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便秘?主要是这6个原因,用这4招来应对,孩子更健康 孩子经常便秘是什么原因
菁妈这些年一直在做一般育儿科普的工作,也接受了各种各样育儿的咨询,而菁妈发现妈妈们最得比较多的问题却是关于孩子便秘的问题。婴幼儿时期孩子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感冒,发烧,腹泻,便秘等。前面三种妈妈一般会直接去医院了,特别是感冒,发烧好了就好了,而便秘却是经常会反复发作,让妈妈们头痛不已。
而菁妈在咨询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妈妈对于孩子便秘的认识还存在的一定的误区。
孩子到底什么样才叫便秘,关于婴幼儿便秘分为三类1、母乳喂养性便秘也是正常的便秘
这个也是最多妈妈咨询的,孩子非常正常,能吃能別能睡,就是不拉,孩子有肚子就一个无底洞,吃进去的东西可以一直不拉的。有些家长忍不住了,就去买开塞露给孩子用。而用了开塞露之后孩子也确实拉了不少,家长就觉得孩子应该是便秘。
事实上只要孩子一切如常,吃没有减少,肚子没有胀鼓鼓的,玩得也很开心,体重的增长也正常。家长可以淡定的等一等,过几天让孩子自己拉,孩子自己能顺畅的拉出来大便,而且大便还是软的那就说明孩子没有便秘。
而是因为母乳中的成分妈妈吸收好,食物残渣少,加上孩子学会慢慢的把大便攒一起再拉出来,也就是民间说的攒肚子,而攒肚子的孩子一般来说看起来长得都是比较好的。菁妈咨询过一次妈妈说有一次是超过了8天才拉,都收拾好东西要上医院了,而奶奶却说:孩子拉了拉了….妈妈说当时比听到自己中了500万大奖还开心。
2、器质性便秘
主要是因为肠道疾病或者是内分泌疾病导致的孩子出现便秘。
大多孩子出生后24小时就拉胎便,如果超过48小时都没有拉出来,只见孩子肚子胀鼓鼓的,可能会是肠梗阻或者肠闭锁,需要马上处理。现在孩子一出生就需要采足底血来看孩子有没有先天性的甲状腺低下,如果有就要需要吃药了,否则也会引起孩子肠道蠕动慢,出现严重的便秘。
肛门狭窄,这样的器质性便秘可能会到6个月后才发现,孩子喝母乳时大便一般都是不成形了,所以肛门狭窄大便还是可以顺利的通过的,但是加辅食了孩子的大便就会比较成形,也就是比较粗了,这时候肛门开口太小,就会导致便秘的发生。
这些都是属于器质性便秘,需要治疗引起便秘的这些疾病便秘才可以解决。
3、功能性便秘
指孩子没有器质性的疾病,但是还是有便秘。当然我们的功能性便秘并不是说三天不拉就是便秘,是有一定地标准的。
一般儿童功能性便秘用的是罗马Ⅲ标准,主要是用于小于4岁孩子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有6点标准,符合其中两项的可以诊断为功能性便秘:
第1个就是每周排便小于两次
第2个是孩子学会自已如厕后,每周有一次大便失禁,
第三是,孩子经常主动的憋大便
第4有腹痛和经常性排便困难,比如一拉就哭,还会导致肛裂,大便带血
第5个就是,直肠上有巨大的粪块,
第6个大便粗大甚至堵塞大便出口
如果4岁以上的孩子符合2条以上就属于便秘。
孩子有三类代表性,第一类不用处理,因为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便秘,第二类我们家长也没法处理,发现异常一定要及时就医才是关键。
第三类功能性便秘是我们家长最应该关注的便秘。
为什么孩子会便秘?主要有以下六个原因1、孩子动得少
前段时间在网上甚至看到一个新闻,两边的父母为了抢孩子带,直接大打出手。因为父母是独生子女,而退休后有钱有闲就差一个孩子带了,所以两边人马都喜欢带孩子。
