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觉得养孩子很累,当了家长的,进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原因? 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很累的说说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教育孩子,劲儿也没少费,为什么不见成效?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对孩子的生长规律缺乏了解。
比如一岁的孩子闹,家长认为他在和自己作对,或者认为他是在要挟自己。其实,孩子只是遇到了完全陌生的情绪,不会表达而已。你可以逐渐去教他表达。国外甚至有人教婴儿使用手语,帮孩子沟通。
两岁的孩子闹,常是因为他既渴望独立做事,同时因为能力有限又做不好,导致有焦虑情绪。两岁是个小叛逆期和各种敏感期并存的年龄。他现在的闹,在两三岁期间还会多次出现,但只要您现在态度平和地同孩子理性、正向沟通,那么到了四岁,孩子的情绪管理就会做得比较好了。
小孩子很冷漠的背后含义:再如,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手破出血了,漠视走开,妈妈心里顿时悲从中来,觉得孩子不知心疼自己,是不是该教育教育了。
其实妈妈不必伤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看到不幸,会表现出好像自己同样在体验痛苦一样,这是一种移情式唤醒。他们会用离开、漠视,甚至攻击对方,来缓解自己的这种不适。随着孩子长大,他才能逐渐做到把这种共情体验,转向对痛苦者的关心和帮助。
小孩子爱逞能的背后含义:再比如,有些幼儿家长常说孩子不虚心、逞能、不让大人教。其实孩子这样的表现很正常。研究发现,三至五岁的幼儿,通常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他们常觉得自己似乎什么都能胜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在这个时期需要学习大量的技能,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恰恰是为了让他们有学东西的自信。
“ 顺应生长规律”我们现在常说,教育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什么叫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就是不超前、不滞后,不是总在做错位的教育。
婴儿期把孩子交给别人带、不陪伴,没有培养安全型母婴依恋;
孩子一两岁时,过多立规矩、不顾孩子各种敏感期,为了培养"品德"而和孩子无谓地较劲;
孩子四五岁时,他的大脑开始有执行控制能力了,但家长该给的界限却没有给,该培养自理能力,让孩子自由地玩和交往,却不做,而把重心放在超前学小学知识上了;
上学后,又把孩子的成长、独立看作失控,越发加紧监控;
孩子上大学后又去陪读;
毕业又替孩子去相亲(这都是在补学前家教落下的课——因为在孩子幼儿时,交往的窗口期,我们没让他自由交往)……
“幼儿园只需做好两件事”一、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一个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务。
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
幼儿时期应努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包括生活作息习惯、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等,学习习惯包括良好的阅读习惯、倾听习惯等。孩子在早期养成了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后面的学习和生活就很简单。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忽视了对这些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长大后再要求也不迟。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养成,一旦错过了黄金好习惯的养成期,而是让孩子养成了坏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过来。
而我们有很多孩子,恰恰在这方面是欠缺的,有的已经上了中学,还不会管理时间,做事总是磨蹭,需要家长不停的催促。总是丢三落四,每次上学还需要家长帮忙整理书包......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缺乏基本的独立生存的能力,令人堪忧。
之前,杭师附小的某位老师透露,学校里有些孩子到了五年级还不会自己系鞋带,鞋带散了就提着鞋带走路或是找会的同学帮忙。小吴同学就是在五年级时花了两个星期才学会系鞋带的。但家长们大都觉得这些都是小事,不会也没关系。
不会又能怎样呢?的确不会怎样,最多也就是10年后收到孩子从大学里寄来的脏衣服吧。江西九江的一位母亲就收到过刚上大一的孩子寄来的脏衣服包裹,被气到不行,幸好母亲意志坚定,把包裹原路退回,坚决不帮洗。
常言道:一年养习惯,十年改习惯。 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很难纠正,这些不良的习惯甚至会伴随孩子一生。
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求知欲和上进心,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
作为父母亲,在孩子成长的幼儿阶段,注重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如果过度教育,会使孩子长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德国宪法命令禁止学前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错误教育大人和孩子都累”养孩子是农活儿,要了解时机、节气。 所以,我们家长多学习、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记住龙应台的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相关文章
- 孩子一上幼儿园就咳嗽,在家咋折腾都没事,到底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同款的,互相来分享?
- 孩子一上幼儿园就咳嗽,在家咋折腾都没事,到底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同款的,互相来分享?
- 家长严格管控孩子吃冰淇淋,到底有没有必要?这个问题,得这样看
- 孩子一入园就生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7点家长要了解
- 孩子有没有教养,暗示出家长素质,会在以下地方体现得清清楚楚
- 孩子消化能力差?可能是家长“喂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原因?
- 家长对孩子吼,到底是孩子做错了还是家长的原因,始作俑者是谁?
- 孩子学钢琴,作为家长,我不是很懂,有没有必要陪着她练习啊?
- 孩子成长中家长犯得最为致命的错误,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招
- 孩子的家长会有没有必要每次都参加?致没有时间的家长
- 家长究竟有没有必要帮小孩子背书包?
- 有没有功能新颖一点的早教机,最好是家长和孩子能互动的那种?
- 有没有在幼儿园上学的小朋友,家长觉得孩子没什么问题,老师却给你反映出一堆问题?
- 有没有在幼儿园上学的小朋友,家长觉得孩子没什么问题,老师却给你反映出一堆问题?
- “你有没有耳朵!”呼喊孩子没反应,家长要警惕“非注意性盲视”
- 《小王子》:想象力到底多重要?这几招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 写给琴童家长系列之4:我的孩子,有没有学钢琴的天赋
- 北京协和专家告诉你:孩子过敏 到底跟免疫力有没有关系?
- 应试教育到底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值得家长反思
- 控制孩子的妈妈,到底都是怎样的人?你有没有犯过这些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