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痨≠会说话,从“话痨”到“会说话”,这些方法亲测有效 一个话痨突然变得不爱说话
人人都能说话。但“能说话”不等于“会说话”。
有的孩子,平时话特别多,一整天说个不停,但让他看图说话或者写作文,却言之无物。
造成这一现象的首要原因,就是输入不够。
1 先说输入1
“会说话”的前提是大量的有效输入
学习语言,就跟开超市一样,我们得先往超市里进货,储备充足了才能卖。
因此,要让孩子开口,前提就是要有大量且有效地输入。
语言的输入从孩子生下来就应该进行,但绝不是简单的给孩子描述,而是应该带着“观察和思考”去描述,即——
我们希望孩子在描述一个物体、讲述一件事的时候,他能做到什么程度,那我们跟他说话的时候就以这样的方式进行。
例如,如果希望孩子在描述“苹果”的时候这样说:“这是一个红色的苹果,它闻起来香香的,吃起来又脆又甜。”那就不要用“吃果果”这样的“儿语”来跟孩子交流,而是带着孩子去看、去摸、去嗅、去品味,充分调动他的五感,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我们的表达方式。
我跟铭哥说话,从来没有用过“儿语”,即便是他还在婴儿期的时候。
带他出去看蝴蝶,我说:“你看,这里飞来了一只蝴蝶,它很小,是白色的。它的翅膀不停地扇,飞得很快。”
尽量不用“儿语”跟孩子交流,不是说一来就给孩子讲长句,但需要有意识的把物体的属性拆分出来,听得多了,他才会在自己描述的时候找到“套路”。
2
有效输入的同时减少被动接收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给孩子描述的时候,他不正是在接收吗?
当我们“输出”的时候,孩子的确是在“接收”,但如果他在接收的过程中有思考,那这样的接收就是主动而非被动。
继续用苹果举例。“这是一个苹果(数量、种属),它是红色的(颜色),摸起来硬硬的(给孩子摸),你再闻闻看是不是很香啊(给孩子闻),再咬一口,是不是又脆又甜?”
在每一个短句之间,都停顿一下,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每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负性的被动接收,是指不间断地输入,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
这点除了在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慢一点、多重复”,更要尽量避免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不光是看动画,包括各类线上课程,都不太建议过早进行。针对幼儿的视频类课程,一节课的时长很短,但为了让家长觉得“能学到东西”,十分钟的课程所包含的信息量却不少,整个过程中,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极其有限,这就有可能导致看起来好像孩子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事后才发现不会灵活运用。
就像我们学习古诗词,背了上百首,也写不出一首。正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去思考、去了解古诗词的创作原理,只是简单的背诵和理解。(这里不是说我们教孩子古诗词,要教他原理,别误会……)
2 再说输出当输入达到一定储备的时候,孩子就会输出。
在孩子语言输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能适应他发展阶段的方法来引导,这个过程中,首要的一点是,不要急于补充孩子没有说完的话,也不要急于打断他,哪怕他说得磕磕巴巴。
1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组织语言
我们都有这种感觉,孩子刚会说话的时候,一刻不停地叨叨,但有时候当他要描述比较复杂的事情的时候,会磕磕巴巴,甚至中途会有长时间的停顿。
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1 立刻帮孩子说出他没有说完的部分?
2 等孩子慢慢说,实在说出不来的时候再介入?
很多时候,在孩子说话不利索,半天“吐”不出那个关键词的时候,我们会忍不住给孩子补充出来,没有给他足够的组织语言的时间。
如果我们老是在孩子还在思考怎么表达的时候,把“正确答案”告诉他,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孩子懒得去思考怎么组织语言,反正大人会帮忙;
二是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受到打击后,更不愿意表达。
因此,当铭哥表达不顺畅的时候,我会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就算他表述错误,我也不会刻意纠正,也不会仅仅是把他没有说出来的“关键词”补充出来,而是会把他想要表达的内容条理清晰地完整表述,给孩子一个“范例”。
这又回到了前面所说——我们希望孩子在描述一个物体、讲述一件事的时候,他能做到什么程度,那我们跟他说话的时候就以这样的方式进行。
2
引导孩子表达,方法要恰当
当我们觉得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行的时候,首先需要反思一下,提问的方式是否恰当?
3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几个小方法很有效举个栗子
如何引导孩子观察、比较两个事物的差别?
