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了“傻玩”的德国幼儿园怎么教小孩?我觉得这些年白活了 德国小孩几岁上幼儿园
这是Parents教育系列的一篇好文推荐。
今年开学第一课,我们发表了《德国幼儿园开学第一课,只教了两句话,颠覆我的认知》,文中说孩子懂得说“不”,会为自己发声,是学习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这篇同样来自于德国幼儿园的故事,用轻松幽默的方式,颠覆了我们已经固化的思维方式。想知道是什么吗?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天赋一饼
我问幼儿园负责照顾女儿的老师Karina(以下简称K):
为什么每个孩子都喜欢你,每个孩子都听你的?除了耐心和爱,你的秘诀是什么?
我可能要解放了
到今天,我陪女儿已经在幼儿园“适应”了6天,进度可贺:她信任K,可以与5个孩子同屋玩,我可以离开10分钟。
虽然只是个开始,但这10分钟,却让我回忆起来一件事:
独自上厕所原来是这种感觉!
在德国,很多孩子会在1-3岁之间,甚至不到1岁时,进入幼儿园,确切地说是入托(Krippe)。
正式入园前,孩子需要在妈妈的陪同下,经历一个温和又漫长的“适应期”。
之前,我跟很多人一样,对德国幼儿园的印象是:
傻玩,傻玩,以及傻玩。
后来我才知道,德国幼儿园里,教的是我活了18年都没想透的道理。
“适应期”的第一周,我目睹了K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1岁孩子的信任,如何调解1-3岁孩子的江湖恩怨,如何引导受了委屈的2岁男孩共情等等。
我内心感慨化成一句话:
德国幼儿园老师才育儿大V本人!
信任,就是不要“用力过猛”
思考题:“浙江温州,浙江温州,最大皮革厂,江南皮革厂倒闭了... ... 原价都是三百多、二百多、一百多的钱包, 通通二十块,通通二十块!”问:这么好的广告,你为什么不信?
背景:幼儿园适应期第1天
今天的任务是,我全程陪饼饼,在幼儿园玩1小时,房间里只有三个人
我、饼饼、K。我们提前进了房间。饼饼在玩具区发现了个漂亮罐子,在我附近坐下,把罐子的盖儿拧下来拧上去。K笑盈盈地走进来,跟我打招呼后,坐在距我们2米多的地方。
我们的位置关系是这样的:
饼饼瞥见她,扔下手里的玩具,扑到我怀里,卷在我身上,警惕地打量这个陌生女人。
我跟饼饼说:
“不用怕,这是Karina,她想认识你,她这有好多好多玩具,想跟你一起玩呢。”
我对自己的开场白感觉良好,认为我在鼓励女儿跟K接触,争取有个良好的开端。
但饼饼依旧卷在我身上,不肯下来。
K微笑对饼饼说:
Kelly(饼饼的英文名),我知道,这个地方对你来说很陌生,我也是陌生人。你不用担心,我就坐在这儿,一动不动。我现在要跟你妈聊聊天,问她一些关于你的问题。你放心,我绝对不靠近你们。
听她说完这番话,我一脸懵圈。
为什么把自己说得好像很可怕?还要强调“绝对不靠近你们”?给孩子这种第一印象,不是吓她吗?
饼饼好像放松了点,从我身上爬下来,小心伸手拿来一个小汽车,时不时瞄她一眼。
K开始问我饼饼的生活习惯,认真做记录。
每次饼饼偷瞄她时,她就自然地微笑道:
你看,我还待在这呢。我不过去,你放心。
半小时后,饼饼似乎认为她是安全的,开始犹豫着远离我,向K靠近,然后,在距她1米多的地方停下来。
饼饼好奇她在写什么,K把本子歪了下,给她看上面的字;
饼饼学K在空中挥笔的动作,K大笑,跟饼饼一起,起劲儿地挥;
饼饼指着手里的小车,K也拿起附近的另一个小车,对她说,这是小汽车,你看,我也有一个呢;
她们隔着1米多的“安全距离”,互动了十几分钟。
K对饼饼的靠近喜出望外,但她很守信用,全程坐在原地,没有任何接近饼饼的动作。
这时,饼饼伸手,要把小汽车递给K。
她惊喜地确认道:是要给我吗?
