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孩子对什么都觉得是”理所应当“,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讲述了”家庭星座“这个概念。——家庭中的排行与子女个数。
大师的结论很”冷峻“学术风——没有最理想的子女个数。
两宝有两宝的优势和烦恼,三个孩子或者更多,也会有各自的好处和不足。
养育独生子时,也要注意诸多问题。
湛庐文化曾出版过一本国外的热门书---《排行的秘密-出生顺序如何影响人的一生》,没错,排行第几,影响人的一生。
有趣的是,不同家庭又相同排行的人,会有着这样那样的相似之处。
比如,不同家庭的两个老大,曾经都是被”推下王座的孩子“,他们很有可能都会有追求完美,力争优秀,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的性格特征。
不同家庭的老小,集全家宠爱于一生,很有可能一直被照顾着呵护着,而习惯于别人的付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
育儿中,我时常会进行一些思考,最近,读了一本美国正面管教书系中的新书。
这本书是以“如何解决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这个问题写作的。
作为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的我,对书中育儿工具和方法深有共鸣,也都很熟悉。
读毕细细想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整本书似乎并未很好地阐明方法, 如何才能让孩子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感恩,懂得付出,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正好,周末时和在大学中授教的伊伊妈妈在电话里聊起孩子的艺术特长培养这个问题。
我俩也聊到了”育儿时间管理,究竟什么才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事“这个话题。
高效时间管理与工作术,高效能人士的习惯上反复讲“要事第一”“要事第一”“要事第一”
当下,却很少有父母会停下来想一想,育儿中最重要的要事究竟是什么 ?
是我们特别在意的学习习惯,学习积累,各种考试,各种机构,特长?
还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写到这,又想起湛庐的另一本好书——《稀缺》,它真是一本难得的佳作,也是很另类的一本书-----书中竟附上了阅读能力和阅读力测评表。 呵……
稀缺里的几个重要概念“管窥” “余闲”和“带宽不足”,应用到我们育儿上,也值得细细思量:
“管窥” ---眼睛里只盯着管子里的事物,看不到其它,是不是像极了咱们抓艺术特长,狠抓学习,疏忽了孩子的各种商、大能力和好品格的系统培养?
“余闲”--如果时间精力没余闲,没空余,咱们犹如陷入了仓鼠之轮,眼睛始终也只能盯着内心中觉得“最重要”的事。
这有点像育儿中的读书充电,如果始终忙忙碌碌,没有余闲去阅读提升,可能就会少了洞见和反思。
又像终日忙忙碌碌,睡眠不足,没有时间为自己的心灵之杯续水,情绪常常失控……
“带宽不足”--诶,这个时代,特别是对于咱们大包大揽的妈妈们来说,哪个不是带宽不足,白天在单位累到筋疲力尽,下了班风风火火冲到家,赶紧抓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别说正儿八经地休息个15分钟了,常常是忽视身体的疲累信号,来不及转换好状态,就立刻投入了“人生中第二份重要工作--育儿”)
我们再做个延伸,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倾尽全力地培养,给他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狠抓教育, 悉心付出,不求半点回报。
忙忙碌碌,孩子和大人的时间表,都排的非常满,严重的,孩子的睡眠时间都偏 少。
这种情况,是不是更没有余闲去跟孩子讲讲做人的道理,教会孩子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事?
总说,身教大于言传,据我观察,我家的小毛娃,全家三个大人全心全意地爱着他,为他操持忙碌着一切。
他小家伙,脑海中没有太多关心大人,为大人做事的概念。
当然,这不能怪孩子,孩子年纪小,总会不懂事。
反思下来,是大人的不足,大人在这方面疏于教了。
大人说都不说,也不给孩子为大人做事的机会,更不刻意去强化孩子这方面的好品行,好行为,哪里能指望孩子一夜间自然习得嘛 ?!!!
大人有时候真的笨笨的 ^ ^
前不久,去听陈默老师的教育讲座,满 满欢乐 ,陈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向她求助,说自己快被两个孩子整疯了。
陈老师赶紧安慰,别怕,别怕,有办法,有办法,很简单!----再生一个^^
呵,这还真不是开玩笑,我们从西方儿童教育学与心理学角度来看,再多一个娃,家庭星座改变,出生排行,是会改变整个家庭的氛围和孩子对于自己的定位和看法。
阿德勒不也强调么,孩子对于自己的认知与定位,始于生命中最重要的前6年。
实在疲累时,我也跟朋友开玩笑——再生一个娃!