而这些老人家带孩子那是非常宠爱,宠爱孩子不单只体现在买玩具买吃的食物给孩子,还体现在经常抱孩子,不舍得放自己走,每天轮着抱的时间都觉得少,哪里还会让孩子自己爬,走呢,而孩子运动少肠道的蠕动也会变慢,所以容易产生便秘。
2、家长没有培养孩子的排便习惯
到孩子会自己上厕所的时候,都是孩子自己主动说拉才会拉,但是孩子天生爱玩,有时候便意来了自己正在玩就没上厕所,经常这样很容易导致便秘的发生,这时候需要家长提醒孩子排便,比如每天早上要上厕所大便,无论有没有都要蹲上几分钟。形成一个排便的习惯。
3、遗传方面
一个妈妈说自己一直都有代表性的毛病,而怀孕时更是被便秘折腾得不行,开塞露也用了不少,而生完孩子后却发现自己的便秘比没怀孕前好了很多了。但是没多久却发现自己快一岁的孩子便秘了。没有原因就是经常便秘。所以应该和遗传有一定地关系。
4、吃得太少了
菁妈的表妹的女儿在5个月的时候问我说孩子为什么好几天才拉一天,我问了一下体重,才13斤,咨询之后才发现母乳量比较少孩子就是拉大便也是绿色的,而且量不太多。
我让表妹给给孩子喝点奶粉,表妹买了一听奶粉孩子也愿意喝,一天喝了两次,一次200毫升的奶。第二天就发现孩子大便了,而且大便也没这么绿了,量也变多了。
孩子吃得少会导致食物残渣太少,没有办法刺激肠壁,刺激不了肠壁就产生不了便意,没有便意就不想大便。大便在里面久了水分被吸干就会引起便秘的发生。
吃得多食物残渣就多,容易刺激肠壁引发便意,肠道蠕动自然就容易排便。
5、奶粉不合适
喝母乳没有问题,但是一转奶粉可能就出现便秘,孩子的肠道对于奶粉中的营养成分消化吸收不太好,如果买的奶粉中的脂肪是棕榈油的话,棕榈油到了孩子的肠道内就会和钙形成钙皂,导致便秘的发生。
而母乳中的低聚半乳糖含量高促进肠道的蠕动,如果妈妈给孩子选择的奶粉中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少的,一般更容易便秘。
如果妈妈容易便秘建议妈妈可以选择一款含有OPO结构脂,益生元含量高,有益生菌的奶粉。
6、不爱喝水,不爱吃菜,不吃肉三个不爱的孩子易便秘
不爱喝水
小婷的女儿 8个月了,还在母乳喂养,但是已经加辅食了,孩子特别不爱喝水,所以经常拉不出臭臭。一次孩子三天不拉,而且哭闹得厉害,肚子胀胀的,用开塞露也没用。后来只好去医院去进行灌肠,而医生说要多给孩子喝水才行。
孩子摄入的水不足时,优先供应到身体的体液内,而肠道中的水分就不足了。
肠道水分少导致食物残渣没有办法吸水膨胀,没有办法碰到肠壁,所以也产生不了便意,于是引起便秘。
不爱吃菜
蔬菜中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膳食纤维人体不能吸收,但是会把食物的残渣包住,让大便变多,防止便秘。
不爱吃肉
孩子到了9个月左右就要吃一些肉了,肉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质也含有大量的脂肪,脂肪到了肠道里面,能够起到润滑肠道的作用。有些孩子便秘就是油水太少了。6个月之后不需要吃盐的事但是可以吃5克左右的植物油,有助于肠道大便的排出。
孩子便秘要怎么办呢?1不要相信这些治疗便秘的谣言,可能还会导致孩子便秘加重
孩子便秘吃香蕉,一些家长说我家孩子吃真的很有效,一便秘就吃香蕉就有效。
但是另一些家长却发现便秘吃香蕉毫无作用,甚至导致便秘更严重了。事实上有效的不是香蕉本身有通便的作用,而是孩子有果糖不耐受,而香蕉中含有果糖,不是起到通便的作用,而是孩子腹泻了。这类孩子吃其他的水果也是很容易引起腹泻的。
如果孩子没有果糖不耐受的话,吃香蕉常常反而会导致便秘的发生。
