年左右。
但是孩子们的表现和他们所遇到的困境,其实跟现在的孩子们,区别不大。片子记录的是一所寄宿制幼儿园的情况,孩子们入学第一天,就是常见的“一哭二闹三逃跑”。有孩子死活不肯离开妈妈,充满恐惧的大声哭吼着:“老师,别抢我!”、“爸爸!妈妈!”
妈妈安慰孩子说过几天就能看到妈妈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只得掰开孩子紧紧抓住她的手,把孩子硬留给老师。有孩子会可怜巴巴的,哭着求老师:“让我回去吧。”
有些孩子是突然反应过来,本来在安静的坐着,却突然委屈的嚎啕大哭。
有孩子焦虑的拍打着门,可以看出他特别想出去找爸爸妈妈,却又无能无力。
还有孩子被父母强行拉到教室,孩子同样是哭着大吼着:“爸爸,抱抱我。”
很让人心疼的,还有一个不说话也不闹的小姑娘,安静的在哭,没人哄她,也没人安慰她,她就自己默默的流眼泪。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还有好多孩子流着眼泪。
有个孩子自我安慰,一直念叨着“吃完回家”“吃完回家”。
可是,他却不知道,吃完饭也不能回家,他要经过漫长的一周之后,才能回家。
所以睡觉的时间,这个孩子的精神压力再次升级,开始哭闹。
看到这些画面,我好几次都觉得心里酸酸的。一直比较建议父母们,哪怕暂时难一点,也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在孩子高中之前,也尽量不要让孩子在寄宿制学校生活。被父母爱、呵护、被父母关注、回应、鼓励和支持,那会让孩子一辈子都有满满的安全感。再好的长辈、老师,都无法取代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需要。另外,树妈比较建议所有父母们,在送孩子入园或入学的时候,要提前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多留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告别。
▶ 在孩子入园之前,全家人多用积极的态度,给孩子们讲讲幼儿园的好事,让孩子对幼儿园充满期待。
▶ 预先告知孩子可能会发生什么:
“到了幼儿园后爸爸妈妈会离开,你可以跟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做游戏,但妈妈晚上就会来接你。”
▶ 给孩子带点他熟悉的物品,比如小毯子、小玩具安抚孩子的焦虑。
▶ 离开的时候,多跟孩子拥抱一会儿,或者陪孩子玩一会儿,给孩子一个舒缓情绪的时间。
有这样一些预演,虽然孩子也可能有焦虑和压力,但往往不会那样撕心裂肺,对孩子的伤害也是最小的。
幼儿园也是小江湖,请提前教会孩子交朋友
幼儿园里,从来不缺的就是嬉戏打闹和哭泣争吵。两孩子在一起本来在玩一个小汽车,但是小汽车被个子高一点的男孩弄坏了。
小个子男孩大哭起来,要求高个子男孩赔给自己:“你再给我买一个。”
高个子男孩一边修玩具,一边说:“那贵了怎么办咧?”
小个子男孩回:“贵了也要买。”
高个子男孩挺为难的:“可是我爸爸不在家,我妈妈钱不够。”
这句话让小个子男孩崩溃了,他开始哭得更凶,试图掀翻桌子,拼命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老师跟孩子们玩儿游戏,用塑料袋套空气,看谁的空气多。可是也有两个孩子为争塑料袋吵了起来。有个男孩动手打了跟他争抢的男孩一巴掌。
老师问他们为什么打架,打人男孩很委屈的说:“老师,他抓我的空气!”
