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在你眼里我这么差?”你的话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你在妈妈眼里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作者:施木同(爸妈进化论主笔)
上周末我去好友家玩,她有个上三年级的女儿叫小双,很喜欢画画。
那天,小双画了个漂亮的公园,上面是一家三口手牵手在散步。我刚想夸小双几句,却被好友的话惊呆了。
“你画的什么?树干太粗,树叶太圆……根本没法跟你同桌比……”
好友自顾地说着,完全没注意到小双的表情从开心慢慢变成了委屈。我赶紧制止她,让小双先去玩别的。
我问好友:“真觉得小双画得差?”
她说:“也不是,只是我怕夸多了,这孩子就不踏实了。”
美国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曾质疑:“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是啊,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有这么多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需要打压才能成长得更好?
孩子真的夸不得,一夸就骄傲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打压式教育这件事。
01
打压 = 反效果
打压式教育,就是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事所取得的成果,刻意的降低评价。通过打击孩子的自信,使孩子达到触底反弹的效果。
说实话,能不能达到触底反弹的效果尚不清楚,但此举一定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前不久,一条“女孩被母亲贬低式教育,留纸条出走”的新闻被刷爆了。
一个成绩优秀多才多艺的12岁女孩,却常常被妈妈说不争气,有点错就骂,导致她自卑内向总觉得自己很差。
一开始,她甚至都不敢跟民警沟通,好在民警们温柔又耐心,才让她打开了话匣子。
作家郑渊洁曾说: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正是妈妈的打压贬低,让女孩默默地承受太多,最终萌发离家出走的念头。
家长想通过打压来让孩子变强,却取得了反效果,渐渐把孩子推入灰暗的深渊。
曾有豆瓣网友说自己就是打压式教育下的失败品:
什么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先否定了自己;
很敏感,别人喜欢自己都不相信;
头疼,活着不如跳楼 。
该网友因为父母从小到大的打压,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不相信自己、觉得不配得到喜欢、轻视生命……
教育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父母那些打压孩子的语言,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子,刀刀戳入孩子的心房,留下一辈子也难以磨灭的伤痕。
当成功的体验被人为阻断降低,还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再去追求成功。
一味的打压,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自我认同感,变得不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世间的好。
02
鼓励 = 正向生长
15年前爆火,前不久又被推上热搜的电视剧《家有儿女》的男主夏东海,因其睿智的教育方式,被众人膜拜。
其中有个场景是儿子刘星考砸了,妈妈刘梅气得对他冷嘲热讽,夏东海却看了看成绩单,对大家说:“我发现他数学和物理考得还不错呀,这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嘛!”
接着他又找出儿子的其他优点,比如沟通能力强等,并附上很高的评价“这种能力是老师教不了的,在这一点上我很欣赏”。
夏东海的一番话,瞬间让儿子从垂头丧气变得充满自信。
有这样懂得鼓励孩子的爸爸,孩子何愁长不好呢?
心理学上认为,每个孩子都会按照父母的潜意识长大,最终变成“你认为他是谁”的样子。
家长的态度和话语,成了影响孩子成长的风向标。
主持人凯叔曾在《星空演讲》中谈起女儿练琴的经历。
他女儿和多数孩子一样,对钢琴的新鲜劲过去后,就对练琴开始不耐烦。面对这种情况,凯叔没有指责贬低孩子“这点苦都吃不了,今后能有什么成就?”
