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的游戏,角色扮演游戏,规则游戏......这些游戏适合孩子吗? 孩子喜欢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游戏,永远是孩子最乐于接受的互动方式,没有一个孩子会 “拒绝游戏”。游戏是孩子自然的学习方式,是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石。
即使在大人看来孩子只是在玩,但孩子们的大脑其实在努力地工作,将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官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整合起来。
在游戏中,孩子们一直在解决问题——他们创造、实验、思考和学习,这些都对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适合什么样的游戏?不同类型的游戏是否有不同的作用?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他们会经历4种游戏能力的发展。心理学家根据认知复杂性程度的增加,将游戏分为四个水平:
在宝宝的婴儿时期TA就已经可以玩功能游戏了,宝宝咬/啃、看着物品转动、擦/摸、敲击、扔,等等都是TA在进行功能游戏。
这类游戏也可以称为“感知运动”游戏,因为它能帮助宝宝通过感官了解世界,发展社会情绪并加强运动技能。
一个刚会走路宝宝的功能发挥,可以是爬上一个游戏建筑,或敲打两下鼓以听到声音。
顾名思义,这类游戏涉及建筑(建筑、绘画、工艺等)。之前宝宝或许只是敲两下鼓,而现在他们可能会把两个鼓摆在一起,看上去像是在搭建一座塔。
与功能性游戏不同,建设性游戏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当宝宝开始热衷于建设性游戏时,他们的计划能力也正在快速发展。
如果一个5岁的宝宝,在游戏中特别喜欢拿着家里的遥控器、爸爸妈妈的手机等块状物品,横着或者竖着叠加起来,那么父母要留意宝宝是否发育迟滞。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儿童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游戏能力没有发展起来,这时需要在游戏室安全接纳的环境中帮助儿童成长。
这类游戏最早出现于出生后第2年,最初表现为独自假装游戏,即把物品当作其他东西,随后出现装扮或把自己扮作另一个人或另一样东西(如妈妈、超人、狗狗等)。
四五岁时,这种游戏开始具有合作性和社会性,并逐渐具有故事性或叙事性,它对促进宝宝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宝宝进入幼儿园和小学,象征性的游戏继续发展。他们越来越喜爱复杂和抽象的假装故事,比如跳房子、弹子游戏、跳绳游戏。
规则游戏的出现(大约4岁左右)导致了与同龄人共同创造想象情景,特别是他们参与团体游戏时,在后续的发展中规则游戏逐渐取代假扮游戏。
宝宝的游戏能力是宝宝语言及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石。
对于语言或认知能力落后的宝宝,游戏可以测评其“认知玩耍”能力是否落后于同龄人,不仅有助于父母和育儿专家进行孩子生长发育的鉴别诊断,也有助于为儿童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
相关文章
- 角色扮演游戏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
- 孩子天生喜欢角色扮演游戏,家长利用好,对孩子的帮助很大
- 不同年龄,要玩不同的角色扮演游戏
-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频繁的攻击行为?聪明的家长这样应对......
- 孩子咋就是白纸了?人家明明带着独特的配置......
- 孩子害羞、胆小......吗?是你贴的标签把孩子变成了那样的人
- 孩子胆小、敏感,不愿尝试......是因为有一个过度紧张型的妈妈
- 孩子胆小不用怕,锻炼孩子勇气的正确打开方式在这里......
- 孩子读不懂、读不透,说到底是记忆差!扎心脑科学揭开真相......
- 一到换季孩子皮肤又红又痒,想让宝宝少遭罪,这样做......
- 上了北大才知道,决定孩子一生的,是这个底层能力......
- 世界的坏,孩子早就感受到了......自信,都是这样“夸”出来的
- 人民网:别再给孩子起这些名字了!上学后麻烦就来了......
- 关注儿童饮水健康||你的孩子很需要,而他却不会说......
- 千万不要惹那些坚持婴儿游泳的孩子......
- 国际儿童日|如果这个世界孩子们说了算......
- 如何度过孩子“诅咒敏感期”,不是打不是骂,而是这四句话......
- 带孩子观察虫卵和蟑螂腿,他们还自学了做了标本......
- 当你的孩子问为什么要上学?可以这么回答......
- 当孩子说:妈妈,我要打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