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要打死你......
马路边上,商超里,抑或许多家庭内部,
经常会见到跟妈妈撕扯的孩子。
那个小人儿,恨恨地挥舞着小拳头,
往妈妈身上砸,小腿往妈妈身上踢打,
好似整个体内的洪荒之力都爆发了。
要命的是,若孩子打了妈妈,
而妈妈却搞不定孩子,
那么她们做妈妈的能力很容易被怀疑,
甚至被否定。
新近播出的《不可思议的妈妈》里头,
郑希怡就因为搞不定女儿而备受诟病,
甚至自己就开始怀疑起自己来。
我一个朋友也跟我诉苦过。
她儿子爱在她面前闹。
每回一闹,孩子爸就边上说一次:
看看你,把他都惯坏了。朋友当时就一口老血。
事情真的这么糟糕吗?
只在妈妈面前闹腾的孩子,究竟在说什么?
他们的行为其实在表达:
因为知道你爱我,不会真的记恨我、抛弃我,
我才敢跟你拼,和你闹。
同时因为我爱你,又不知道如何说,
所以才用我自己的方式去传达。
说白了,孩子们实在是爱谁,就更容易欺负谁。
这跟很多成人冲所爱之人发火,异曲同工。
我跟你哭啊闹啊纠缠啊捶打啊,
只因为我想从你这里要一些东西。
我有多么用力地攻击你,就有多么的需要你。
孩子通过“打”,在要什么?
“我越来越不知道如何跟儿子相处了
工作已经够累了,回家再面对儿子,
我总感觉力不从心。
跟他爸爸、奶奶一块儿都还好,
到我面前就难缠得很。
比如,我看电视的时候,
他会拿起电视遥控器打我、砸我,我抢过来,
他就追在我身后哭喊。
一开始我会直接揍他,我也知道打孩子不对,
现在我就躲开他,我憋着火!
可我不理他,他会妈妈妈妈一声比一声高。
想想我儿子很可怜,我不是个好妈妈!”
这是一个朋友给我的留言,
言辞中充满了无力感。
朋友儿子是一周岁断奶的,
断了奶她就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了。
这个一岁多的小孩,其实经历了“断奶”、
“妈妈上班”两个分离事件导致的焦虑。
他体验到的是:妈妈离开了,我被抛弃了。
孩子的表达能力还不够,
只能用最原始的踢打、
攻击去跟妈妈表达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忧虑。
如果妈妈能情绪平和地接住孩子的攻击,
就会像一双无形的手承托和安抚到孩子,
把他从情绪的洪流中解救出来。
妈妈若以暴制暴,抑或干脆冷处理、不回应,
只会加重孩子的担忧。
而更多的担忧,又会导致更多的攻击。
如此,母子间的互动陷入恶性循环。
要走出这个循环,
妈妈需要看到孩子攻击性行为背后的潜台词:
妈妈,我好怕!快用你的拥抱安抚我,
用你的专心陪伴,证明你还爱着我。
马雅舒的女儿米娅,
上《妈妈是超人》节目的时候四岁,
正是容易冲动、攻击性强的年纪。
妈妈让她睡觉,她不肯,
还站到妈妈身上又打又踩。
这时的小女孩,其实掉进了情绪的黑洞里。
她的攻击行为更像是在呼救:
妈妈帮帮我,愤怒淹没了我,让我透不过气来。
这时候,妈妈最好能做到:保持情绪的稳定,
并坚守自己的底线,待孩子情绪逐渐弱下来,
给以共情:你刚才很生气/愤怒/伤心……
因为……
这一系列做法,能帮孩子认清所处情境,
引领孩子穿越情绪的黑洞。
这里,
最重要的是妈妈能笃定地、有力量地待在那里。这种力量感和掌控感,
会让孩子逐渐能够学会
控制他们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习得必要的规矩规范。
马雅舒在女儿面前却是一个慌乱的、
不稳定的状态。
譬如,孩子要吃冰淇淋,她不同意;
孩子一耍赖她就妥协了;
再譬如,孩子不吃她备好的水果,偏要吃面包,孩子一求她就同意了。
她不知道的是,
一个任性的、反复战胜妈妈的孩子,
她并没有安全感和快乐可言。
因为她注定会在离开妈妈后,
在外面的世界里反复碰壁。
她真正需要的不是妈妈无原则地物质上的满足,
而是妈妈稳定地在那里,并施加情绪上的搭救。
客体关系理论说,人生关系两大难,
一个是怕被抛弃,一个是怕被吞噬。
这两样,打妈妈的孩子占全了。
他们要么为了不被爱、不被妈妈接纳而担心着;要么为了跟妈妈过近、
被妈妈的意志捆绑而忧虑着。
说到底,每个打妈妈的孩子,都是焦虑的孩子。
妈妈们要做的,不是“打回去”,
更不是完全不作为,而是施以援手。
孩子很早就懂得攻击了,“打”只是其中的一种。
一个饥饿的小婴儿,
当妈妈把乳房送到孩子嘴边时,
孩子会狠狠地含住乳房,
嘴巴里还会哼唧或者哭闹上一会儿。
这个哭闹、狠咬的动作,就是攻击。
所有这些攻击,
都是一个饱含力量的“要”的动作。
正是靠着这种黑暗的生命力,
孩子得以存活于世。
所以,妈妈最好能够耐受住孩子的攻击
(不打回去、不冷处理),
守护在孩子身边,
待孩子情绪平稳下来再做沟通和引导。
等孩子慢慢学会用语言去提出需要,
去表达愤怒时,“打”慢慢就会被替代掉了。
面对孩子的失控、攻击,
妈妈需要当即紧握住孩子的手,予以制止。
抑或孩子父亲介入阻拦。
孩子需要这样的限制。
如果不,孩子事后其实会内疚。
最要紧的是,孩子可能会打顺手了:
今天能打,明天就能打;
父母能打,其他人为何不能打;
妈妈都允许我打她,那他日我就活该被别人打。
这样的后果不可想象。
为了孩子的安全、快乐,
妈妈们必须要守住做妈妈的力量和底线。
最后,海桑的一首诗歌,送给天下所有父母:
《一个小小孩》
一个小小孩,如果他干干净净
衣帽整齐,如果他规规矩矩
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开口
便是叔叔好阿姨好再见再见你好
如果他四岁就能让梨
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满地乱滚
满街疯跑,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可爱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