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就该给娃多穿衣?当心捂出热综合症!这么穿保暖又舒服
双11才过去两天,虽然快递还在路上,但强冷空气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如期到货了!
来源:中国天气
天儿一凉,人到中年如科大大,都会准时收到老母亲的关怀:“多穿点,别冻感冒了。”
回想一下,从小到大为了让娃捂厚点,老母亲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
然而,每到秋冬,医院就诊的孩子里冻病的不多,更多的是给捂出来的毛病。
前几天科大大就看到了一条新闻:
担心着凉,奶奶给孙子穿5件衣服3层袜子,导致孩子患上捂热综合征,高烧40度……
边看边叹息的科大大今天就来跟宝爸妈好好聊聊“入冬穿衣那些事儿”~
捂热综合征”又叫“蒙被综合征”,多发生于1周岁以下的婴儿。
原因就是衣被过暖、蒙被睡觉等,导致温度过高而出汗、面色苍白、高热,严重者甚至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虽说“有一种冷,叫奶奶觉得你冷”,但其实,宝宝冷不冷,需要穿多少,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年龄不同,体感大不同
➤摸小手看冷暖?不靠谱
其实,宝宝手脚热乎乎,说明有些穿多了。
宝宝心脏功能比成人弱,泵到四肢的血液较少,加之手脚的末端循环较差,再加上热量散发,手脚偏凉是很正常的!
正确的做法是摸孩子后颈(被衣服覆盖的区域),温热没有汗,就说明衣服穿得正合适哦!
不知道怎么穿?科大大提供一个万能公式:
气温+衣服增温=26℃!(26℃是宝宝最舒适的穿衣状况)
举个例子:气温10℃,则穿衣温度=26-10=16=6+4+4+2,可以给孩子穿一件薄款羽绒服(6℃)+厚羊毛衫(4℃)+棉背心(4℃)+厚棉毛衫(2℃)。
➤推荐洋葱穿衣法
与其穿一件薄内搭一件超厚羽绒服,不如穿一层柔软透气的贴身衣物,再穿一层保暖衣物,再穿一层防风保暖的外套。
方便根据娃活动状态和室内外环境变化及早晚温度变化随时增减。
➤放大招:坎肩
纯棉、抓绒、薄棉、羽绒等各种材质的坎肩,既轻便保暖,护住宝宝躯干,又不影响宝宝双上肢活动,是个理想的选择。
宝爸妈们都喜欢把娃打扮得时尚又可爱,但这几类威胁宝宝安全的衣服,千万别给娃穿哦!
1. 有抽拉绳带类的衣服
宝宝们平时活动量大,帽绳类衣服可能会让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被勒住脖子,或是勾到其他物品上绊倒,发生意外伤害。
2. 带有亮片、水钻、铆钉等装饰的衣服
这些能够抠下来的尖锐物品,很容易让孩子发生误食或划伤、硌伤。
3. 紧身裤、牛仔裤、窄小的衣服
窄小紧身的衣服易导致宝宝患外阴炎、影响生长发育,也容易诱发小儿夹腿行为。
男宝宝穿太紧的裤子难以散热,不利于生殖器官的发育。
裤子腰部或夹克下摆太紧太勒,也会影响宝宝呼吸和消化。
4. 带拉链的裤子
前段时间科大大就看到一个新闻:小男孩JJ不小心被裤子拉链夹住,最后不得不向消防员求助
另外,背带裤虽然不勒肚子,但是不好穿脱,宝宝上厕所不方便,也不建议给娃穿哦!
秋冬季节,保暖配饰也是家家必备。这些娃亲密接触的小物件,也需要宝爸妈擦亮眼睛,慎重选择!
✘不要一味注重保暖性能
过厚的袜子、围巾等不利于宝宝散热透气,宝宝出了汗,捂在身上湿哒哒的更难受;
宝宝的围巾、帽子、手套也不建议选择马海毛、兔毛等材质,一则痒,二则容易引发过敏和呼吸道疾病。
✘ 不要遮挡视线
帽子应选择无帽檐、无遮挡的款式,以免遮挡宝宝视线!能护住双耳的帽子比较实用。
× 不要出门必戴口罩、蒙纱巾
丝巾虽薄,但很细密,透气性能差。长时间蒙住口鼻,容易导致娃头部供氧不足和二氧化碳残留。
纯棉口罩和纯棉骑行面巾最能阻隔寒风,保护皮肤,但过度防御,养成出门必戴口罩的习惯,会降低娃对冷空气的适应,容易养出“瓷娃娃”!
风沙雾霾天气,宝爸妈可以尽量避免带娃外出活动,必须外出时给宝宝戴上含过滤功能的口罩,但是时间不要太长,以免缺氧。
天气好时,适当增加娃的户外运动量,提高免疫力,让宝宝舒适健康地过冬!
相关文章
- 冬季给娃盖太多,小心捂热综合症!
- 天冷了,这个“穿衣公式”送给大家!再也不担心宝宝冷热了
- 冬季防宝宝“闷热综合症”
- 有一种冷叫“爸妈觉得冷”捂热综合症你知道吗?
- 天冷了,孩子如何穿衣合适,家长谨记4方法
- 天冷了,幼儿园给孩子的最佳“穿衣公式”(转给家长)
- 天冷了,幼儿园老师给孩子的最佳“穿衣公式”(转给家长)
- 21三体综合症-高龄产妇的梦魇
- “仰卧综合症”是什么?孕妈该如何预防呢
- “假期综合症”,家长、孩子要如何应对?四个步骤少不了
- 不孕黑手:多囊卵巢综合症
- 久备不孕很闹心,你却没意识到是多囊卵巢综合症捣的鬼?
- 什么时候开始唐氏综合症筛查
- 关于多囊卵巢综合症你需要了解这些,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症状
- 关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 关于多囊卵巢综合症,你最想了解的三个问题
- 冬天孩子保暖,家长一定要避开的3大穿衣误区
- 准妈妈如何应对烦人的“节后综合症”
- 刚开学,这三种孩子容易得“新生综合症”,若不重视可会影响成绩
- 十一长假结束,孩子却出现了假期综合症,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