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你为什么不快乐?我的“育儿”故事 全职妈妈的快乐生活
我是一名全职妈妈。入驻头条4个多月,先后开通悟空收益、过原创、加黄V、开通专栏权限、获青云自荐等机会。入驻头条以来,能感受到头条对新手是很友好的,你的辛勤付出,头条看得见。
头条写作,不仅是我变现的途径,也是情绪的宣泄窗口。
在入驻头条以前,我曾长期深陷抑郁之中不能自拔。对自己的失望,对前途的绝望,焦躁、忧虑、抑郁困扰我整整三年。
于是,对生活万念俱灭,对孩子脾气暴躁,对自己心灰意冷。
这一切,均是因为生了孩子。因为有了她,我没有了自由;因为有了她,我不能出去工作;更糟糕的是,因为她,我沦为曾经连自己都嘲讽的”家庭主妇”。
“家庭主妇”就是“无用的,可耻的,吃白饭的”,这种“无用的”的弱势群体是女权主义鞭笞的对象,“不独立,活该被抛弃”。
“家庭主妇”也好,中性的“全职妈妈”也好,在资本社会里面,一切不能创造经济价值的行为,都是可耻的。照顾孩子,洗衣服做饭,打理家庭,应该交给被社会淘汰的、不能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的中老年妇女干。一个年轻的女子,不应该把生命浪费在这种事情上面,应该进入社会,为老公分忧解难,为伟大的经济复苏做贡献。
这是社会对没有工作,整天围着孩子家庭转的女人的看法。亲戚朋友见了面,见你在带孩子,不约而同地问道:怎么没上班?我微微一笑,答一句:带孩子。反而是父母紧张了起来,像是我犯了多么重大的错误,急着跟亲戚朋友解释:没人帮忙带孩子,一个人在外地带孩子多么不容易之类的。
老弟约了我出去吃饭,也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认为你与社会脱轨多年了,电子菜单点菜都不会,买单坚决不要你给钱,原因是“没有工作收入”。
也许有人说,把孩子放回去让老人带不就解决了吗?似乎所有人都是认为孩子该由老人带的呢。我内心却是极度排斥这种做法。
潜意识,我是把孩子当作年幼的我。
一、不能把孩子放回去,痛苦的“记忆侵扰”
心理学上有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叫“创伤后应激障碍”。它的典型定义是:”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获取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有许多症状,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症状是“记忆侵扰”,即受创时刻的伤痛记忆萦绕不去。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景或内容,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是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为什么我不愿意把孩子送走,除了母爱的本能,还跟童年的经历有关。我的父母,在我5岁的时候,曾把我寄养在外婆家里半年多。那段不断哭喊的、不断追着爸爸车跑的场景经常浮现在眼前,我认为是父母抛弃了我,即使时隔多年回忆还是会哭泣。受到这种“记忆侵扰”的困扰,我不忍心让孩子成为另一个我。
就这样,在“内外夹攻”的情况,我情绪处于奔溃的边缘。我曾在月子里,在她嗷嗷大哭的时候,对她置之不理,等到她哭得没力气了才把她抱起;我甚至有想掐死她再结束自己的念头;我曾因为与老公的一次争吵,一天一夜不吃不喝不睡折磨自己;我曾幻想着,从11楼的阳台跳下去是什么感觉。
总之,生活的一切都让我失去了兴趣,没有初为人母的高兴,倒是多了对解脱的期盼。
我还是活成了自己心中“没用”的模样。
我是个糟糕的妈妈,拯救不了自己,还迁怒孩子。
二、遇见头条,看见生的希望
浑浑噩噩地活到2018年,她上幼儿园了。在没有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之前,我始终对“生”抱着一线希望。她上学了,我可以自由了。可是,我能做什么?
