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要明白的事情,给孩子的付出,方法不对,将是徒劳无功 父母对孩子付出了哪些感人的事情
孩子小的时候操心孩子是不是能健康平安的长大;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就想着孩子是否能融入更大的生活环境;孩子再大一点,就想着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
身边因为孩子教育,家庭出问题的例子不在少数。我大学同学童童在孩子都小学的时候,为了孩子辞掉了在一线城市人事主管的位置,全心全意回家照顾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习实际可以说是费尽心思,但是孩子的表现一直平平淡淡没啥太大的进步。每天孩子下课以后家庭作业,变成她和孩子的“家庭作业”,每天都奋斗到半夜十一二点;补习班一个都没少报,孩子学习的效果却是平平淡淡;选择了不少奖励机制,孩子却望而却步。一次偶然的聊天,建议她不要对孩子太紧迫了。她一脸难过地说:“人家的孩子不仅要上这些补习班,还要去参加兴趣班,可是成绩仍然很好。哪有不在意孩子成绩的家长,我也着急啊。”
这就是很多现在父母忽略的问题,给孩子无条件的付出但是收到的效果甚微。
那么到底孩子的成绩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的呢?
上个世纪,美国教育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幼儿早期教育的持久跟踪研究实验。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九百所一万多名孩子血液的进展情况,调查出来的这些因素与孩子明显关联性。
最终的研究成果和表明这些方面将会决定孩子的学习成绩:
父母拥有高学历
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实力
居住在条件优越的的小区
坚持每天阅读的习惯
家中收藏大量书籍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不参加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其中4个因素和孩子将来考试分数息息相关,而其余几个和孩子的考试成绩毫无关联。
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吗?
一、父母拥有高学历的家庭孩子普遍学习成绩优异
其实父母学历比较高,教育出来的孩子成绩优异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因为自身的原因,所以很看重教育方式和方法。智商较高的父母相比之下教育水平也将更加突出。但是一个和谐完整的家庭不是完全决定孩子考试成绩的原因,这对为了孩子,婚姻不幸福但为了孩子一直隐忍的父母来说这是最好的证明。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妈妈每天和老公吵架,吵架几乎变成了取代日常生活的事情,这其中的滋味只有她知道,她从内心早已知道她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其实关于婚姻,从开始到结束也就是“缘分两个字”,缘分尽了。这感情就走到尽头了。但是婚姻只要涉及到孩子,那就不是一两个字或者是一句话一段话能说清楚的了。因为无法再继续这风雨飘摇的婚姻更是因为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选择和丈夫协议离婚,但是仍然在家里住着。撑到孩子高中毕业,她想了想准备和孩子坦白,但是等她说到一半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就被孩子打断“你们的事我其实很早之前就知道了,我知道你们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也怕影响我的成绩才没和我说。你们都这么努力的隐忍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孩子比他们想象的更加懂事,假装“和谐的”度过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跟孩子聊天时,孩子还告诉她,孩子认为两个人在一起不幸福,分开其实是更好的选择方式。后来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一路研究生、博士硕士甚至最后选择出国留学。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家庭原因对孩子的成绩影响真的不大。
有的父母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业和生活,虽然尽管婚姻不幸福,但是仍然在坚持不懈的维护。其实你们不知道的是,父母的状态或者是相爱与否作为和父母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孩子,是最有发言权的。
有的孩子知道父母在维持着“所谓的恩爱”时,拒绝和外界的一切事物联系。
其实很多时候,表面上的亲情维持,没有温度的交流才是最伤害孩子的方式。
二、父母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或者是有一定的经济地位确实会影响孩子的成绩
有一年北京市的一名高考状元说过这样一番话:“家庭属于中产阶级,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因为地理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原因,导致了我在学习生活中可以更多的走上学习直接捷径。其实这事情很普遍,现在很多高考状元多半是家里有实力经济能力也相对比较好的家庭。”
确实,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存在着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成绩优异的程度远远超出他人。
以为著名作家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你不努力赚钱那么,那么你的孩子将无法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因为你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你就不会告诉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你不明白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永远无法教育处一个适应社会生活的孩子。”而是否住在条件优异的小区跟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搬到基础建设更好的小区以及学区房孩子的成绩就可以变好?那只是一部分家长的幻想罢了,这和换了笔参加考试是想通的道理。
三、家中藏书多的家庭孩子的成绩就比较好吗?