饼饼努力伸了伸胳膊。
K恪守承诺,依然在原地不动,也努力伸胳膊,把小汽车接过去,高兴地说谢谢。
▼ K隔着1米多的距离,从饼饼手里接过小车
饼饼放松了不少,确认眼神后,给了她个肯定的微笑。
我女儿对生人很戒备(我认为是好事),我从没见过她对陌生人笑,K是第一个。
这时,我才明白K最初那段话的意义。
取得孩子的信任,第一步不是热情逗引,不是用玩具讨好,不是费尽心思传达“我是好人”,而是:
保持适度距离。
距离带来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前提下,孩子自然会判断你是否值得信任。
仔细想想,成人世界也是如此啊。
第一次见面,双方还不熟悉,你上来就献殷勤,只能让人怀疑你的动机,时刻对你保持警惕,生怕掉进你挖的什么坑里。
原来,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技能。
我们都知道,不熟的人之间,热情不要用力过猛,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怎么一跟孩子相处,就忘了这个原则呢?
我真傻!!!一开始就替K向女儿发起攻势,说K想认识你,K有好多玩具,K想跟你玩。
把我这些话翻译到成人世界,就相当于有人跟我说:
“daisy,我好想认识你,我是个好人,我家有好多包,你随便背!这下你相信我了吧?”
我会是什么反应?
我只想让他离我越远越好!如果这个神经病再缠着我,送我包,我就要报警了!
(吴亦凡本人除外。)
“大的要让着小的”到底错在哪?
思考题:职场里,「我资格老,当然我升职」;恋爱里,「我是女孩,当然你道歉」;婚姻里,「我养家,当然你听我的」;问:那么这些话错在哪?
背景:幼儿园适应期第3天
今天的任务是,我陪饼饼在幼儿园玩1小时,期间我向她郑重道别,告诉她我会回来,然后离开5分钟,房间里除了我、饼饼、K,还有一个2岁女孩。
饼饼一边玩罐子,一边暗中观察小姐姐。
K提示女孩:Kelly还小,又是新来的,她对这里很陌生,你不要离她太近,她会有压力的。
女孩很配合。
饼饼很好奇小姐姐在玩什么,20分钟后,开始主动接近她。
这时,女孩起身,把她手里的罐子夺走,想假装给K涂面霜。
饼饼愣了,她从小独享一屋玩具,从来没经历过玩具被抢,不知所措地坐在那。
我忍不住想说点什么,却又很难开口。
毕竟,管教别人的孩子,我一点经验也没有,万一说重了,她哭了,我该怎么安慰。
这时,K对女孩说:
Kelly先拿到的罐子,你不可以就这么从她手里拿走。你是大孩子了,应该懂得这个道理。现在,请你把罐子还给Kelly。
女孩看看饼饼,把罐子递给她。
饼饼接过来,老师替她对女孩说:
谢谢你。
幼儿园里,抢玩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在混龄幼儿园,这个现象就容易被说成“以大欺小”。
K在护着年龄小的饼饼吗?
并没有,她在中立地“评理”。她评理的标准也很简单:谁先拿的,谁先玩。
而且,抢玩具就是抢玩具,不会上升到“你不要欺负她”;
“先拿到玩具的人,就是有权先玩,不会被要求“你要分享,别那么自私”;
大孩子“应该懂得不能拿别人手里的东西”的道理,不是“你大,你要让着小的”;
女孩把玩具还了回去,应该得到一句“谢谢”。
K的评理标准当然不是唯一。公共玩具,谁先拿到谁优先玩;私人玩具,谁的玩具谁优先玩,别人玩需要经过允许;一个孩子已经玩了很久的玩具,就该轮到别的孩子玩一会。
这些评理标准,放在成人世界里,都是再普遍不过的规则。
而面对孩子,这些规则却常常被一句“你大,让弟弟妹妹先玩”敷衍代替。
职场里,升职参考的不应该是工龄;
恋爱里,对错的标准不应该是性别;
婚姻里,地位也不应该取决于收入。
这个时代,比任何时代都强调公平,我们这代人,比任何人都明白「对事不对人」。可是,怎么一碰上孩子的矛盾,事情本身就变得不重要了,大是就一定得让着小的?
2岁孩子“话里有话”?
思考题:我没生气。你没错嘛。我真没事。你去忙吧。不用管我了。不用回了。问:吵架后,当你给队友发以上哪句话时,你内心原谅他并且暂时不想离婚了?
背景:幼儿园适应期第6天
今天的任务是,我陪饼饼在幼儿园玩1小时,期间我向她郑重道别,告诉她我会回来,然后离开10分钟,房间里除了我、饼饼、K,还有另外五个小朋友,其中有个2岁半的男孩。
男孩拿了本书,放在地上看。饼饼在他附近徘徊。男孩把书推到中间,邀请饼饼一起看。
饼饼顺势把书拿过来,放自己腿上,装模作样地翻。男孩大声喊:“不要拿走!我的书!”
