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随李玫瑾教授,关注孩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如何应对 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李玫瑾

2022-03-13 09:21:52孕产
今天我们跟随李玫瑾老师,一起学习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首先,李玫瑾教授有个观点,这也是大盛所深刻认同的,即:孩子的问题是成年人造就的。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观点,古今中外已经探讨了很多年。

今天我们跟随李玫瑾老师,一起学习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李玫瑾

首先,李玫瑾教授有个观点,这也是大盛所深刻认同的,即:孩子的问题是成年人造就的。

随李玫瑾教授,关注孩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如何应对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观点,古今中外已经探讨了很多年。虽然我们很小就耳濡目染“人之初,性本善”,但鲜为人知的是荀子早就在其著作《性恶篇》《正名篇》里讲述了其人性本恶的观点,西方也有“生来即有原罪”的说法,“我是在罪孽了生的。在我娘胎的时候,我就有了罪。”

但李玫瑾的观点是:人生来是空白的。

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李玫瑾

其实这种观点,也是著作有《动机与人格》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持有的,即人有很多本能的需要,如满足温饱的需要、被爱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等,但这些是情理之中的,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所理所当然该具备的,所以生来是无谓好坏的。

你能说人为了活着而吃饭是错的吗?

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李玫瑾

区别只是,成年人造就的成长环境,给孩子了初级印象或者规矩感(或为所欲为感):如果有规有矩,待人和善,便成了所谓的“善”;目无规矩,不近人情,便容易染疾成“恶”。

孩子生下来,跟地球上所有其他高等生物相比,是最脆弱、最无助且最无能的,一切离不了身边的人。这给了身边人,尤其是父母,以最好的塑造孩子成长环境的机会。你给孩子塑造的环境是有爱、食物充足、被关注、有规矩的,孩子便会感觉安全感满满,内心平和,且讲规矩;如果环境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那孩子的思维里便不会有控制自己欲望的因子,事实上,他的大脑里可能都会极少分泌让其有耐性和要忍耐的激素;如果孩子成长在没有语言的环境里,他便不会有语言组织能力……

的确,婴儿的大脑天赋如此匪夷所思的强大,让婴儿的发展如同水一样,成为了家长给其塑造的成长环境(容器)的样子。

所以,像李玫瑾教授这样的警界精英,包括很多心理专家,都能从一个成年人的举动和特殊习惯,准确判断出其成长环境的特点。

拉回来,孩子无谓好坏,好坏全在父母是怎么做的。(至于具体该注意的细节,我们后期会做详细介绍和讨论。)

李玫瑾教授的第二个观点是,未成年人的问题都是滞后反应。

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李玫瑾

举个例子:医院里看病的,几乎所有的症状都不是眼前得的,而是有个日积月累的作用在里面。而孩子的心理到了何种程度,当时当地很难察觉,往往只能在后来的某个时刻才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了这个心理症状和倾向,具体何时何地或因为什么事件让孩子变得如此,却是只能靠推断了。

所以,要防止孩子有坏的或不好的心理,要严防死守,尽量避免让其经历这种境况。

当然,大盛提醒,不光可以“防守”,也可以选择“进攻”。比如,家长不想让孩子变得胆小,除了不要让其经历大惊吓或者让其紧张无助的情况,还可以有意识的让其经历克服心中的适度的害怕和担心而成功的体验,即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相反的正面的品质。

但是,防守要小心谨慎,进攻同样不能马虎。比如,这种让孩子要经历的境况一定要控制好分寸,避免过犹不及,同时,一定要保证最终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感受,并让其明白自己可以克服那些困境,而不是没有别人帮助就没有把握,等等。

最后,介绍一下李教授提到的另一个问题,即孩子的情感发展。

李教授倡导,在孩子年幼时,一定要尽量父母自己带,而不要因为客观原因而让他人带孩子。这个年龄段,李教授提到的是“尽量一岁半以前”,当然,情况允许的话,不限于这段时间。理由是,在孩子最年小无助时候的陪伴和抚养,可以建立最坚固的情感和依赖,这也是控制孩子、引导孩子最好的资本。比如,孩子如果很小的时候交给奶奶带,当孩子一岁半以后父母与奶奶发生争执,孩子偏重的可能就是奶奶,甚至记恨父母,十月怀胎的那些痛苦可能就“打了水漂”。

最后,介绍一个李教授针对孩子任性、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撒泼的好方法。

当发现孩子要东西变得有目的性(一般3~5岁左右,区别于婴儿时期饿了就想吃等本能需要)了时,父母就该注意防范孩子任性的毛病了。李教授是这么做的:出现孩子提出某个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开始撒泼时,家长可直接抱孩子回家,同时“四不法”(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把孩子放在卧室(对孩子没有危险感),让他哭,让其知道哭闹没用。适当时候父母开始跟其说话:以后遇到什么事,要说,而不是哭闹(事实证明哭闹没用)。如果能说服我,那就满足你;说服不了,便不能满足。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孩子尝试说服你时,给你讲为什么要满足他的要求时,可以基本保持3:1的概率,即三次沟通,以此满足。这样,不仅锻炼的孩子的沟通能力和耐性,同时让孩子明白了,不是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无条件满足的。另外,只要我说得有道理,父母就能同意我的要求。

大盛提醒,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一通百通的,好方法也是可以举一反三的,广大家长朋友可以多多探讨这里面的技巧和分寸把握等问题。

欢迎关注盛说新语,与大盛一同关注孩子成长和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