玩笑只是玩笑,养育这一个娃,再加上我的300个学生,忙碌紧张的生活节奏,稀少的时间 ,我已经是“拼尽全力”的状态 ……
常会感叹当妈不易,努力工作,全心全意都在孩子身上,只盼着上大学那天快快到来。
似乎是个无解的问题哈……
不管是独生子,还是两宝,我们都希望孩子有好品格,成为受人欢迎的人,将来长大成人,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生活幸福,健康平安。
好品格,大能力,学校不教,没有现成体系化的童书供我们拿来就用。
也没有课程教我们父母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这些重要品格。
幸运的是,教育家先辈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
强烈推荐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教育家的书给大家:)
我也常会给果果讲苏老的故事,一说得快就把‘苏霍姆林斯基老爷爷“变成了“苏霍姆林老司机”,引得果果笑个不停。
苏老的书最推荐这三本:
《睿智的父母之爱》---最好买 带了《给儿子的信》和《给女儿的信》那个版本的,很全面。
我在读这本书时,不时感觉芒刺在背,深感不足,也深深敬佩苏老的远见与智慧。
一本值得反复再反复阅读的好书!
《做人的故事》---这本书是苏老特别编 写给他的学生们的短小故事合集,蛮厚的,苏老意在通过一个又一个100-200字左右的小故事,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
在苏老的另两本著作里,听他提到这些故事,也细述了创作的初衷,和刻意地留白,不予点破,让孩子自己去悟出道理。
当下就十分向往,急于想买 ,又担心国内怕是不会出版 。
没想到还真被我找到了,如获至宝。
客观地说,对于从小看惯了国外引进的经典绘 本,长大了又听了读了许多章节小说的果果小朋友来说,苏老的故事集,对于他的吸引力是不大的。
但我坚持要每晚读给他听,希望他能够汲取到更多养分。
(一点小心得:近几年国外刮起了一阵”故事风“,学会讲故事,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能力。
《故事知道怎么办》《小巫教你讲故事》可以找来读一读,也可以听一听郝广才老师的教讲故事系列课。
用好苏老这本书,关灯后的亲子悄悄话,专属时间里,用故事的形式转述,更能直达孩子内心深处)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相比起另两本来,属于薄薄的一个小册子。
我个人很喜欢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收藏了他的一系列著作,细心地一再读,还组织过妈妈们和我一起学习《苏霍姆林教育论》 的系列课程。
甚至因为李镇西老师也很崇敬苏老,我也买了不少李老师的书。呵……
嗯 ,我是苏老的超级铁杆粉丝。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光是看书名,就能看出苏老作为伟大教育家对于教育中最核心问题的思考。
和我一起,穿越时空,聆听大师的教诲吧 ^ ^
后记:
苏老在《帕夫雷什中学》及《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提到的父母学校,一直是我最最向往的。
去年,由我牵头, 我带领着近千位关心教育的妈妈,建起了我们自己的”父母大学“,通过每周一期的深入课程+课下热烈讨论,发送学习笔记,相互分享的方法。
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都收获了很多。
各种原因,父母大学的课程未能持续讲下来,蛮遗憾的。
前不久,Sophia妈妈在群内向我感慨,父母大学的每一期课程,都经典,可惜不讲了。
我回复道,后面如果时间排得开,咱们父母大学里见……
又想起,许多伙伴都曾向我说过类似的话,说感觉自从我成为了说客英语的分校校长,投入到孩子们的英语教育中,许久听不到我的声音,感觉找不到组织了。
每每此时,我总会满满歉意……
如果,时间能再多一些。
如果,我的时间精力与状态能更好一些。
如果,能再高效一些。
如果,如果,如果……
还是没有如果罢!
不管怎样,我会竭尽全力,努力一些,再努力一些,用这星星之火,照亮更多角落……
期待咱们的父母大学复课……
相关文章
- 孩子,愿你我相敬如宾,世上没有任何人为你做任何事是理所应当的
- 老人带娃理所应当?凭什么,养育孩子那是父母的责任
- 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了
-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父母要避免这些误区
- 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太强,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自我认知障碍?
- 清大燕园家庭教育:如何通过感恩教育避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 面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办?
- 原创干货!孩子读小学,我们家里这么做(开学家长会发言稿)
- 孩子“自控力差”,家长帮孩子正确看清“自我”,树立规则意识
- 孩子一生的幸运,就是能够遇到一对懂得自我成长的卓越父母
- 孩子上小学前,自我保护小知识必须普及,爸爸妈妈一起来学习一下
-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以学习为中心的家庭文化是根源
- 孩子习惯讨好别人失去自我,这才是最好的回报,很多父母理解错了
- 孩子什么都不想要?家长要警惕,你的孩子很可能过度“自我压抑”
- 孩子受到欺负,别再教孩子以牙还牙,自我保护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 孩子喜欢出风头,父母堤防“自恋型人格”,教孩子进行自我判断
- 孩子喜欢抢风头,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体现,家长要避免孩子过度张扬
- 孩子因为胖而被嘲笑?比安慰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自我认同”
- 孩子太小气?除了批评孩子之外,家长重要的还是要自我审视
- 孩子常把“不喜欢”挂嘴边,是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家长要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