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光芒但不能是孩子的全部 孩子不是父母的全部但父母却是孩子的全部
有这样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一位男子,家庭并不富裕,母亲早逝,父亲历经千辛一个人将他抚养长大,最后东平西凑让孩子成功的大学毕业,他也不负期望,学习工作都非常刻苦,并且十分孝顺,立志说要让父亲过上一个幸福的晚年。
结婚后,他仍然和父亲住在一起,不久之后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可谓是一个幸福之家。聪明的他在事业上也是蒸蒸日上。但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他们在一次郊游的时候,车子熄火了,他的父亲和妻子下来推车,但当车子发动时,老父亲行动不及,摔倒在地,伤及头部,抢救无效,死亡。
父亲的突然去世给了他致命的打击,从此之后一蹶不振,他认为是自己害死了父亲,整日的沉浸在自责之中,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
这种不良的念头严重的影响了身边亲人的正常生活,于是他选择了离婚。由于噩梦的困扰,使他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好在被前妻发现及时抢救了过来。他感激前妻的救命之恩,还想复婚,然而前妻已不愿再过这种生活,他觉得世界再无什么值得他留恋,怕孩子受委屈,决然带着5岁的儿子跳楼自杀,父子双双身亡。
也许有人不明白这则故事想表达的是什么,对父亲的愧疚?孝心?都不是!
这片故事其实跟父母教育孩子有着莫大的联系,讲的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的心理是怎样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生的走向往往是人格之笔写就的,故事的主人公造成悲剧的根源就是其不成熟的人格,总结之后无外乎这两点:依赖型人格、强迫型人格。
那么他的这两种人格是怎么造成的呢?
人格特征的成因有先天性以及后天教育之分。父母过分溺爱,过分保护,孩子的心灵得不到良好的成长,就会形成依赖型人格;父母管教的过分严格,孩子的内心就会慢慢形成经常性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就会导致强迫型人格。
很明显上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后天教育得来的。父亲独自一人将他拉扯大,必定会有过多的溺爱和保护;由于生活困境也必定对他的要求过于严格,甚至有时候还会对他宣泄内心的不满和痛苦。
所以,提醒家长,一定要跟孩子划清界限,不是不管,而是在某些方面一定要适当的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路。应该做到:
1.不要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和人格延续
2.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应该尊重、接受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独立
3.相信自己,相信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4.不要一味的替孩子选择,替孩子承担,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并承担责任
5.不要过度的干扰孩子“吃苦”、“吃亏”,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在风雨中锻炼成长
6.不要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未竟梦想的工具
7.打造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独立的人,给孩子以身作则。
故事看完是不是引发了你的深思,父母一定是孩子的光芒,给予孩子在黑暗中的明亮,但是父母一定不能是孩子的全部,孩子除了父母应该心存自我!
相关文章
- 孩子"带伤"上幼儿园,透露的气质令人哭笑不得,网友:父母心真大
- 孩子“嫌家贫”,因攀比心太强,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别太较真
- 孩子“爱逞强”不是坏事,但有时让父母很头痛,4个方法正确引导
- 孩子“认生”有哪些原因?父母这样做,能让孩子远离社交恐惧症
- 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养成,跟父母的坏脾气有直接关系,需谨慎
- 孩子一定亏欠父母吗?父母与孩子,你到底亏欠谁?
- 孩子上学之前的智力发育与父母陪伴有关么?科学来解答
- 孩子不听话,父母管不了,送问题少年学校合适吗?
- 孩子不听话?还不是因为父母不好好听孩子说话
- 孩子不喜欢跟其他小朋友互动,是性格原因还是父母关爱不够
-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说也不听,父母该如何应对?只需做到这一点
- 孩子不守时该怎么办?父母应该正确的引导,学会时间管理很重要
- 孩子不敢骑平衡车,父母该如何是好?
- 孩子不是父母的唯一,但一定是父母后半生幸福的根源
- 孩子不遵守规则,可能是父母忽略了规则中重要的一项标准
- 孩子与父母争辩是一件坏事吗?
- 孩子与父母间的3个问题对话,很多父母要反思,这样做对吗?
- 孩子为什么不听父母的话?因为你和孩子的情感账户余额不足
- 孩子为什么不和我亲?高控制父母:孩子疏离和叛逆前,你需要醒悟
- 孩子为什么感到孤独?哪怕在父母身边,他们的陪伴需求也没被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