刚开始可能觉得家里藏书多少跟孩子考试成绩其实是搭不上边的,但是仔细思考就会觉得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如果父母喜欢读书,家里书籍量比较大,即使父母没有长时间给孩子培养阅读的习惯,孩子耳濡目染时间长了,就把你喜欢读书的样子记在心里。
孩子会潜意识的认为读书或者是阅读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从小培养这样的想法孩子慢慢的就喜欢上读书,以后读书的成绩自然也不是问题。
但是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每天父母从来就是讨论:今天的菜市场这个菜多贵、那个菜便宜了多少钱,在这种成长环境中长大就算最后每天仍然给孩子坚持一个小时的阅读也于事无补。
无关: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
因为,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理树立的就是:菜市场在这些鸡毛蒜皮的才是生活的必须,而书籍不是,这样的想法持续下去就会让孩子不喜欢读书,甚至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成绩。
有这么一句话:孩子小学时候的成绩是具有不确定因素的,里面掺杂了太多欺骗因素,没有大部分阅读的支持,只会让孩子本来的天赋慢慢的磨灭。而六岁到十二岁这一阶段,是孩子的阅读拥有的黄金期。
孩子从来没阅读过一本好的书籍,字数不超过五万。那么孩子与身俱来的天赋就会逐渐消失,对于增加成绩更是遥遥无期的。
四、父母本身对孩子的影响远远比为孩子做多少事更加重要
其实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父母的学历、经济社会地位说的都是父母自己身上的标志,就父母是怎样的人。而其他的不相关因素比如:搬家、辞掉工作陪还读书说的都是,父母为孩子做的事情。
这无疑是从侧面就证明了“父母本身的特征”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真正为孩子做了多少事。
为了孩子放弃工作的时候,还不如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和问题;为了孩子在不幸的婚姻里苦苦挣扎的时候,不如解脱自己,也给孩子空间;为了孩子每天坚持让孩子阅读还不如改变自身的问题,用环境感化孩子。
先育己再学着育儿,要不然父母的付出,几乎是毫无意义的。
相关文章
- 芬兰教育为何世界第一?看完芬兰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明白了
- 孩子“爱逞强”不是坏事,但有时让父母很头痛,4个方法正确引导
- 孩子八字,与父母刑克,化解方法
- 孩子喜欢恶作剧?父母们不用急,掌握方法能让孩子变得又乖又聪明
- 孩子太过于固执,对很多事情都有所坚持,父母就应该选择妥协?
- 孩子对有深度的书敬而远之,父母帮其改进阅读方法
- 孩子是“破坏大王”?父母方法对了,破坏力也能变成高天赋
- 孩子没什么自信,怎么办?父母们可以自己做的小方法
- 孩子确定是亲生的吗,看看这些二货父母对孩子做的事情
- 孩子胆小怕生又敏感,多半是父母没有做好这些事情
- 孩子被“嘲笑”父母不要急于安慰,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远离伤害
- 父母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先弄清楚事情的缘由
- 父母与幼儿园老师一起教育孩子成长的三个小方法
- 父母做的4件伤害孩子自尊的事情
- 父母在做错事情,学会真诚的和孩子道歉,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好孩子
- 父母如何让孩子明白:不必总是迎合别人,没有谁能被所有人喜欢
- 父母对孩子无偿付出就有回报吗?
- 父母批评孩子要智慧,实在控制不了怒火?给你两个小方法
- 父母管得越严,孩子越反感?方法选择对,教育才有用
- 父母随便把孩子玩具送人,孩子哭闹“分享”这样,父母需要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