孩子便秘喝蜂蜜水,这也是很多蜂蜜功效中宣传的,但是事实上孩子便秘喝蜂蜜水有效只有两种原因都是孩子体质不良的表现,一个原因是和香蕉一样,孩子有果糖不耐受,而蜂蜜中含有大量的果糖。果糖不耐受会导致大量的水分进入肠道,导致大便吸水,引起腹泻的发生。
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有花粉过敏,蜂蜜是蜜蜂采花粉制成的,孩子有花粉过敏也会导致出现这样的。
所以就会出现有些孩子喝蜂蜜水有效,有些孩子没有效。
2、养成定时排便好习惯
饭后肠道蠕动快带孩子去坐一下坐便器,这时候比较容易培养便意。或者是每天早上起来喝一杯水,按摩下肚子再上厕所也是可以的。
3、饮食注意三多
多喝水,特别是喝奶粉孩子建议要补充一定量的水分,纯母乳喂养可以不用喝水,但是加辅食后就一定要注意喝水。
多摄入膳食纤维高的食物
比如说给孩子做饭的时候扔点黑米,燕麦进去,偶尔蒸点山药,红薯给孩子吃,青菜一定要给孩子吃,一岁以后可以吃一些菜茎上面有比较多的粗纤维。
多点油水
孩子要吃一定要肉食,如果不吃肉食的做素食时,盐可以少放一些,但是油一定要放。有脂肪才能够润滑肠道。
4、动起来
不要天天抱着孩子,带孩子该爬爬,该站站,该走走,一岁后每天2时候户外活动时间是需要的,运动对于孩子来说不但可以排出毒素,防止便秘,而且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的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健康真探社#
我是菁妈,一个女孩的妈妈,母婴行业培训师,多平台原创作者,混迹育儿界的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为上千家长提供育儿咨询。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孩子喜欢撞头,不是缺少营养素,而是另有原因,爸妈学会应对方法
- 孩子的哭泣到底是什么原因?作为父母又该怎样应对呢?
- 孩子突然变“沉默”、“安静”?是什么原因?家长该如何应对?
- 孩子考试焦虑、怯场怎么办?背后4条隐藏原因,父母带孩子5招应对
- 宝宝哭闹,蹬腿,脸通红?孩子发生肠胀气了,教你7招来应对
- 宝宝绿便不用管?营养师:别大意,绿便6大原因,用这7招来应对
- 辟谣,孩子感冒,腹泻,便秘都是因为奶粉?其中的原因没这么简单
-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频繁的攻击行为?聪明的家长这样应对......
- 孩子为什么会建立“俱乐部”?老师应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
- 孩子总爱插话怎么办?这几种应对策略总会有一种适合你
- 孩子玩游戏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会应对!干货分享
- “没事儿,哭会就好了”,应对不适应幼儿园的孩子,土办法该改了
- 为什么大多数孕妇都会有便秘?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找
- 冷冻卵子会生出健康孩子吗
- 好父母要会“装傻”!6个策略养出足智多谋的孩子,从容应对人生
- 孕期产后为了孩子,更要注重营养健康化
- 学生盒子:当孩子向你要钱时,家长应对不当会影响孩子一生
- 心理学:应对孩子的过分依恋,家长应该更好的抽离出这段关系
- 心理学:有孩子更幸福是幻想?严肃探讨生孩子需提前计划的原因
- 换季时频发“宝宝腹泻”,家长学会科学应对,孩子也能少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