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对孩子实施“心理控制”,伤害比效果大 经常对孩子说我不喜欢你了

2022-03-13 21:25:11孕产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心理学家开始观察小猩猩的选择,是吃?是玩?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

心理学家开始观察小猩猩的选择,是吃?是玩?还是选择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

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会下来,吃点东西后又迅速爬上去,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对孩子实施“心理控制”,伤害比效果大

不管是何种生物,孩子对于父母的留恋与依赖都是天生,父母对于孩子无形的影响往往要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

经常对孩子说我不喜欢你了

"你看看其他孩子考得多好。"

"这件不好看,我们买这件。"

想必家长们对这样的语句十分熟悉,连语气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这不就是我们曾经对孩子说过的话?

父母可能会认为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没有什么大问题,比起打孩子、骂孩子,这样用语言教育的方式可以称得上温和。

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将这种类似的话看作是在对孩子实施"心理控制"。

什么是"心理控制"?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包括哪些?

有家长可能会觉得我在小题大做、夸大其言,就对孩子说那么几句话,怎么就被扣上了"控制"的帽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这么脆弱?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尝试掌控孩子内在的心理世界,即强行控制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发展(如思考过程、自我表达、情绪变化和亲子依附关系等)(Brian K. Barber,1996)。

经常对孩子说我不喜欢你了

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包括哪些?

1)限制孩子自身的想法

"妈妈我想要这个公主娃娃。"小女孩眼睛发亮地看着高台上放着的人偶娃娃。

妈妈看到娃娃的裙子有些破损,并且想到这样的娃娃不耐玩,便将想法放在一旁挂着的小熊上,对小女孩道:"这样的娃娃家里已经有一个了,我们买那个小熊吧,你可以玩很久。"

小女孩顿时扁着嘴巴不太高兴,妈妈仿佛没看到般,直接拿起小熊就去买单。

看到这里,我们都能明显地感受到妈妈以"家里已经有一个""你可以玩很久"这样的语句,单方面为小女孩做出了选择,限制了孩子自身的想法,这实际上就是"心理控制"的一种。

2)轻视孩子的感受

经常对孩子说我不喜欢你了

"你一个小孩子在学校读书有什么累的,妈妈每天上班工作多辛苦啊!"我相信很多孩子听到父母说出这样的话都会哑口无言。他们不是不想反驳,而是无法反驳,"孝"字当头,感觉自己喊苦喊累就是不体谅爸爸妈妈。

其实父母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同事对你说,"我今天真的有事情,你这么善良,帮我完成今天的工作好不好?"你是不是感觉糟心又无语。

孩子也是同样的感受,他们不是不想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是被父母在无形之中进行了"心理控制",无法将自己的感受坦然地说出来。

3)禁锢孩子的自主意识

很多父母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孩子满足了这些条件,父母才会表现出爱意和关注。我们将其称之为"有条件的爱"或者"爱意撤回"。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就是对不起爸爸妈妈。""你不按我说的去做,我就不爱你了。"

这些以"如果""要是"开头的条件式语句,对孩子的操控与影响往往会比单纯的惩罚要来得深重。孩子的想法会时刻被父母的"爱意撤回"禁锢,我认为这是对孩子危害最大的"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危害?孩子失去竞争意识,人云亦云

我发现一个现象,哪些经常被父母实施"心理控制"的孩子往往比较安静乖巧,家长与老师叫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些孩子很少与其他孩子起争端,也不会去抢什么东西。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他们喜欢"随大流",真的迫不得已要表现时,各方面能力也不突出,十分拘束。

很明显,孩子的竞争意识被压制了,即便生出了想要竞争的想法,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者说是经验不足。这与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经常对孩子说我不喜欢你了

出现社交障碍的倾向,语言组织能力差

美国的一项研究让184名13岁的孩童填写了多张调查问卷,其中有一张问卷就通过孩子的打分来评估父母采用心理控制策略的频率。

经常对孩子说我不喜欢你了

当这些孩子长到18岁和21岁时,研究人员又分别进行了跟进调查。让这些孩子与自己的朋友或男/女朋友一起回答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看看他们是否能以一种健康的方式来解决意见不合的情况。

结果发现,在父母的心理控制下长大的孩子,到了18岁时会不善于友好地处理意见分歧。相较于父母控制欲不强的儿童,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太自信,逻辑不够清晰,显得没有说服力。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若是孩子在18岁时存在社交障碍,那么他们到21岁时的沟通能力会更差。

这便是父母经常对孩子实施"心理控制"的后果,不仅使得孩子出现社交障碍的倾向,还会遏制他们语言组织能力的成长。

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

不管是"粗暴的打骂",还是"温和的语言",一旦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与选择,蛮横地为孩子安排一切,否定孩子自身时,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

孩子会下意识地认为"爸爸妈妈在嫌弃自己""只要做的不好,爸爸妈妈就不会爱我",这样的想法在孩子内心深处不断积压,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不仅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成长,还极有可能会产生对父母产生怨念,造成家庭矛盾。

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替代"心理控制"恰到好处地使用"示弱法"

"示弱法"同样是一种利用孩子心理的教育方式,但效果却截然不同,能够让孩子主动承担事情的同时,让孩子收获被赞美的喜悦。

一位妈妈下班回家后,看到满地的玩具觉得崩溃,但她没有像其他家长一味地埋怨孩子,而是对孩子说道:"妈妈今天很累,亮亮可以自己收拾玩具吗?"

亮亮感到很惊讶,经常教训自己"不听话""不懂事"的妈妈,居然主动向自己"示弱"。刚开始亮亮还有些不情愿,但还是听妈妈的话将玩具收拾好。

当妈妈看到干净整洁的地板时,立刻鼓励了孩子(这一步特别重要),"亮亮真聪明,这么快就将玩具收拾好了!

亮亮不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家长的鼓励,渐渐地对自己收拾玩具这件事也上心起来。久而久之,他已经学会不用妈妈吩咐,自己主动将玩具放回原位。这就是"示弱法"的魅力,充分利用孩子同情保护"弱者"的心理。

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

家庭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那么在制定重要的家庭规矩时,孩子当然也需要拥有自己的位置。

家长应该对孩子讲明白家庭规则,行为约束的重要性,并教导孩子应该时刻遵守规则,不能够轻易打破。然后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根据孩子自身的想法,将他们想要做的事情考虑进去,与孩子进行充分的讨论,让孩子学会"据理力争"。

我是小C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