而是一次次的换着花样鼓励孩子坚持下去,比如有一次他女儿琴练到一半又闹脾气了。
凯叔就认真的对她说“宝贝,你看你这个音,爸爸都听出轻重层次了。我都没想到,上次老师一说,你就懂了,一懂,你就实现了。”
就这样,每次女儿想要放弃时,是爸爸的鼓励,让她一次次的又重拾信心,坦然面对练习。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孩子需要鼓励,就如同植物需要水分。及时有效地去“灌溉”,小树苗们才能成长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就像一粒播在春天的种子,会在泥土中悄悄发芽,最终在秋天结出丰硕的果子。
03
变打压为鼓励,帮助孩子正向生长
泰国有个真人真事改编的神级公益短片,叫《豆芽引发的梦想》。
有一天,片中的女儿对培植豆芽产生了兴趣,母亲略微惊讶过后,就用鼓励的语气对女儿说“我们试试”。
她们找来工具和豆子,在自家阳台开始试验,毫无疑问,第一次失败了。
面对女儿的沮丧,母亲又鼓励“没关系,我们再试。”
女儿当即转悲为喜,决心再试。
她们找来图书研究,不断改善种植条件,经过一次次失败后,终于培植出豆芽。那一刻,女儿脸上的笑容和自信,仿佛全世界都胜券在握。
片中的女孩在现实中一路逆袭,最终成了一名科研博士。
她说,正是妈妈的那句“我们试试”,让她的内在得以无限成长。
家长的鼓励,真的是有力量的,它使人变得勇敢自信,使人成为成长型思维的人才。
好处之多,数不胜数。
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受到父母和老师夸奖的孩子,成才率比没有受到夸奖的孩子高出5倍。
但鼓励孩子不等于一味表扬,不同的鼓励方式,效果相差很大。
心理学教授卡罗尔曾对20所学校五年级的学生,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
实验第一轮是让孩子们做简单的拼图测试,结束后,研究员把孩子随机分成两组,并给与不同的表扬。
第一组,是关于智商的表扬,“你真聪明、有天赋……”
第二组,是关于努力的表扬,“你刚才一定很努力,所以完成得这么出色。”
待第二轮实验开始后,面对难度不一的拼图,第一组的孩子大多选择了低难度测试,因为这样能保持聪明不出错的样子。
而第二组的孩子大多选择了高难度测试,他们更愿意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成更高的目标。
托尔斯泰曾说: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所以,鼓励孩子一定不能直接夸他“你真棒!真聪明……”
应从孩子好的品行,值得肯定的行为,具体的细节上去鼓励。
比如:
1、当孩子完成一件高挑战性的事情时,你可以说:
尽管XX很难,但你没有放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
你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勇气,真让妈妈另眼相看……
2、当孩子把房间收拾干净时,你可以说:
你房间收拾得真干净,是个勤快的孩子,真不错!
3、当孩子提醒某物被遗忘时,你可以说:
你记得XX,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多亏你的细心提醒,不然……
……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
孩子尤为需要被赞赏和鼓励,梦想的萌发,自我的肯定,人生的悸动,就在这美丽的语言之中。
好的父母从来不用语言去伤害否定孩子,而是懂得像风一样,温柔的把风筝托起,让风筝越飞越高。
别再吝啬你的赞美了,让那些最真最美的语言,变成孩子的盔甲,护送他们勇闯天涯吧。
作者简介:施木同,富书专栏作者,一个热爱文字创作,崇尚科学育儿的全职妈妈,愿在时光的长河里,以文为马,浪迹天涯,本文首发爸妈精读头条号;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
相关文章
- 妈妈的情绪里藏着孩子的未来,杜绝吼叫创伤,戒吼策略学起来
- 你的样子,藏着孩子的未来:这个妈妈的故事给了最美示范
- 妈妈不让八岁女儿上学上热搜:被圈养的孩子,未来会更容易失败
- 妈妈会做饭,孩子的作文差不到哪里去
- 妈妈在这4点越懒,孩子未来越成功
- 妈妈的高度,决定孩子的未来:这4种妈妈的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 妈妈越懒 孩子未来越成功
- 孩子拥有这个能力,未来不会差到哪里去,你知道是什么吗?
- 孩子未来是否优秀,取决于妈妈现在做的几件事
- “太贵效应”=“过度节俭”,经常哭穷的妈妈,影响孩子未来格局
- “妈妈,我在洗自己的袜子”妈妈的第一反应,决定孩子未来的方向
- 一家23人出了11个学霸:你的家风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 不要意外,做妈妈在这4点越范懒,孩子未来越成功
- 女娃6年没洗澡,单身妈妈不忍将其带回家,10年给了孩子光明未来
- 宝妈的苦恼,上班族妈妈如何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 当别人说“你的孩子真聪明”时,妈妈的回答,影响孩子未来的走向
- 当孩子怒吼:“妈妈,你去死”时,家长的回答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
- 当孩子考试前问:我考不好怎么办?父母的态度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 有人夸你的孩子聪明?妈妈的回应,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
- 妈妈发现“熊孩子”把早餐藏起来了,网友:真想不到,藏的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