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欺负别人,就是坏孩子吗? 孩子老是欺负别人的孩子
当孩子在幼儿园起冲突时,我们更容易保护“被欺负”的孩子,对于“欺负人”的孩子,给他贴上一个“小霸王”或者“坏孩子”的标签。可是,这样简单随性的评价孩子,真的正确吗?
明明又因为在幼儿园跟小朋友抢玩具把别人打了,因为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明明妈妈总被其他家长指责说“教养出一个坏孩子”。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哄也哄过,明明却总显得“油盐不进”。明明妈妈也逐渐陷入沉思“难道自己真的生了一个坏孩子?”
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只是有些孩子表现的更为强烈一些,同时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父母要先找对原因,才能做出正确的引导。
原因一
自我意识萌芽,社交概念模糊
3岁前,在心智发展的过程中,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是正常的现象,并不带有成人眼中的“暴力”成分。
比如1岁左右的幼儿,与其说他们在打人,不如说他们是在用肢体动作进行探索行为。到了2—3岁,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后,孩子的特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不合意的、不喜欢的,都可能用“打”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另外,“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我跟他说话,他没理我,我就推了他”,所以,孩子打人或者推人的动机只是想要对方和自己一起玩,或者引起对方的注意。
应对策略
在情景再现教孩子学会正确的社交礼仪
妈妈可以和爸爸“情景重现”——爸爸假装抢夺妈妈的东西,妈妈假装被欺负的孩子。当爸爸抢走妈妈怀里的娃娃,妈妈大声说:“你不要抢我的玩具!你应该先告诉我你想和我一起玩玩具!”
在具体的情景中,教会孩子该怎么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教孩子学会说“你的玩具可以借给我玩吗?”“我们一起玩这个玩具好吗?”“我和你交换玩具玩,可以吗?”同时,不要忘了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肢体语言,教给孩子正确的、礼貌的肢体语言,比如,轻轻拉一拉对方的小手,轻轻拍一拍对方的肩膀。
原因二
孩子缺少生活经验,喜欢单纯的模仿
孩子的模仿和学习能力惊人。模仿就是他们学习技能、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判断力和理解力有限,经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时候他们会无意模仿一些动画片或者成人的行为。
有位妈妈说,孩子本来跟小伙伴玩奥特曼打怪兽的游戏,可是孩子就拿着玩具,伸手就把玩具直接打到装怪兽的小伙伴脸上,还振振有词的辩解说:“他是怪兽就该挨打。”
这种攻击行为,不难看出是孩子从动画片中学来的。孩子并不知道动画片里的内容全部是虚拟的,所以我们能在新闻里看到孩子模仿动画片里的情节,“撑着伞从高处跳下”“把同伴绑住用火烤”……
另外,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行为影响也很大。当孩子看到父母用暴力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他们也学会用同样的方式解决问题。
应对策略
远离暴力动画片,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美国儿科学会》提出,“预防攻击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宝宝幼儿期和学前期,给他提供稳定、安全的家庭生活,稳定的、充满爱的管教和全天候的照料。”
看动画片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爸爸妈妈要为孩子把好关,选择符合孩子身心发展及年龄特点的动画片。
同时,为孩子做出积极正面的示范。当家庭矛盾无法避免时,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孩子犯了错误,也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
原因三
成人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在心理学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大意是: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孩子——成人对孩子的态度以及期望,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从而影响孩子自尊,自信的水平。
如果单纯因为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就给他们贴上“小霸王”的标签,既容易让更多的人对孩子的“暴力”更加关注,也会强化孩子发生攻击行为的次数。
应对策略
家长既要学会“闭嘴”,也要学会和孩子沟通
给孩子贴的标签,可不止我们印象中常见的“坏孩子”或者“小霸王”。
我们的口头禅——“你就是笨”“你就是懒”“你什么事都做不好”“你有什么用”这些常挂在嘴边的负面的评价,也是在给孩子贴标签。
前段时间大火的国产动漫《哪吒》就是生动的例子,当全村人都叫哪吒“妖怪”“魔童”的时候,哪吒就真的要做“妖怪”给大家看。反派申公豹的一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也戳到了许多人内心的柔软处。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先放弃给孩子负面评价。
如果孩子情绪非常激动,可以先抱住他,把他带到人少的地方去,帮助孩子尽快冷静下来。再用温柔的语气询问孩子的诉求,和他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原因四
缺少关爱,想引起成人关注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孩子突然变得脾气乖戾,总是暴力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家长单纯的觉得,孩子怎么突然变得这么磨人。但是孩子其实是在表达:你们对我的关心不够,快来陪陪我吧!
家长可能会反驳说:“我有经常陪孩子呀!”可是在陪孩子的时候,同时在做什么呢?是不是一直在看手机,分心做自己的事,只是陪在孩子身边?这些无效的陪伴让孩子感觉不到快乐,攻击性行为就有了发泄的理由。
应对策略
父母多做有效陪伴,多和孩子沟通
经常能看到一种言论“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的有效陪伴。”事实的确是这样,如果在陪伴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忽视、指责或不认可,对孩子来说可是不小的心灵、情感双重打击。
但是事实上,很多家长在陪孩子时,经常会说这样的话:“你画吧,我看着你画。”然后拿着手机自顾自地看起来。这样称得上是陪伴吗?应该称作“陪着”。
“陪伴”和“陪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陪伴是指家长陪在孩子身边,“陪伴”意味着,家长不仅要在孩子身边,还要能够真正与孩子互动起来。
除了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的游戏,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难题。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做体育运动,跑步、打球,下棋……总之,只有真正沉浸到孩子的游戏里,孩子就能感觉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注和爱意。
这4点原因总结说来,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属于孩子心智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行为,但是的确是错误的行为,需要父母及时找到原因,并且正确引导。所以。爸爸妈妈们不用太过担心和焦虑,孩子的未来本来就充满各种美好的可能性,现在的攻击性行为不代表他们就是坏孩子。
想了解更多育儿妙招,来壹点壹滴,和我们一起学习吧~
相关文章
- 警惕!坏孩子往往从爱说脏话开始
- 孩子上学,家人提出无理要求:不要因你的无知破坏孩子的价值观
- 孩子喜欢打人怎么办?把握“打人敏感期”,让“坏孩子”变好孩子
- 10种容易惯坏孩子的行为和17种不合格父母的
- 10种容易惯坏孩子的行为,17种不合格父母的“熊家长”行为自查表
- 12年跟踪拍摄,从“坏孩子”到“好孩子”的路口,他发生了什么?
- 7种避免宠坏孩子的方法
- “你画的这乱七八糟的是什么呀?”不要破坏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 “快去找朋友玩”,不让孩子闲着?家长别破坏孩子“安静”的力量
- “打斗游戏”会教坏孩子,父母与其禁止孩子玩游戏,不如择优
- “熊孩子”的标签不能随便贴,等熊孩子变“坏孩子”,你就后悔了
- “这词不是教坏孩子?”一首儿歌让宝妈发怒,网友纷纷表示支持
- 不想管的妈妈,被欺负的孩子,“缺位的母爱”对娃影响有多大?
- 千万不要冲孩子发火,会破坏孩子的灵性
- 又有家长举报《魔童降世》带坏孩子,是孩子脆弱还是家长矫情?
- 又有家长举报魔童哪吒带坏孩子,国漫的发展有些家长为什么总在对立面?
- 各位父母,你们在教坏孩子
- 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孩子?看了就懂了
- 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就是“坏孩子”?|好的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内心
-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坏孩子是惯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