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校被欺负,你还在教“告诉老师”?听听李玫瑾教授怎么说 在学校总被欺负怎么办
2019-09-26
作为父母,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自己的孩子乖巧,懂礼貌。我们对于孩子更多行为举止的教育就是教他们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行为举止得体,但是很少会有家长教孩子怎样面对欺负自己的人,所以很多孩子在受到欺负时不知道怎样的反击和保护自己。
很多家长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不知道该怎样办才算合理,因为他们从小家长也没有教过他们。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就在《开讲了》回答过这个问题:孩子被欺负了被打了该怎么办?李玫瑾认为家长应该支持孩子“打回去”。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朋友家的孩子就是属于平时在学校里受欺负的对象,由于身材比较小,有几个调皮的小孩总是在放学的路上不是拍打他的头就是把他推倒在地,有一次还把他的书包丢到了垃圾桶里。后来朋友知道了这件事,问儿子,为什么别人欺负你,你不还手,儿子回答说:“因为打架的不是好孩子”。
朋友告诉孩子,“打架确实是不好的事,但是他们打你,你不还手,就会一直挨打。他们先动手,你适当反击,这就不是打架,是正当的防卫。要是别人没动手,你先动手了,这才是坏孩子”。
后来每次放学她都偷偷跟在孩子后面,结果真的遇到那几个调皮的孩子在欺负自己的儿子,虽然心里很着急,但是朋友忍住没上前阻止,结果看到儿子似乎想起了自己说的话,一把把打他的孩子推开,还大声喊着:“你们再这样明天我爸妈就来教训你们了!我爸爸是警察,你们打不过的!”
几个孩子听罢愣住了,有些不敢上前,朋友觉得这个时机正好,立刻走到孩子身边,严肃地对几个孩子说:“你们这是做什么呢,欺负同学这样的事情坏孩子才会做,有什么想法拿成绩说话!”
几个孩子一下还没反应过来这位阿姨是何许人也,一个调皮的大个子男孩甚至反驳道:“关你什么事!管得真宽!”
朋友一下子就火了:“我是他妈妈!你们打我儿子我还没收拾你们呢,全给我报上名字来,家长群里一发今晚你们都别想好过,在学校外边老师管不着,爹妈管得着!”
后来朋友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班主任,因为都是在放学之后发生的,老师确实不知情,但是路边的监控说明了一切,老师和其他家长都对几个孩子进行了严肃地教育。
孩子在校被欺负,这些招家长要教好
1.不能一味地忍让,可以先说理
中国是礼仪之邦,很多孩子都学的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很多孩子在受欺负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要和他们打架,而是忍让。其实孩子在受到欺负时可以先和对方说理,比较老师教过每一个孩子打架和惹事是不对的,所以如果你指出了对方的错误,对方也认识到了错误,这种结果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他们还是不听,那作为受害者就可以“正当防卫”。
2.说理不行就“打回去”
“打回去”其实是孩子对于自己的一种保护,有很多的家长在孩子和孩子之间发生欺凌与被欺凌的事,家长都会认为是小孩子在一起闹腾,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殊不知这是一种对于“施暴者”的纵容。
我们要让孩子勇敢“反击”,这是对于孩子的一种保护,也是告诉孩子自己要保护好自己,这样孩子在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脑袋里的第一反应会是保护好自己,而不是忍让对方,要知道你的忍让在对方眼里可能是“软弱”,这样孩子很可能会受到二次伤害,甚至多次伤害。所以“打回去”反而是给别人的一种暗示:我不好欺负。
现在的校园霸凌事件频繁发生,不管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双方家长都是负有责任。当然我们不但要教会孩子怎样面对欺负,还要教育孩子不去欺负他人,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相关文章
- 孩子在校被欺负,告诉老师也没用?李玫瑾教授:“打回去”
- 孩子被欺负怎么处置才合适,标准答案是啥?听听李玫瑾教授怎么说
- 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别只会教“告诉老师”,看看李玫瑾教授的做法
- 白丁智库丨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抚养?听听李玫瑾教授怎么说
- 孩子哭闹、发脾气,怎么办?李玫瑾教授告诉你,四个不要,一个要
- 孩子遭到挨打:李玫瑾教授告诉我们以下4点是让孩子打回去的理由
- 李玫瑾教授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孩子痴迷手机怎么管!必看
- 李玫瑾教授告诉你,为什么你管不了你的孩子?
- 孩子被欺负后应该打回去吗?不妨听听这位女教授的回答,值得借鉴
- 孩子被欺负时,教孩子还击回去和告诉老师都没用,这样做才更有效
- 李玫瑾教授:对孩子说“不”,要做到以下三点
- 如何养出快乐、人格健全的孩子?听听教育专家李玫瑾怎么说
- 孩子在商场哭闹着,不走就要买玩具怎么办?看李玫瑾教授怎么讲
- 孩子犯错,该怎么惩罚?李玫瑾教授:该打就要打,一味讲道理没用
- 孩子遇到校园暴力怎么办?听李玫瑾教授讲正确方法
- 李玫瑾教授推荐:亲子之争,孩子胜利是家庭的喜事
- 李玫瑾教授推荐:别总是怪孩子,因为你越急,世界就越慢
- 李玫瑾教授推荐:遇到不完美的老师,怎么办?
- 李玫瑾教授最新演讲:好的父母,更懂得帮孩子找到他的价值
- 李玫瑾教授的“四不要原则”,带父母和孩子跳出“权力争夺”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