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容易失控发怒?《不发火的育儿法》8招打破魔咒,快乐育儿 如何控制对孩子不发火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阿尔弗蕾德·阿德勒
“你那时候多强硬!咔咔扇,扇完之后,说错没错?没错!咔咔一顿扇,咔咔摁在地上一顿踹。”
这是魏大勋在综艺节目《做家务的男人》中回忆起小时候被爸爸打的经过。时隔多年说起这件事,他和父母三人都忍不住红了眼眶,魏爸爸虽然未做回应,但也难掩愧疚之情。
这段童年挨打的回忆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大家都回忆起小时候被父母打的场景:有不好好吃饭的,有学不会自行车的,有幼儿园不会做数字题的,还有尿床的,打翻开水的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网友们都在表示疑惑,这些事现在看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当时父母怎么就没忍住,扬起手就打了呢?
当我们做了父母后才知道,想要在教育孩子时不发火,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日本育儿教父汐见稔幸博士曾说:“想要在教育孩子中不发火,只有上帝才能办到。”但当下的情况,没准上帝也办不到。
不过汐见稔幸博士在他的书籍《不发火的育儿法》中,也给我们提供了方法,帮助我们控制情绪。
汐见稔幸博士主攻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等,他曾担任育儿杂志《教养》的主编,其主要著作都是关于养育孩子,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父母和孩子的压力》、《让我们来更好地教育孩子吧》、《夸奖孩子不宜过多》。
在《不发火的育儿法》这本书中,汐见稔幸博士结合了自己的育儿经验,以及各类讨论会中的实际案例,将可以落地操作的方法融入到案例中去,让我们阅读案例的同时,可以学到避免失控发怒的好方法。
一、父母失控发怒,错误的爱会给孩子留下童年的阴影在《爸爸去哪儿5》中,陈小春经常对他儿子发火。有次他儿子Jasper玩小喇叭时,陈小春想让他安静一点,可是年仅4岁的小男孩,根本听不进去爸爸的话。陈小春瞬间就暴怒了,严厉地质问他:“你在做什么”。那神情不光Jasper害怕,我们作为观众也会害怕,并且心疼Jasper。
可是,私下里我们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也会像陈小春一样严厉地批评孩子。有时候我们还会毫不留情地将孩子所做的事给予否定,甚至脱口而出一些不该说的话,更严重的是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一顿打骂。
像我们这种失去冷静和理智的行为,汐见稔幸博士称之为失去耐性、气急败坏的动怒,简称失控发怒。
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出生前都承诺:我绝不会像我父母一样打骂孩子,我要做孩子的好父母!然而,孩子不是天使,他们淘气,他们任性,他们还屡教不改,于是父母失去了耐心,开始训斥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
我们在育儿过程中,失控发怒不是因为不爱孩子,反而是因为我们过于爱孩子,过于想让孩子听我们的话,少走一些弯路。于是我们的爱就带着强迫性,甚至带着恨,这些爱也导致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渐失去理智。
我们都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且对孩子不好,但还是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怒气,往往发过火之后,又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表面上我们理直气壮地给自己找借口:这熊孩子,对他发火有什么不可以。暗地里,我们却惭愧地对孩子说:对不起,爸爸妈妈也不想打你的。
我们虽然懊恼,却没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下次遇到孩子犯错还是忍不住发怒,陷入了恶性循环,无形中错误的爱会给孩子留下童年的阴影。
二、育儿的过程中失控发怒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之所以会失控发怒,并不是因为孩子当下的错误,当时发生的事只是导火线,点爆了我们隐藏的情绪。而造成这种情绪,让我们失控发怒的原因有两种。
一种原因是世代之间的遗传。如果我们小时候经常被父母训斥,或者经常被打,那么我们也会无意识对孩子做同样的事。因为婴儿时期的记忆,会在大脑里留存,也许我们想不起具体的事,但是莫名的厌恨情感,让我们无意识的将焦躁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所谓育儿,就是重现自己如何被父母爱的过程。也就是说,将自己被爱的方式重复做给自己的孩子这一行为。这就是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育儿观念的影响,我们在有意或者无意的模仿着父母的育儿方式,并且美名其曰:我就是这么长大的!
