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一个个聪明的孩子,一上学为什么就变笨了呢?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聪明大了就笨了

2022-02-28 06:40:45孕产
邻居的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前段时间悄悄给我说,孩子上课回答经常错误,几次小测验,成绩都不理想,孩子的智力是不是有问题,听说,城里有测智商的,是否有必要给孩子去测测……生活在一个小区,况且我们这个小区仅有四幢楼,孩子和我几乎天天见面,小眼滴溜转得快,脑子聪明反应快,智商要是测一测,

邻居的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前段时间悄悄给我说,孩子上课回答经常错误,几次小测验,成绩都不理想,孩子的智力是不是有问题,听说,城里有测智商的,是否有必要给孩子去测测……

生活在一个小区,况且我们这个小区仅有四幢楼,孩子和我几乎天天见面,小眼滴溜转得快,脑子聪明反应快,智商要是测一测,即便达不到140的天才标准,也会在100以上的优秀之列,智力哪会有问题呢?可是,这么聪明的孩子,一上学为什么就变笨了呢?像我的邻居这样,孩子一上学,考试成绩稍不理想就怀疑孩子变笨的家长还真不少。而实际上,孩子智力正常不正常,在平时的生活中,其表现是显而易见的,每个家长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智商高一点、低一点并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但是,在当下,孩子智商高并不意味着孩子学习就一定好—考试成绩就一一定高,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聪明大了就笨了

我们现在的教育的是班级授课制。一个班上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现在国家虽然在努力消扼制大班额,但标准仍是不超过63人为限),学习一样的内容,布置一样的作业,考试一样的试卷,评价更是采用那个令所有孩子望而生畏的抽象分数……这种教育的前提就是把所有孩子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把他们当成生产流水线的同一产品,在今当经济、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这种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显而易见——那就是造就了许多高智商低成绩的孩子,这是因为:

一个个聪明的孩子,一上学为什么就变笨了呢?

第一,这种教育体制忽视了孩子的年龄差异。大家都知道,孩子越小,由年龄带来的差别也就越明显。刚出满月的婴儿和两三个月的婴儿,一周岁的孩子和一岁半的孩子,一般大眼一看就能分辨出来,因为他们无论是从身高、体重的客观差别,还是到眼神、说话、站立、走步的人文差异都有着明显的不同。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间的身高、体重等客观方面的差异会渐渐缩小,但是,这个年龄段,正是大脑迅速发育时期,他们这时大脑的发育就像刚出生几个月时的身体发育一样,其差别几乎是按天计算的,六周岁、六岁半和接近七周的孩子有着半年到一样的时间差,其大脑发育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年龄完全一样,很多孩子的大脑发育速度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他们对事物认识、知识接受、理解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但这种差别,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大脑发育的不断完善而渐渐缩小,极至成人,即使两个孩子年龄相差两、三岁甚至更多,我们有时很难分辨谁大谁小了。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聪明大了就笨了

但是,我们现在孩子上学,是按年龄入学和分班的,虽然入学要求“学龄”相同,但“实际年龄”并不一致,同一个班,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可能要相差近“一岁”,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这一岁之差,大脑发育程度就可能有着天壤之别。这就使得孩子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可能有得学得快,有得学得慢。如果老师忽略了孩子这种生理因素,不及时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就会导致孩子的学习跟不上趟。一步跟不上,孩子就会步步跟不上,而我们的家长、老师眼中只盯着考试的分数、排名,一次次的批评喝斥,一回回的冷嘲热讽,更会让孩子没了自尊,伤了自信,渐渐自甘“堕落”,就像高智商的鹏鹏,一年级还能中上,二年级就变成了中下,而及至四年级就变成倒数的“拖尾车”,一个高智商“差生”就这样诞生了。

第二,这种教育体制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天生完全相同的孩子。有的孩子天生爱唱歌,有的孩子天生爱画画,有的孩子天生喜好舞文弄墨,有的孩子天生擅长奔跑跳跃……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特性是每个孩子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基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语言,数理、音乐等多方面才能的可能性,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这些才能并非都是平行排列,而只是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而且,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其不同能力也会有强弱的不同,譬如,画家齐白石就是大器晚成。在我们的现实中,一个人不可能即是文学家,又是数学家,还是物理学家、画家、书法家、歌唱家……全智全能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在这个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当代社会,每个人只能是在某一个面或几个方面有所建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绝对是正确的,但更为根本的,还当是因材施教,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留意发现每个学生的天性潜质,注重爱好特长的培养,让每一个天生不同的人更加不同。

因此,我们的教育,特别基础教育的起阶段,不能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只培养哪些升学能加分的“特长”,更不能凭单一、抽象的分数来评定孩子的“智商”……这样的教育,会让瓦特在教鞭下不敢再“乱动”,让牛顿在冷眼中不愿再“胡想”,让爱迪生在嘲笑里缩回手脚,让刘谦在“无用”的教诲下放弃魔术,让莫言在“不读闲书”中绝缘与诺贝尔奖……

小学时段,只是人生学习的开始,我们绝不能因孩子的几个低分,就对孩子的智商轻易怀疑。对每个一正常的孩子来说,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适的教育!为每个孩子会诊把脉,找出他们的天生丽质、兴趣爱好,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富有耐心、慢慢地教育,给孩子充足的扎根、抽枝、吐叶的时间,静等花蕾一天天地积长,终有一天艳丽的花朵就会尽情地绽放,累累的硕果就会挂满果枝,每个孩子都会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