对于小孩来说,千万不要企图当你提出“这两个东西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类似这样问题的时候,他们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这样的提问方式,对小孩来说,实在是太抽象了!我们成年人要对两个事物做出比较的时候,我们能够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提取“种属”和“属性”,这是长期生活经验积累的。
但孩子原本生活经历浅,加之“种属”“属性”等都是抽象化的概念,因此,这对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针对“不一样”这类问题,要给出比较完美的答案,需要具备至少三项能力:
1 能够总结出单个物体的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等)
2 能够找出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涉及到“集合”概念)
3 能够有条理的总结(较好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比较两个事物的差别,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孩子分别描述两个事物的特征。
第二步,尽量把提问范围缩小,提出具体的问题。例如“它们颜色有差别吗?有什么样的差别?除了颜色,你还能找到其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第三步,总结,这部分一开始可由家长来做出总结,给孩子一个“范例”。
从第一步到第三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
看图说话
不管孩子有没有开始认字,“读图”能力都不能丢。
看图说话,可以借助无字绘本,或者用几张卡片来让孩子讲故事,等孩子表达能力增强,可以试着逐渐降低对视觉输入的依赖,例如仅仅给出几个词语,让孩子自由想象。
故事小Q,我很推荐的一款提高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玩具。九个骰子,任选几个,根据丢出来的图案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铭哥两岁半开始玩故事小Q,那阵他还只能串联两个图案的内容,现在可以把六七个图案串联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用词越来越丰富,故事中人物多的时候,还能用加入人物对话的方式来丰富故事内容。
引导孩子玩语言表达类游戏,要讲究技巧,切忌在孩子面前“炫技”。当孩子讲完,不管他讲得好不好,都先鼓励,可以评价他“讲了一个奇妙的故事”,接着大人再在他讲的故事的基础上,丰富内容和纠正他逻辑欠缺的地方。
某天玩的时候,铭哥讲的故事就很不咋地,他用很简单的方式把图案内容(苹果、骰子、树、降落伞)串联起来。
他讲的是:有一个人在家里吃苹果,吃完苹果了,他又去丢骰子,丢到三他走三步,丢到四他走四步。然后出去看树上有没有叶子,结果全是光溜溜的树。他在想,为什么没有叶子呢,他就想到是被风吹走了。然后他又想去玩降落伞。
很明显,最后降落伞的部分,跟前面的内容缺乏连贯性,于是,我就在他的基础上,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完整:
有一个人在家吃苹果,吃着吃着他突然想出去玩。于是他找来一个骰子,丢到几就走几步。最后走到了一棵树下,他抬头一看,树上一片叶子也没有,光溜溜的。他想,为什么没有叶子了呢,一定是有大风吹过。为了验证他的想法,他继续往前走,想要找到风是从哪里吹来的。突然,迎面吹来一阵风,他抬头一看,空中飘来一个降落伞。他说,果然是有风啊!那我也去坐降落伞玩吧。
2
请孩子来“讲题”
我读书的时候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做10道同类型的题,不如给同学讲一题留下的印象深。这样的经验可以复制到孩子身上。
不管是刷题还是玩益智玩具,我都会鼓励铭哥把他的思路说出来。
一方面我可以通过他的表述来了解他理解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在“讲题”的过程中,把向内的思维外化,对锻炼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十分有效,而且思维一旦通过表述,会在大脑中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
3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并非多么高深的东西。对3、4岁小孩来说,不需要跟他解释“分级”的概念,只需要引导他从一个主题发散即可。
△完成思维导图之后,他的自我介绍变得更有条理
画图、写字的部分由大人代劳,但最后需要孩子根据画出来的思维导图,把这个主题重新阐述出来,多练习几次,就会发现面对一个主题,孩子表达出来的东西会更有章法。
每周坚持玩一次,慢慢地他就会收获一种朦胧的感知:原来讲述一件事、描述一个物体,我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讲述,而且每个方面我还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内容。
最后叨叨几句:
我认为,“会说话”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能把事物、事件条理清晰地表述出来;第二个层次,运用逻辑和策略来表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三个层次,听的一方能够轻松地理解,并且有“如沐春风”之感,即“有情商”;第四个层次,幽默感,这是一个高阶技巧。
通常我们觉得童言童语很好笑,但那种好笑,绝大部分是基于他们对所说事物的不了解所造成的认知偏差导致。这就像是在看脱口秀,演员讲了谐音梗,我们觉得好笑,评委却认为这“很低级”,因为谐音,就很像是小孩子因说错词而引发的笑点。
所以,“会说话”并非天生具备,而是需要我们不停地去练习才能提高的一项技能。
相关文章
- 不要“引导”宝宝说话,越教孩子开口越晚!有方法孩子才会早说话
- 哪有什么"贵人语迟"!宝宝说话晚是你不会教,用对方法早开口
- 妈妈说话有技巧,孩子才会更优秀,掌握这些方法他以后不会太差
- 怎样让孩子尽早开口说话?这些方法你学会了吗
- 孩子不爱说话,这些方法您可以试试
- 孩子看图说话难,从逻辑混乱到条理清晰,只需要这个简单方法
- 孩子说话不算数怎么办?用这两个方法解决,家长别认为是小问题
- 孩子说话晚怎么办?三个轻松便捷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
- 宝宝说话少、说话晚,这些训练方法现在知道还不晚
- 宝宝说话晚,父母别偷懒!附1到3岁宝宝语言训练方法
- 给宝宝读诗,能促进智力发育、早说话?错!方法不对,反而有害
- 0-3岁宝宝的语言发育有哪些特点?父母这样教宝宝说话会更有益
- 2周岁的孩子不会说话,是错过了教育的敏感期吗?还能补救吗?
- 2,3岁小孩还不会说话是怎么回事?
- 3岁孩子不会说话,被幼儿园劝退!造成这个原因的物品每家都有
- 《语言本能》|婴儿天生会说话吗?
- 一岁半的孩子会听会笑,就是不开口说话,家长这样做对孩子有帮助
- 一岁的宝宝不会说话,奶奶说因为没剪“舌根”,事实真是这样?
- 不是孩子不听话,是家长不会说话。
- 两个天才宝贝的养成日记 | 孩子说话晚,你会紧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