还有一种原因是脱离社会的感觉。《不发火的育儿法》书中有个案例:一个年轻爸爸选择请三个月的育儿假,休假前还计划利用空闲时间学习。
可开始照顾孩子后,他发现分分秒秒都得围着孩子转,根本没办法去做他想做的事。待在家里的他,每天能和妻子说的不过是“今天孩子很开心”“邻居的猫眼睛生病了”这样的事。
从职场精英到全职奶爸,这个爸爸的心理变化很大,看着妻子依旧在职场上风声水起,他心理不免有些抱怨。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越来越淘气,越来越不听话,爸爸焦躁的情绪会越演越烈,积累已久的压力就会发泄在孩子身上。
这种脱离社会的感觉,导致这个爸爸情绪失控。而这种情况,正是当下全职妈妈最苦恼的时,如果配偶还对自己不理解,还发出各种指责,那么妈妈积攒下来的焦躁情绪,就很容易被孩子点爆。
世代间的遗传,脱离社会的感觉,就如同两座大山,压在我们的内心。随时随地都会被孩子引爆。我们对孩子的暴躁,只是在疏解自己的情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平时我们情绪化的表达,也会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想要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控制情绪就成了我们的必修课。
三、如何避免育儿过程中失控发怒也许我们的父母并不是好的指引者,也许我们的家庭环境,不能支持我们在育儿的同时兼顾事业。但我们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消极情绪,合理释放育儿压力,不要让孩子重复我们的童年。
在《不发火的育儿法》一书中,汐见稔幸博士列举了八个细节帮助我们避免失控发怒。总结一下就是在生活中我们要从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着手、夫妻共同参与育儿、和孩子一起成长三方面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误伤亲子关系
魏大勋现在和魏爸爸关系非常融洽,在节目中我们隔屏都可以感受得到。如果他没有很好的和父母沟通,把心结打开,以后就极有可能,将这隐藏的负面情绪发泄到自己孩子身上。
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将小时候所承受的烦恼彻底抛弃,可以让我们用温和的方式对待孩子。生活中多自己的感受和父母唠唠,和伴侣讲讲,和自己的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倾诉,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这些不起眼的动作,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帮助我们缓解消极情绪。
唯有我们的情绪轻装上阵,我们才可以做到亲密育儿。
夫妻两人共同参与育儿,和谐夫妻关系是育儿的基础
很多家庭都是丈夫负责赚钱养家,剩下的事妻子一手包揽。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使得很多丈夫无法体验到带孩子的辛苦。丈夫回到家便是葛优躺玩手机,和妻子缺少沟通,妻子的育儿辛苦无人能理解。
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亲并不是给予孩子遗传基因和姓氏的人,丧偶式育儿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给妈妈们更大的心里压力。
当妈妈们积压的心里压力无处发泄,孩子稍微有些做得不如心意,便会点爆这个雷。
父亲参与到育儿过程中来,除了能陪伴孩子成长,还能和妻子有更多有效的沟通,和谐的夫妻关系能减少家庭矛盾,给孩子更多的幸福感。
育儿,是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也是父母们的成长过程
父母,是一个不需要培训考试就可以上岗的职业,谁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没有经验从头学起。新手父母在养育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觉得向他人承认“这个事我还不会处理”是一件很丢脸的事。
没有哪个父母是从一开始就非常会带孩子的,大家都是慢慢积累经验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一路学习过来的。当遇到困难时,不要一个人去面对,向长辈或者身边有经验的人请教,听取各式各样的建议的,慢慢地领悟如何做好一个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只有一同成长,才能发现育儿中别样的风景。
《不发火的育儿法》中还列举了很多育儿常见的案例,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你在育儿过程中也存在容易情绪失控,或者不擅长和孩子沟通的的烦恼,可以详细阅读书中案例及分析。
也许读书不能让我们马上成为好父母,但相信我们对生气的原因有所了解后,就可以在育儿过长中,适当控制情绪、减少发怒的次数,快乐育儿,还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相关文章
- 作为母亲,你经常对孩子怀有愧疚吗?育儿专家如何帮你打破魔咒
- 孩子闹情绪时,不打不骂不发火的有效管教法
- 怎么能不发火震慑住“熊孩子”呢?温柔而坚定,是每个妈妈必修课
- 父母不发火,孩子的人生有多美好?教育专家这样告诉你
- 快乐教育、抗挫训练、尊重:这三大“育儿深坑”,会把你坑哭
- 打破孕期睡不好-脾气差循环魔咒
- 育儿真经:吃苦都没学会的话,快乐教育都是骗人的
- “戏精宝宝”耍爸爸玩,爸爸还乐此不疲?打破爸爸带娃不靠谱魔咒
- 全职妈妈,你为什么不快乐?我的“育儿”故事
- 北京快乐妈咪育儿嫂见面会,让高级家庭育儿嫂触手可及
- 夫妻育儿观念有冲突?做到如下三点,不吵不闹快乐育儿
- 如何打破孩子固执不懂变通这样的魔咒,带孩子改变思维,很重要
- 婴儿喝母乳还需要喂水吗?常见4种错误育儿方法,你中招了吗?
- 宝宝满月就要给孩子剃胎毛?不科学的育儿方法,宝妈你中了几招
- 怎么打破“娘矮矮一窝”的魔咒
- 朋友圈最毒的育儿鸡汤:“孩子你快乐成长就好!”
- 觉知人生、积极育儿、快乐写作,我和头条育儿相知2周年
- 育儿 | 变形虎妈4个教养法,养出两个哈佛高材生
- 育儿 | 宝宝总爱哭闹?备受煎熬的宝妈们真的不试试这招吗?
- 育儿 | 湿疹可大可小,内附方法在家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