某天,漫无目的地打开某公众号,看到一本叫《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的书,“写作”两个字,把我多年的文学梦唤醒,我曾经写的文章还是多次受到老师表扬的,或许,我还能靠这么一点点的“优势”改变命运。
于是,搜索写作相关的自媒体写作培训课程,跳出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的课程。对这些课程抱着怀疑、犹豫的态度,观望了好一阵。某天,突然看到价格9.9元的名为《三天多平台变现训练营》的课程,眼前一亮,居然有这么便宜的课程,心想着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钱,被骗了也无妨,于是便报了名。
报了名上了课才知道,多平台写作运营的诸位大咖,早就凭着多平台写作赚得金钵满钵了,实现财务自由了,而我,现在才知道,真是后知后觉。不管怎样都试试吧。
于是,上完那个课程之后,我下载注册了“今日头条”,选择“育儿领域”,开始了“头条之旅”。
从未知到普通用户,再由普通用户一步步升级,我似乎又感觉到生的价值:我可以变现,我也可以帮助其他人,生活渐渐从灰暗变得明亮起来。
三、改变,从写作开始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缺乏自我实现需求的特征: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虚感给推动着,要自己去做一些身为一个“人”应该在这世上做的事,极需要有让他能更充实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让一个人深刻的体验到自己没有白活在这世界上的事物。
学心理学的一个好处,就是能看清自己。
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剖解自己,就会发现:我不快乐,是因为我感受不到自己身为“人”的价值。把孩子抚养长大,把家庭料理好,每天6点钟起来为老公做好饭带过去公司都体现不了我的价值。
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有时对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为了抵抗这种无比抑郁的心情,为了体现我的价值,我投身于写作当中。慢慢地,我的心胸变得开朗起来。
1、对前途态度的改变
入驻头条以来,认识了很多相同领域的大咖,发现很多都是全职妈妈。她们当中不少也曾是职场上雷厉风行的精英,为了孩子辞掉工作专心带孩子。她们也不能接受自己的无价值,所以才选择不耽误照顾孩子的“写作”这一职业,努力让自己发光发亮。
近来购买了同领域的一宝妈课程,对这位宝妈无比佩服,她是我要活成的样子。她带着两个孩子,在多平台创作,多次获得青云奖,靠着写文章月收入过万。在不耽误照顾孩子的同时,让自己发光发亮。
她说:自媒体不但是变现的途径,还能帮助很多需要帮助人。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价值所在。
我专注育儿领域,发现每天类似的育儿问题层出不穷:孩子发烧了如何处理,孩子三岁多了还穿着纸尿裤睡觉怎么办,孩子什么时候戒奶合适,怎么戒奶,孩子发脾气父母如何应对,该不该送孩子上兴趣班等等。
我根据自身实战经验及所学知识,为每个提问者一一作答,这些问题,也曾是困扰我的问题。不是谁生来就是父母,不是谁当了父母就知道怎么照顾孩子,父母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我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解答每个育儿阶段的困惑。
某天,我豁然开朗:我的孩子就是我的事业!
我把自己的孩子经营好,把成功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这样除了能获得经济收益之外,还能获得帮助别人的心理满足感。这就是我的价值体现。
有了这种觉悟之后,我决定坚持写作下去,向更多同领域大咖学习写作。此外,为了在这个领域更好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我打算考取育婴证,心理学等相关证书,将”育儿“作为自己终身事业发展。
2、对孩子态度的改变
我很对不起我的女儿,让她承受了我长期喜怒无常、烦躁不安的情绪。开始了写作之后,因为写作需要购买了大量的书籍。阅读能平抚一个人的情绪,学习心理学能为自己疗伤,也能修复自己的性格缺陷。
《原生家庭》,让我看到“中毒”的自己,我不能让自己变成“有毒”的父母,祸害自己的下一代。深受原生家庭的伤害,怎么能将这种痛苦带给下一代?我讨厌我的父母将我当成一个工具放哪儿养着都行;我讨厌没有能力的他们,时刻幻想“鸡窝里飞出凤凰”,把孩子当成炫耀的工具;我憎恨我父母的冷热暴力。
《好好说话,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会说》、《儿童沟通心理学》、《好妈妈不打不骂养育完美男孩》等,让我明白教育孩子不是靠吼,靠发脾气,靠打骂,而是靠沟通。深受父母打骂教育长大的我,能够理解其中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做一个理智的合格的父母,为了养育健康成长的下一代,改变,从此刻开始。此刻,从改变对孩子焦躁态度开始。
自己都做不好的话,如何教育别人怎么做?
3、对生活态度的改变
以前,除了带孩子,就是刷朋友圈,逛网店,生活被烦躁空虚填满。自从创作以后,少了很多这样空闲的时间。每天把孩子送去上学,做完家务之后,抓紧时间看书学习写作,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很快,少了烦躁的情绪,有了目标,生活充实了许多。
未来,我会继续加油。
头条,互相见证成长!也愿你越来越好!
#我和头条育儿#
相关文章
- 全职妈妈买一杯奶茶被群嘲:这些育儿困境,你一定经历过
- 吼完就后悔,不吼又忍不住:全职妈妈该如何应对“丧偶式育儿”?
- 女儿4岁就能做饭泡咖啡,这个全职妈妈靠“厨房育儿”走红日本
- 全职妈妈23页日记曝光,说出无数女人心声:当妈后的你,也这样吗
- 全职妈妈一共分为两种类型,对比之后,你是哪种类型的妈妈呢?
- 全职妈妈们,孩子上了幼儿园你们都在干什么?我儿上幼儿园了,我想工作,又不想老人带?
- 全职妈妈们,孩子上了幼儿园你们都在干什么?我儿上幼儿园了,我想工作,又不想老人带?
- 全职妈妈做到这4点,老公和孩子会更爱你
- 全职妈妈可以做些什么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 全职妈妈和在职妈妈有多大差别?两个4岁孩子的性格足以证明
- 全职妈妈就该被瞧不起,女人只有事业/家庭兼顾才算成功?
- 全职妈妈开多少钱工资合适?“我觉得2万都不多!”
- 全职妈妈把孩子养成“仇人”,有谁看见她满身伤痕?
- 全职妈妈接送孩子后哪里也不想去只想在家,是什么心理?
- 全职妈妈接送孩子后哪里也不想去只想在家,是什么心理?
- 全职妈妈最终真的会悲剧吗?
- 全职妈妈最终真的会成为悲剧吗?
- 全职妈妈有哪些痛点
- 全职妈妈没出路?上班带不好娃?网友:两个孩子把我困的死死的。
- 全职妈妈的困境:我抱你就无法养家,要养家就无法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