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他们欺负我!”时,妈妈这么回比直接干预更高明 妈妈教育孩子爸爸当着孩子面指责妈妈
孩子: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妈妈:你不想上幼儿园吗?
孩子:妈妈,他们都欺负我!
妈妈:他们对你不好吗?
孩子:他们总抢我玩具,他们欺负我!
在九儿上了一个学期重新开学之后,我却依旧能收获“他们欺负我”的这样的话,我不禁质疑我提前让她上了一个学期的小小班是不是错了,是不是让她休息1-2天不上课呢?在看完《妈妈,他们欺负我》这本书之后,我释然了。
一、孩子的社交请尽量给孩子处理,给孩子多一点信任。对于孩子的社交,我们总是过于焦虑,担心他们处理不好,不会分享被孤立,没有朋友被欺负,同学不理,老师不管,成为班里的孤岛,于是作为焦虑的老母亲总习惯对老师进行灵魂三问:
孩子在学校有没有要好的朋友?
老师,帮忙给孩子找个好朋友吧!
老师,你当孩子的好朋友吧!
说实话,这些话在九儿刚入学的时候,我跟老师说过不止一次,老师却非常负责的告诉我,九儿很棒,很活跃,有很多小伙伴跟她玩,也有很要好的朋友。从老师的话中,我才知道,原来孩子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强大,作为父母,我们的焦虑只是源自对孩子的不信任。
1.我们不相信孩子的适应力。
我们不相信孩子在离开你的世界里也能适应的很好。适应力是一种很强的回弹力,多数孩子,即使遭受严重的打击,仍然具有相当好的适应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这个小社会,开始他们可能对老师的批评比较敏感,但是后来,当他们对“批评”有了更多的认识之后,他们的抗打击能力开始变强了,他们不会因为一句“批评”不开心。多给孩子一点信任,把我们的焦虑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别让焦虑影响孩子的适应力。
2.我们误解了友谊的力量。
所有的友谊都会起起落落,经历冲突与混乱,但是到最后,依然会回到正轨。朋友之间发生冲突很正常,姐妹花虽然有时候会成为塑料的,但最后都会回归真诚。就像《小欢喜》里面童文杰和宋倩,作为成人,尚且会因为一点矛盾暂时打翻友谊的小船,但只要情谊还在,当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友谊只会变得更深刻。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永远把孩子放在受害者的地位,一旦孩子遇到问题,就全副武装的出来阻止,而应该想方设法了解事情的全貌,学会倾听孩子的话,也倾听第三方的意见,不要以偏概全,想当然的以为自己的孩子就是被老鹰欺负的小鸡,否定孩子的友谊,让孩子的友谊失去了修复的机会。
3.我们不相信孩子是正常的。
作为父母,我们一方面希望孩子是正常的,但一方面总是不断否定孩子的正常发育。儿童心理学家D.W.温尼科特在她的著作《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中一段话:正常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是每天都笑眯眯的,乖乖吃饭,好好长大吗?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要他对父母足够信任,就会不遗余力的进行各种尝试,他会打断你的几乎,会搞破坏。他以这些方式来检验自己的力量。如果我们的家庭能够经受住孩子的破坏式考验,最终他们会平静下来,安心玩耍。在此之前,考验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都是孩子正常发育的必经阶段
二、你真的了解孩子的社交规律吗?1-2岁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3岁的孩子为什么喜欢找伴却没有固定的玩伴?
7岁的孩子怎么总是喜欢分门别派?
15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喜欢2个人单独在一起?
