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早教

早教

你对孩子“隐形娇惯”了吗? 对孩子隐形娇惯

2022-04-09 08:39:26早教
说起娇惯,我们脑子里想到的场面通常会是孩子不停地喊“我要我要!”爸爸妈妈争先恐后地答“我给我给”。再者,就是孩子不愿意吃饭,家长在后面追着喂;孩子摔倒了,家长飞人般地冲上去搀扶;孩子的房间里堆...

  说起娇惯,我们脑子里想到的场面通常会是孩子不停地喊“我要我要!”爸爸妈妈争先恐后地答“我给我给”。再者,就是孩子不愿意吃饭,家长在后面追着喂;孩子摔倒了,家长飞人般地冲上去搀扶;孩子的房间里堆满了图书、积木、彩泥、画笔、汽车、娃娃……

  其实,现代父母可能已经和这种“初级阶段”的娇惯绝缘,我们不想给自己培养“小祖宗”,给社会输送“小皇帝”。但是,即便怀揣这样清醒的认识,我们仍然很难避免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孩子过度的爱与关注,中了“隐形娇惯”的埋伏。

  完美妈妈副产品:超前满足,妥帖保护和弹性规则

你对孩子“隐形娇惯”了吗?

  在孩子出生前,许多妈妈就在心里许下了“做个完美妈妈”的承诺。努力了解与孩子相关的一切,拼命保护幼小的他不受任何伤害。

  超前满足。我们接触了很多教育理念,所以心里已经有了成型的清单:从床铃到布书,从《天线宝宝》到《洪恩英语》,从蒙氏拼图到全套滚轴装备,从翻斗乐到海洋馆。总之,只要是能刺激感官,激发潜能,陶冶情操,就会通通带给孩子。于是,我们有时会惊讶:我的孩子很乖,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其实,不是孩子没有要求,而是在孩子知道要求之前,就已经满足他了。而与此同时,“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我们在满足孩子的时候,自己获得了巨大的身心愉悦。

  妥帖保护。我们对孩子的保护已经由身体触及心灵。在防止他们跌倒、落床、溺水之外,更加在意如何帮助他们免于承担压力、责任和遭遇逆境。孩子总是完不成拼图,我们担心他受挫,于是不停地安慰说“这个太难了,你已经很棒了”;孩子在小朋友中不拔尖,我们就会创造“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机会让他获得成就感。我们非常担心他幼小心灵留下伤痕,所以竭尽全力铲平坎坷。

对孩子隐形娇惯

  弹性规则。在家里,我们是世界上最人性化的领导。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家里不设防。孩子渐渐长大,但总能在做错事情时得到太多的回旋余地。

  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做法无异于娇惯,只不过它们更加隐蔽,在“让孩子快乐“的美好愿望的掩护下看上去更加合理。但是就是这种隐形娇惯,剥夺了孩子承担和面对的机会与能力。

  忙碌家长的愧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娇惯

对孩子隐形娇惯

  今天的爸爸妈妈似乎比任何时期的父母都有“理由”娇纵孩子。

  我们要孩子的时间越来越晚,而与此同时,我们为孩子积累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厚。于是,这个经过充分计划和隆重等待之后的结晶,一出生就不可避免地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为爸爸妈妈愿意、也有条件花费更多的金钱、精力在这个绝无仅有却又姗姗来迟的结晶身上。

  我们能够给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心底隐隐的愧疚感让一切疼爱都显得理所应当。为了让难得的亲子时光气氛融洽,我们往往会满足孩子的要求,容忍孩子的顽劣,忽略孩子的问题,谁让我们不能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时时刻刻在他身边呢。

  我们太在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会想方设法地取悦于他。生怕严厉、苛刻,甚至抠门儿这样的字眼和我们沾边,所以,在一些不起眼的问题上,我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被娇惯孩子的5个指标

  总爱哭闹或暴跳如雷,直到他得逞。大发脾气是两三岁孩子经常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到了五六岁还这样,父母就要注意了,因为孩子已经发现这一招很奏效。

对孩子隐形娇惯

  很难与别的孩子交朋友,或一起玩耍。你的孩子永远被满足,就会导致他不可能迁就他人,这进而导致会成为不受大家欢迎的人。当孩子进入3岁时,就要开始留意他是不是能很好地和别人合作、分享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技能的发展。听一听他都是怎么评价他的朋友的。

  房间里已全是玩具了,但还想要更多。如果是这样,就等于是在告诉孩子他可以不劳而获。

  你的孩子希望你做那些他自己就能完成的事情,但是你没有安排他做。衡量一下你现在做的事情,是不是你孩子的能力已经完全可以达到,父母们经常低估了孩子的执行能力。

  如何克服隐形娇惯

  警惕和克服隐形娇惯,是父母每天都在面临的一场考验。那么,该以什么招数应对呢?

  1.设定明确的纪律和界限。即通常所说的“立规矩“,是比较常见但又很难执行的防止娇惯策略,这意味着家长要制定和坚持原则,并教会孩子如何承受拒绝和挫败。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能够保持明确的界限和一贯的处理原则,孩子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

  2.控制保护欲,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小心你的爱会让孩子窒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欲望时,对他的行为加以鼓励,让他慢慢地掌握独立处理问题的技巧以及自信心。

  3.不让孩子逃脱责罚。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应该让他体会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