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这句话伤孩子有多深,你真的知道吗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时不时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啊!”
“你走,你走,我不要你了!”
“你要是再闹,奶奶就不喜欢你了”
……
家长们似乎认为,只要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地听话。
这个经常被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
让孩子听从你的指挥,服从你的指令。
经常用情绪控制的方式教育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错误在哪里,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长期下去,不仅会使孩子缺乏对错误的正确认知,还会使孩子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对未来产生恐惧,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情绪控制”孩子的危害
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家长用生气来制服孩子,其实就是企图用情绪来操控孩子。怒火之下的家长,往往会把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忽略。
让孩子接收到的是“如果我不照做,家长生气了,后果就会很严重”的错误讯息,这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即便孩子当时看似听话了,但伤害也从此生了根。
他们将常常处于担惊受怕之中,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又会惹父母、老师生气,严重缺乏安全感。
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研究表明,经常对6岁以下的孩子生气,会让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
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董洁曾经成功地用“你不过来,妈妈要哭了”来达成自己对儿子的不满。
当儿子顶顶不听话时,董洁会很生气,并以“你再这样,妈妈可就生气啦”威胁。
这时,顶顶一般都会赶紧跟妈妈承认错误,并说好话,董洁才微微露出笑容。
一开始,当家长或老师以“会生气”、“会哭”等情绪来要求孩子完成我们的指令或者达到我们的要求时,孩子会不情愿地顺着我们的意思来做事。
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形成看父母眼色,看老师眼色,看别人眼色做事的习惯。
不管这件事是否正确,也不管自己是否喜欢,只要是能讨到家长或别人的欢心就行。这就促使孩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该如何应对 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告诉正确的解决方法孩子犯错的原因可能包括:身体不舒服、调皮、故意引起注意、心理受到创伤等等。
这时候,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且告诉正确的解决办法。
比如孩子总喜欢踢凳子影响别人休息,这时候妈妈可以告诉他“踢凳子是不文明的行为,会影响别人休息,如果你想出去,妈妈可以带你出去玩。”
计时隔离法
美国人教育孩子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做法,叫做“time—out”。
常用在体育比赛中,表示“暂停”,然而在美国的家庭及幼儿园中,这是一个人人知晓的词。
是父母及老师用于“惩罚”一时不规矩的孩子的方法。可译为“计时隔离”,有点像中国的关禁闭
有些孩子用温柔的方法并不管用,这时候不妨尝试“计时隔离”,让孩子独自冷静思考、自我调节情绪。
给孩子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或者坐在椅子上,让孩子冷静几分钟,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对孩子实施管教,这时的说教才是有效的。
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犯错的孩子比起被指责,其实更怕失去父母的爱。
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很重要,但消除他内心对失去爱的担忧同样重要。
可以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我不喜欢你这么做,但请永远不要说我会因此不爱你、不要你了,这样并不能帮助他改正错误,反而只会加重他的焦虑甚至怨恨。
孩子你记住,无论怎样,你永远是我们的宝贝,爸妈永远爱你。
点击【了解更多】发现更多惊喜~
相关文章
- 孩子总喜欢打人,家长:我家孩子还小,这句话还要害多少孩子
- 孩子成绩差、智商低,“聪明是天生的”这句话是真的吗?
- "妈妈,你还爱我吗?",孩子说完这句话,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错
-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父母的这些话,伤孩子有多深?
- “再这样妈妈生气了!”丢掉恐吓式教育 这句话更能让孩子听话
- “别叫我妈妈,我不是你妈”父母的这句话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
- “妈妈我怕黑”,当孩子说出这句话时,你的回答很重要
- “妈妈,我再也不敢了,你饶了我吧”说完这句话,孩子永远消失了
- “妈妈,我的书包好重”妈妈如何应对这句话,决定孩子学习态度
- “妈妈,能不能不吼我”,孩子的这句话,戳痛了多少家长心
- “爸爸妈妈,答应我的事别忘了”:你的言而无信,真的会伤了孩子
- 一位妈妈的心里话:“孩子,妈妈真的太累了!干不动了!”
- 喜欢爸爸还是妈妈?这样的灵魂问答别给孩子了
- 妈妈常说的这句口头禅,是破坏孩子心理健康的利器,你说过吗?
- 妈妈想生二胎,用娃娃测试孩子喜不喜欢弟弟,孩子却被吓到
- 妈妈这样叫孩子起床,真的很有创意。孩子给妈妈打的分数超出想象
- 孩子喜欢这种颜色,说明孩子内心脆弱又敏感,妈妈要注意了
- 孩子就是喜欢光脚走路,袜子总是穿了就脱,光脚走路真的好么
- 孩子总是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是真的吗?
- 孩子说:“妈妈不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