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做父母后,才懂得苏轼的读书法:天资普通的孩子,成功也有方法 苏轼说过的读书好方法

2022-02-25 00:09:52孕产
一、最近几天有点惭愧。我不是在家带娃嘛,过了几天奶爸的日子。但是我这人耐心比较差,孩子的脾气也犟的很,这点倒是随我。3岁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偶尔无理取闹,我稍微哄一下,发现没效果之后也生气了......然后就把他打了一顿。

一、

最近几天有点惭愧。

我不是在家带娃嘛,过了几天奶爸的日子。但是我这人耐心比较差,孩子的脾气也犟的很,这点倒是随我。

3岁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偶尔无理取闹,我稍微哄一下,发现没效果之后也生气了......然后就把他打了一顿。

做父母后,才懂得苏轼的读书法:天资普通的孩子,成功也有方法

我在事后经常想: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一样,不是天生丽质的神童,为什么不能有点耐心呢?

这种愧疚感真的让人百抓挠心。

为了补偿孩子,当然也为了减轻自己的愧疚感,昨天带孩子出去玩了一整天,开开心心的回家后,终于让紧张的关系缓和。

可是晚上回家看新闻后,我一下就乐了。

剩下的一点点愧疚感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新闻中说,浙江某小学引入一款头环,小学生带上之后可以提升注意力,防止上课走神。

头环收集到学生的脑电波后,统一汇总到后台,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进行考核打分,然后发到家长群里。

我很庆幸,还没到脑残的程度。

不论以后想什么办法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会用这种跳大神的方式。

因为一看到学生的头环,我就会想起曾经气功热的年代,那些人人顶一口铝锅的场景。

画面太美,简直不敢看。

再想到前段时间的量子速读......学生哗哗的翻书,估计连书上的字都看不清楚,却希望能够读完整本书。

在全体学生陷入狂热而亢奋的状态时,那个小女孩怀疑、迷茫的清亮眼神,显的如此与众不同。

遍地都是傻子,骗子有点不够用了。

苏轼说过的读书好方法

自古都是孩子坑爹妈,如今却是爹妈坑孩子。有了这群爹妈垫底,我有一句心里话不知道当不当讲:

朕心甚慰。



二、

说起速读,中国真的有天才。

最为人熟知者是《三国演义》中的张松,这哥们去拜访曹操,杨修取出《孟德新书》给他看,结果张松读完一遍后说:

“这不算什么,我早就读过。”

然后张松老师张口背诵,从头到尾没有说错一个字,曹操听说以后直接怀疑人生,把新书烧掉了事。

这种人是记忆力超群的天才。

除张松之外,也只有聊聊不多的人能做到。

比如写《论衡》的王充,年轻时家里穷的叮当响,只能在洛阳书店里看书,然后看一遍就记住了。

有一颗最强大脑,王充把诸子百家都读完。

南宋诗人刘克庄也是一个速读高手,有诗为证:“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自古以来,天才神童就有神圣的光环。

每个家长都希望生出一个神童,他有强大的记忆力、自律的学习态度、超高的情商......总之什么都不需要费心,孩子就可以长大成才。

那么中国有如此优秀的人才么?

有,他的名字叫哪吒。

苏轼说过的读书好方法

可哪吒也是老天爷赏饭吃,根本不是李靖培养出来的,对吧?

天赋这种东西,生下来有就是有,生下来没有就是真的没有,一切都是命数,强求不来的。

所以我觉得天下父母应该摆正心态,承认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然后用普通人的方式教育他。

比如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年轻时有很强的学术追求,希望能成为大宋学术界的带头大哥,可书中有五花八门的知识,到底该什么读书呢?

想通过速读是不行的。

读书这种事就是很矛盾,除非是天才,其他人想追求速度,理解能力就一定很差,如果想深度理解分析,那么速度一定不快。

对普通人来说,速读是一个伪命题。

所以苏轼总结了一套方法,每次读书只追求一个主题,读第二遍的时候,再追求另一个主题。

这样几遍下来,一本经典就读通了。

比如读《史记 · 高祖本纪》,第一遍了解人物和故事的轮廓,第二遍的主题是刘邦的帝王心术,第三遍可以分析刘邦的权力结构......

然后是做人、夫妻关系等等。

经过七八遍阅读之后,一篇《高祖本纪》也吃透了。而这么深度的理解,又岂是量子速读可以比的?

有的人能从一本书中读出世间百态,有的人读书万卷也是行走的书柜,区别就在这里。

孩子不懂事,可家长不能跟着傻,对吧。


三、

再说集中注意力。

苏轼说过的读书好方法

讲真的,这玩意也很讲究天赋。

为什么有的孩子从小就能集中注意力,静下心来研究东西,而有的孩子只知道调皮捣蛋?

他们可没有戴过能量头环,也没有练过气功,怎么就可以凝神静气憋大招呢?