其实孩子的社交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了解孩子的社交规律,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数,知道该如何进行干预孩子的社交。
1、婴儿阶段(0-2岁):我喜欢一个人玩
孩子最初的社交仅限于家庭成员之间,在0-1岁这个阶段,家庭就是孩子的社交圈,这时候父母不妨多跟孩子说说话,让孩子多听一些词汇,为孩子开口说话打下基础。在2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社会特征是“平行游戏”。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儿时,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沟通交流,只是在一起各玩儿各的游戏。这个时候父母没有必要强求,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就是正常的社交。
2、幼儿园阶段(3-6岁):我有了好朋友
在3-6岁这个年龄段,孩子更注重朋友,很少独立游戏,爱与同龄人相处,多三三两两一起游戏,这个时候他们会喜欢跟很多人一起玩,同时也有比较特别要好的朋友,所以如果可以,尽量让孩子在3岁就开始幼儿园的生活,给孩子的社交找一个好的平台,发展孩子正常的社交能力。
3、小学阶段(7-12岁):我们要一起参加夏令营
这个阶段,孩子重视朋友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能力处理朋友间的摩擦,渴望被认同,开始有意愿考虑他人的感受。他们会与伙伴们主动建立关系,热爱集体互动活动。这个时候,朋友已经成为孩子世界的中心,如果遇到朋友间的冲突,他们可能会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我们要尽量让孩子明白友谊的规律:朋友之间相处矛盾和亲密共存,当遇到冲突的时候,重要的是如何从感受出发,重建友情的亲密关系。
4、初中阶段(12-15岁):妈妈,你进门要敲门!
初中阶段,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心理段乳期”。心理学家把少年人摆脱父母监督,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撕裂与父母在心理上的联系,他们急于自主独立,想摆脱父母的依赖与束缚,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对父母的说教比较反感,但是当遇到困难时,又非常期待父母的帮助和安慰,特别是在社交方面。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尽量让保证孩子的独立性,给足孩子一定的社交空间,减少对孩子的社交干预,当孩子出现社交问题的时候及时挺身,成为孩子的后盾。
5、高中阶段(15-18):我有点喜欢他
高中阶段异性交往明显增多,“早恋”屡见不鲜,常见有两对或三对儿恋人一起玩儿的现象。但是在高考的高压下,“早恋”被强制压下。就像《小欢喜》中的方一帆和乔英子,连个拥抱都会被父母视为早恋的症状,父母们谈“早恋”而色变。这个时候,作为父母,不应该捕风捉影,应该充分信任孩子。如果发现“早恋”已经成为事实,也请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早恋”的问题,尽量把问题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三、经常被父母干预的社交,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孩子们一起玩,但是当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你总会第一时间冲过去帮孩子解决问题,可是解决问题之后呢?
你能永远帮孩子解决问题吗?
你能保证永远陪在孩子身边吗?
你能保证你解决问题的方式永远正确吗?
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有些决定,你得让孩子学着自己去做,有些责任,你得让孩子学着自己承担。现在我们来看下那些经常被父母干预社交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1.孩子的社交商很弱,一遇到问题就想到父母。
我就发现过这样的一个孩子,几个孩子一起玩玩具,可是当其中一个孩子发脾气把玩具扔出去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解决方式不是直接告诉他不能扔,而是向大人“告状”。
当发生争执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如何去解决,而是寻求成人的帮助,这个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看起来“很成熟”,避免了纠纷,可是往远处一想,也许爸妈在他的成长里干预了太多,让他丧失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父母应该做好“袖手旁观”的准备,有些事情,你得让孩子自己来。
2.孩子容易不自信。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
如果父母经常干预孩子的社交,孩子无法感受到解决问题之后的快乐,便无法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会理所当然的退缩,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概念:我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干预虽然在当下保持了整体的和谐,但却非常不利于孩子的长久发展。
四、父母如何做,帮孩子解决社交难题关于孩子的社交问题,帮还是不帮一直持有争议,帮肯定是需要帮的,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关键时刻需要父母的鼎力相助,如何帮才是关键,我们的帮应该是教会孩子怎么做,而不是替他做。在面对孩子的社交问题时,我们不妨试试这样做:
