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有话要说 听话听音的下一句
“某某,今天在家里听话吗?”下班回来的家长推开家门,会这么问自己的孩子。
“听话”,在家庭语境中,长辈若评价一个孩子很听话,意思是这个孩子很懂事,有礼貌;在学校语境中,老师评价一个孩子听话,意思是这个孩子守纪律,讲规矩。家庭是个小组织,学校是更大一些的组织,组织要讲秩序。所以说,在组织者看来,听话,是一个非常正面的评价。中国有许多关于听话的通俗易懂的表述,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听人劝,吃饱饭等等。
“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较大。其中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白一点,就是做臣子的要听君主的话,子女要听家长的话,老婆要听老公的话。当然,这种话是常带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不听不行。于是在古代官方的语境下,听话的称为“顺民”,不听话的就是“刁民”。中国的农民不是被逼到绝路上,是不会起来起义的,因为这是要掉脑袋的。
所谓说者无意,听着有心。曾仕强先生曾有一句话,就是做中国人,先要学会“听话”,才能知道怎么样去讲话。所以说,在长期的“听话”框架内,中国人也学的比较注重讲话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同一种场景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比如说,当看到湖面上一群飞鸟飞过时,有人可以吟诵出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而有人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真好看”。此外,同一句话,不同的断句,甚至是不同的语气,语调,都可以听出不同的意思。
在古代,不听话的熊孩子显然比现在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古代的家庭教育植根于深厚的家族土壤,有传承的家风,有家训,更有家规。
虽然,与家学渊源世家大族相比,普通家庭没有体系化的家学传承,但在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中,个体在耳濡目染中逐步认同群体价值,进而形成共同的社会准则,后辈从前辈那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和“社会人”的样子。在现代家庭当中,更多是以父母个人之力承担了整个家族所赋予的教育重任。缺失了家族体系支撑的家庭教育,更多依靠的是父母个人的言传身教。
孩子从出生开始,“听话”的标签就被贴上,父母的话,孩子小时候一定会听,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形成,开始对外界产生怀疑,甚至厌恶。到了青春叛逆期,在部分家长看来,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有的学者将“不听话”作为青春期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于,小孩从小听着父母的“话”成长的,为什么听着听着,就变得“不听话”了。
回到历史当中,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会大变革、思想大解放时期,不听话的孩子就会多。特别到了近代,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孩子对传统的家庭关系感到厌恶,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甚至出现了登报断绝亲人关系的新闻。
在古代家庭教育中,是个体与群体组织的“较量”;而在当今家庭教育中,是个体对个体的“较量”。因为,父母终究是人,父母在孩子们心中的权威早晚会坍塌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旧权威在新事物面前,如果很难放下架子,就会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疏远。同时,现代许多家庭在一些重要的“家庭节日”上形式感不足,孩子便缺了几分
相关文章
- 听话、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都不快乐,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 听话懂事的孩子,他虽不会叛逆和反抗,可是他会暗中把事物搞砸
- 听话的孩子,长大会有出息?恐怕并不是这样
- 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孩子?看了就懂了
- 15岁男孩动手打亲爹,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家长该如何建立权威?
- 2、3岁宝宝不听话,怎么立规矩?搞定这5点,告别"棍棒教育"
- 2周岁的婴儿一天到晚不停的跑,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是不停的跑来跑去,也不愿意听话,有什么教育方法呢?
- 2周岁的婴儿一天到晚不停的跑,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是不停的跑来跑去,也不愿意听话,有什么教育方法呢?
- 3岁外孙女不听话,姥姥赌气撒开“生命”之手,家长要反思
- 3岁宝宝不听话,口头禅是“不,不不”,该如何引导宝宝呢?
- “不听话”中的心理需求
- “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心理惩罚”伤害大,“爱的回收”要慎用
- “不听话就给我出去”,孩子真的出去了,家长却哭了
- “为什么只有发火时孩子才肯听话”?发火式教育带来的隐患需重视
- “你为什么不能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有多少父母说过
- “你再不听话我不买玩具给你了”!威逼利诱式教育的利弊
- “你听不听话”PK“我就是不干”:父母生活态度,藏着孩子的未来
- “你家孩子真听话”误导了多少父母,你知道听话的孩子多辛苦吗?
-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强迫“听话”教育背后,父母的爱为负数
- “你要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10个谎言,98%的父母都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