另外一天,两个男孩本来在互相丢东西,却突然毫无征兆的开始打架。
还有两个中班男孩,也不知道为什么开始打架,其中一个男孩把另一个男孩打哭了。
周围的小朋友看不过去,一起围攻了打人的男孩。
当老师威胁打人男孩,再调皮就去小班的时候。有孩子立刻过来拽这个男孩,希望马上把他拖到小班去。
很多人说,孩子的世界最简单、最单纯。但实际上这个小世界里面,也同样有争斗和矛盾,同样面临着一堆棘手的问题。孩子们在0-2岁阶段,社交需求是并不太强烈的,很多时候是自顾自的玩儿。但是到了上幼儿园的3-6岁年龄阶段,会开始很渴望社交,很希望能够得到同伴们的关注和认可。如果没人帮孩子了解应该怎样与小朋友们相处,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就会很茫然。他们可能通过动手打人或高声哭泣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我们成年人,一定要给孩子足够多的社交支持,可以试试:
▶ 多给孩子提供一些社交类的绘本、书籍。
这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更有效的把道理传递给孩子。
▶ 多跟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演练一些可能发生的社交矛盾。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孩子有备无患,遇事不慌。
▶ 多在生活中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父母的交往技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
只有孩子学会了表达自己,才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自理能力很重要,请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多人都遇到了自理能力方面的挑战。
第一天吃饭的时候,有个小朋友把饭打翻在了地上,但是她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她很小声的重复“老师,泼了”“老师,泼了”。
还有一些小朋友,并不会自己穿衣服,很艰难才能弄好。
有些孩子遇到的问题是,没办法很好的配合老师的指令。比如有个叫马玉兰的小姑娘,她在班级被点名的次数最多。
老师总是在说她“马玉兰,又在玩水”“马玉兰,又用手吃饭,不讲卫生”“马玉兰,快点吃啊”……
后来干脆在马玉兰在桌子上乱涂乱画的时候,吼她:“马玉兰又在害人!
其实小朋友们有时候显得“笨手笨脚”或者制造一些麻烦是很正常的。他们的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很多事情都没办法做得很到位。觉得马玉兰只是相对调皮一点的孩子,绝不至于上纲上线。但孩子终归是要脱离开父母,独自面对一些问题的,我们可以在孩子合适的年龄,就培养一些孩子相应的能力。并分配给孩子一些合适的家务,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 孩子3岁左右,可以试着让孩子独立穿衣、洗手、收拾玩具。
▶ 孩子4岁左右,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要穿的衣服,自己整理床单。
▶ 孩子5岁左右,可以让孩子自己洗头梳头、叠衣服、帮助做一些准备食物的工作……
多照顾自己并参与家务的孩子,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都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接孩子“赶早不赶晚”
别让孩子成为“最后一个”
在经历了一周的幼儿园生活之后,到了父母们可以接孩子回家的时间。
有位小朋友看到妈妈,第一反应不是跟扑向妈妈,而是趴在桌子上委屈的哭了起来。
他可能在想,妈妈为什么这么久才来接他。他心里可能有很多委屈和一点点的赌气,但是很快,他就过去拉着妈妈的手,准备跟妈妈走了。走之前,还给了老师几个飞吻。
在第一个小朋友被接走之后,其他小朋友,开始陆续盼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或是走到门口,或是爬到窗边,眼神里,满满都是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有个叫做陈志鹏的小朋友,让我心疼了好久。
他的妈妈总是最后才来接他,但是他却早早就准备好了一切,盼着妈妈早点来。
幼儿园有两个门,小小的他,就来回的在两个门那里等。
从幼儿园里熙熙攘攘,等到了整个班级空无一人。
可以想象在整个等待过程中,他有多么的焦虑和孤独。
好在最后妈妈还是来了,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陈志鹏的状态明显变好。
他开始甜甜的笑了,显得非常开心幸福,跟刚才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我常常觉得,送孩子去幼儿园和学校,可以稍稍早一点,让孩子有个适应期。但是去接孩子,就要尽量准时准点,让孩子放学,就能看到爸爸妈妈的笑脸,在孩子眼里,父母准时接他,代表着你在意他、关心他,能够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以及更强大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
这部片子里,还有不少值得说的内容。限于篇幅,我先把自己最有感触的部分分享出来。记得教育专家简·尼尔森博士在《正面管教》中提到:
成年人对于该教给孩子哪些价值观所作出的决定,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反应出的价值观,在塑造着一个孩子的童年生活。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爱孩子,还需要了解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同时教会孩子必要的技能。做好父母从来都很不容易,但我们可以一起做成长型的父母,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