1、不要放大孩子的社交之痛。孩子遇到社交问题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要把你曾经的社交旧痛放大,加到孩子的社交新痛之上,这样不仅会让你变得更加焦虑,也会让孩子变得不知所措。
比如,当孩子说别人都欺负我的时候,父母可能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受欺负的经历,于是无限放大孩子的感受,放大事情的严重性,粗暴的干预,跟老师谈话,对同学警告,甚至拔刀相向,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让孩子更加被孤立。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跟自己的过去和解,着眼于当下的问题。有时候事情本来不严重,反而是我们加注了一些个人的情绪,这个时候,不妨先将过去放下,只关注当下的事情。先解决自己的情绪,再解决问题。我国四书之一的《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当你情绪稳定的时候,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多方面了解事情的全貌。当孩子向你哭诉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要理智,不要仅听孩子的一面之词,而应该从多个方面去考量,去了解事情发展的全貌,对事情做出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不致于造成孩子的社交之殇。当九儿跟我回来说,没有人跟她玩的时候,当下我也焦虑了,但我很快把焦虑释放了,而是问了一下老师她当时的情况,结果却是有点出入的:有人跟她玩,她玩的也很开心,反而是因为一些小事闹了一点小矛盾,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于是当她回来的时候,我有针对性的对她的情绪问题做了一些小调整。
孩子遭遇社交问题,父母有焦虑是正常的,关键是焦虑是否在合理可控范围内。
2、不要进行痛苦的追问,试着先共情。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别总是问孩子为什么,记住先“共情”才是关键。理解孩子的感受有时候比你问十万个为什么更有效果。孩子需要的不是帮他们解决问题,而是一个理解他的人。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代沟”都是因为缺少共情与倾听。
我听说你在学校里打架了?为什么打架?不是跟你说过要跟同学好好相处吗,你怎么就是不听呢?你这样会没有朋友的!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问“为什么”,太关注事情本身,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果我们试着先跟孩子共情,只问事实,也许孩子的叛逆就会少很多。
【情景重现】我听老师说你在学校里打架了,妈妈知道你现在有情绪,可能什么都不想说(理解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共情),但是我想告诉你妈妈的感受,我听到老师说你打架了(说事实),我有点担心你是不是受伤,以致于我下午都没心思工作(积极倾听)。我可以等你情绪平复我们再聊,你看5分钟后还是10分钟后呢?(给孩子选择,敞开孩子心扉。)
3、经常和孩子玩字词游戏。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舒尔博士给出了以下几个字词来帮助孩子建立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教会孩子观察行为前后的区别,让孩子敢于解决问题。
①是/不,相同/不同、和/或者,一些/所有,这些词汇帮孩子打通思维定式,引导孩子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④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经常跟孩子用这些词语造句,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关注问题的结果。比如,之前我不会穿衣服,现在我竟然学会了如何穿衣服和如何搭配衣服更好看。
4、试着理解他人的感受。
试着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教孩子学会同理心,让孩子更好的处理问题。这里不妨试试以下3个方法:
①看图游戏。当孩子在看绘本或者是看动画片的时候,你不妨在旁边多叨叨几句,图片中的人是什么感受?光头强被熊欺负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他为什么这么生气?不要浪费生活中的每个“教学资源”。
②生活中多观察。教育学家陶行知一直奉行“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识别别人的感受。比如当看到一个小女孩哭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孩子,此刻她是什么感受,她的妈妈又是什么感受?让孩子学会识别他人的感受并理解感受。
③讨论感受。在教孩子识别感受之后,不妨和孩子讨论一下“感受”。比如当孩子学会分享的时候,可以跟孩子这样说:
妈妈:你把你的玩具分给朋友了对吗?孩子:是的。妈妈:当你分享的时候你感受怎么样?开心还是难过呢?孩子:开心。妈妈:请你记住这种感受,这是分享的快乐。
5、寻找多种解决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有一种,就像几何问题有多种解法一样,探求多种问题的解决思路,让孩子的思维不受局限。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可以试试以下步骤:
①问题是什么?(你们现在出了什么问题)
②感受如何?(你们俩感受如何,分别是什么感觉)
③怎么办?(谁有办法让你们俩都高兴?)