饼饼用看傻子的眼神瞥了他一眼,又望了望我,好像在请求支援。
男孩伸手就去抢!饼饼瞪圆眼睛,大叫一声,整个上身压在书上面,死死护住不放!男孩气急败坏,憋到脸通红!
目瞪口呆的我,此时内心活动:闺女,我敬你是条汉子!这可怎么办?
男孩确实占理,是他先把书从架子上拿下来,并在饼饼加入时,愿意与她分享。
这对一个2岁半的男孩来说,已经很暖了。
可是,15个月的饼饼,第一次跨入“社会”,她怎么可能理解暖男的珍贵,我又怎么可能指望她懂得分享的道理。
虽然她能听懂简单指令,但如果我直接要求她把书还给男孩,她又不明白为什么,会不会觉得妈妈不在乎她的感受啊!
两个孩子都瞪着坐在一旁的我,等我评理。
而我,只能假装镇定,做一个安静的美女子。
负责暗中观察饼饼的K,终于说话了:
Tim(男孩的名字),你先拿到了书,愿意跟Kelly一起看,你做得真棒!可是,Kelly很小,她不明白你的意思。她以为,如果她想看,就必须要把书拿走。你不用急,书架上还有好多书,你可以再去拿一本。
男孩重复K的话说:“Kelly很小?”
K笑着对他说:
是啊,Kelly很小。你知道吗?你曾经也是这么小呢!
男孩不再闹着要回饼饼捂着的书。并且,他根本没去拿另一本书,而是跑去玩别的了。
尽管男孩有理,但这次,K没有像前几天那样,让抢走的一方交出东西。因为,凭饼饼现在的年龄,确实理解不了男孩的意思,更不要提分享。
我们经常忽视一点,小宝宝的一些“无礼”行为,其实是未发育完全的大脑结构决定的。
就像你无法强迫6个月的婴儿走路一样,你也无法强行让1岁孩子“讲理”。区别只是,前者由看得见的生理结构(身体)决定,后者由看不见的生理结构(大脑)决定,所以后者总被我们忽视。
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大孩子作“思想工作”。
K首先肯定男孩做得很好。
然后,她跟男孩解释,对方还小,她不懂你的好意,小宝宝的逻辑是怎样的,并提醒他,你曾经也是这么小。
这些话,都指向一个目的:引导男孩“共情”。
男孩后来的做法证明,他在乎的,根本不是嘴上喊的“还给我书!”,而是“我受委屈了!”(我明明想分享)以及“你为什么这样对我?”(你却直接抢走)。
K的几句话,解开了他的全部心结。
我问K:为什么每个孩子都喜欢你?每个孩子都听你的??除了耐心和爱,你的秘诀是什么?
她说:忘记自己的身份,像孩子一样想问题,像成人一样讲道理。
相关文章
- 幼儿园小孩子学手脑心算,越学越傻,怎么办?
- 幼儿园小孩子学手脑心算,越学越傻,怎么办?
- 小孩有没有必要上幼儿园:为何“学前教育”会被严重低估?
- 小孩有没有必要上幼儿园?在家带无法启蒙教育吗?
- 德国幼儿园只教这些! 难怪德国人承包了一半诺贝尔奖
- 德国幼儿园孩子3年就学了这两件事,难怪德国人包揽一半诺贝尔奖
- 德国幼儿园竟不教娃懂礼貌,你敢相信吗?环亚创富
- 现在国家鼓励小孩玩手机吗?为什么幼儿园,许多让小孩在手机上看书,还说小孩喜欢?
- 幼儿园区角游戏创意自制教玩具,收藏起来
- 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好玩的椅子》含反思
-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老鼠玩电脑》
- 幼儿园小孩不该看什么样的动画片?
- 幼儿园小孩学国学经典好吗?
- 幼儿园小孩有多好骗?10分钟“拐”走20个,家长必防这些人贩伎俩
- 幼儿园小宝宝边玩边模仿老师教导小朋友 父母笑喷
- 幼儿园游戏化集体教学,让孩子在玩中学
- 幼儿园男孩想亲女老师,老师开玩笑拒绝,网友:教育不仅在课堂
- 幼儿园的家长说她小孩怕老师,该怎么回答?
- 幼儿园的小孩子到底要不要学英语?
- 幼儿园的小孩子学习美术书法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