可不就是天赋么。

但是事情也没有那么绝对,记忆力不能复制,注意力却是可以训练的。

举个例子。

有些成年人面对繁杂的事情时,很可能一个头两个大,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可要是看清事情的本质后,列出计划大纲,然后分步骤执行的话,往往可以顺利完成。

比如我要写一篇文。

如果打开电脑就写的话,很可能半天都敲不出一个字,因为事情太笼统了,根本分不出主次矛盾。

但是我可以列提纲,并且在每个提纲下注明分段落......用什么故事、表达什么观点、相关人物是谁等等。

如此一来,笼统的事情就变得层次分明。

每攻克一个堡垒,都会有不同的喜悦。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渐增加自信,也可以看到目标逐渐完成,很有成就感的。

这就是一种做事的方法论。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拟定宏大目标时心里会发怵,可要是把目标缩小,就会让人觉得可以完成。

这个时候,注意力自然集中了。

一旦体会到完成目标的成就感,也就有了攻克下个目标的动力,这样就形成一个正循环,生生不息。

那些给学生佩戴头环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有没有合适的方法论给学生使用?

如果和孩子说:“好好学习,将来做世界首富,能娶到很漂亮的姑娘。”

他肯定撇撇嘴,哼,你怎么不去做。

可如果他知道期末考双百后,就能连续吃半个月大鸡腿,那种动力是不是很充足。

这么看来,苏轼的八面读书法,也可以解决注意力集中的问题。

无非是方法论而已。

四、

归根结底,家长们相信量子速读、能量头环等黑科技,本质上是偷懒。

只要对孩子好的东西,都可以试试,万一成功,岂不是赚大发了。

他们寄希望于有一种万能的东西,可以解决一切烦恼,然后什么都不用做,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这是一种赌徒的心理。

苏轼说过的读书好方法

而且拥有这种心理的群体很庞大,有人想靠买彩票发家致富、有人想走上赌桌实现财务自由......

可现实世界没有那么多不劳而获啊。

想得到什么,总要付出代价的。

孩子读书好,一定是用努力和汗水换来的,想出类拔萃的话,还需要一点技巧和方法论。

但那种技巧,绝不是量子速读和头环。

苏轼说过的读书好方法

只有脚踏实地得到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凡是依靠身外之物得到的,总有一天会还回去。

历史上也是这样的。

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等马上皇帝,用半生征战才能换来铁桶江山,大家都认可,自己在皇位上也很自信。

反而是司马炎等借助外力篡位的皇帝,总是害怕别人议论,自己又没有丰功伟业,整个王朝都有点不自信。

今天偷的懒,就是明日挨的刀。


五、

关于亲子关系,突然想到一点题外话。

再多说几句。

历史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强大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很懦弱的孩子。

比如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生前灭天灭地没有对手,长子扶苏却没有一点相似的地方,胡亥更是坏的没边。

而其他孩子也都被胡亥杀死,堂堂千古一帝,到头来没有留下后人。

汉武帝也一样,东征西逃内斗外战,2米8的气场让人不敢靠近,长子刘琚却懦弱的不行,其他儿子也不成器。

爹太厉害不行,那么妈妈厉害总可以吧?

还是不行。

比如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帝,千年以来的女权主义者,纷纷以武则天为奋斗目标,但她的四个儿子都是中人之姿。

尤其是李显,皇帝中的窝囊废典范。

吕雉在晚年也掌握朝政,够厉害吧,但刘盈却在她的淫威下战战兢兢,没几年就英年早逝。

这种现象很有意思。

我说点个人看法。

强大的父母拥有丰富的成功经验,由于身处高位,对子女也有很高的要求,往往会强迫孩子向前奔跑。

他们希望子女能复制自己的成功,一方面可以守住家业,一方面也能挣面子。

总之他们不允许有一个不成器的孩子。

但不可否认的是,强大的父母本身就是稀有物种,他们的能力和运气根本不可能复制。

他们强迫孩子走相同的路,相当于让婴幼儿去跑马拉松......能力、天资和目标极其不匹配,不废掉才见鬼了。

汉武帝就经常嫌弃刘琚:“不类我。”

和汉武帝一样的雄主,几千年来也就有数的几个,他却希望子子孙孙都和他一样,说实话有点强人所难。

于是,强大父母的子女承受的压力,也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

他们给孩子设定了繁琐的规矩,和一眼望不到头的目标,完全压缩了孩子的自由发展。

就像《中国侠客消亡史》中说的,没有精神和身体的自由,也就没有舒展的灵魂。

如果孩子天资不高的话,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进一步自我否定。

慢慢的,可不就是没有自信的懦弱者么。

所以我觉得吧,有些父母就是太功利化。与其像训练机器一样,不如给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

给他的成长环境划定红线,红线以外的东西绝对不能碰,这是原则。而红线内的空间,不妨完全让他做主。

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可能比较健康。

不求实现宏伟的目标,只求把抓到手里的牌,打出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