④写出这些办法。(把跟孩子探讨的方法写下来,让探讨更具仪式感。)
⑤如果不管用,那么我可以试试不同的办法。(这个时候之前玩的字词游戏就派上用场了,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孩子思维。)
⑥告诉孩子这个就叫做分享、宽容、协调。(这就是情感引导中的二级反馈。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指出,当孩子做出分享,宽松、坚持的动作的时候,别忘了告诉引导“这是什么”,让孩子加深印象。)
6、引导孩子考虑后果
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做事往往欠缺对后果的考虑,就拿打架这件事来说,如果孩子考虑到打架的后果,也许就不会有打架这件事情的发生了。引导孩子考虑后果,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
1.故事接龙。和孩子编一些故事,让孩子进行接龙。给孩子讲故事,然后让孩子试着讲出故事的结果。2.跟孩子经常使用如果造句。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帮助孩子想象各种可能的后果,并让孩子了解后果是什么。比如,如果你现在不睡觉,明天你就会很困,而且起不来。3.让孩子了解直接后果而不是威胁性后果。
在进行了解后果的训练中,我们只告诉孩子事情发展的直接后果,不要用威胁性后果让孩子产生对问题的恐惧心理。
比如,如果你现在不睡觉,我就不给你买玩具了。买玩具并不是不睡觉的直接后果,而是惩罚式后果。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父母不断放手的过程。英国的心理学家希尔维亚说过: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对于孩子的社交,作为父母,尽量以引导为主,减少对他们的干预,让孩子学会如何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成长的关键。
我们再回到开篇的问题,看完这篇文章,你可以这样回:
孩子: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妈妈:你不想上幼儿园吗?
孩子:妈妈,他们都欺负我!
妈妈:他们对你不好吗?
孩子:他们总抢我玩具,他们欺负我!妈妈:他们抢你玩具的时候,你什么感觉?(引导孩子考虑感受)
孩子:难受,想哭,不想跟他们做朋友了。
妈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抢你玩具吗?(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
孩子:不知道。
妈妈:你怎样才能知道?
孩子:我可以问问他。
妈妈:那你去问问他吧,看他肯不肯告诉你。(鼓励孩子搞清事实,发现问题)
后来事情是这样的:
孩子:他说我的玩具看起来很好玩,他也想跟我一起玩。
妈妈:你现在知道他为什么抢你的玩具了,你能想想如何做才能让你们两个都能玩到玩具吗?
孩子:我先玩几分钟,然后让他玩。
妈妈: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下次可以试着告诉她,你觉得怎么样?
这样的社交干预方式是不是还不错?如果你也觉得不错,就让我们一起尝试改变吧!
相关文章
- 孩子误吞纽扣电池,妈妈的第一时间处置受医生夸赞:比我还高明
- 妈妈说话有技巧,孩子才会更优秀,掌握这些方法他以后不会太差
- 孩子被欺负时,有比“打回去”更有效的方法
- 孩子被欺负时,教孩子还击回去和告诉老师都没用,这样做才更有效
- 孩子被欺负能还手吗?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值得大家借鉴
- 孩子被欺负,教孩子“说不”已经过时了,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 “给我打回去”?孩子被欺负后,这位妈妈直接带娃冲到了对方家里
- 不想管的妈妈,被欺负的孩子,“缺位的母爱”对娃影响有多大?
- 儿子和班上的一个小朋友很好,可同学的妈妈有意无意之中不想让两个小孩玩,孩子难受,我需要干预吗?
- 儿子被同学欺负,妈妈教孩子远离欺凌的3个方法,被网友狂点赞
- 当孩子说“害怕”时,妈妈们应该如何回应?正确做法在这里
- 爸爸为何要“欺负”妈妈?提醒:3种行为,最好别当着孩子面去做
- 妈妈们说的谎话 会让孩子长不大
- 妈妈常说这7句话,孩子情商将高出同龄人!
- 孩子不想去幼儿园了,妈妈百思不得其解,老师说可能是衣服的原因
- 孩子像爸爸还是妈妈,这些都是遗传基因说了算
- 孩子喜欢这种颜色,说明孩子内心脆弱又敏感,妈妈要注意了
-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爸爸进教室说了几句话,从此没人欺负女儿
- 孩子在校被欺负,你还在教“告诉老师”?听听李玫瑾教授怎么说
- 孩子夸奖自己贬低他人,是家长失职,要及时干预,以免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