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定规则之于孩子,就像乾坤圈之于哪吒,成仙成魔就取决于这一点

2022-02-04 09:01:55孕产
定规则之于孩子,就像乾坤圈之于哪吒,成仙成魔就取决于这一点给孩子立规矩,一定要清晰明了且执行到底,赏罚分明也很关键

图片源自网络

《哪吒》票房节节攀升,这个长得不怎么好看的小魔童,在暑假里扎扎实实的占据了无数人的心。而其中的经典:“我的命运我做主!”“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决定!”……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引起无数人内心的波澜与共鸣。

很多教育者和大V都在盛赞哪吒的爸爸妈妈,也就是李靖夫妇的教育观点;也有人说是太乙真人别样的教学在哪吒成长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甚至对比于小龙敖丙,一直在阴森、地狱般的龙宫中成长,能够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也是哪吒“成仙”的原因之一……

这些都不假。

哪个孩子的成长,离得开父母的精心栽培?离得开师父的悉心调教?离得开生活环境的影响?

然而,哪吒之所以最终战胜自己的“魔性”,同样离不开一个很重要的道具——乾坤圈。

乾坤圈,是在太乙真人发现自己被陷害却一时不查而使魔丸现世的时候,本欲直接将小哪吒“灭亡”,可又抵挡不了刚刚为人父母的李靖夫妇苦苦哀求,才使用上这个可以短暂压制其魔性的仙器——乾坤圈,给了李靖夫妇可享天伦的3年时间。

在哪吒备受委屈的时候,又经心怀叵测之人的挑拨,当他脱离了乾坤圈的时候,体内的魔性顿生,在彼时,哪里有什么“母慈子孝”,哪里有什么“父母生养之恩大于天”,哪吒已经完全没有了理性、灵性以及“人性”……

好在关键时刻,灵珠本性的良善依旧战胜了一切,敖丙把乾坤圈给自己唯一的好朋友送了回来,也成功的帮哪吒恢复了“被压制着魔性”的小顽童模样,虽顽劣,但不是魔。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其实,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来,回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上来,就会发现“乾坤圈”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讲,依旧有存在的必要性,只不过它不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道具,而是一种制订好的规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如影随形。

没有规则感限制的孩子,堪比魔童转世,一点儿都不假。

那是在地铁站因为没有得到小姐姐手里的零食而在地铁进站的瞬间猛推一下的“魔性”;

那是在餐馆里因为被斥责太闹太淘而直接将滚烫的火锅倒在别人身上的“魔性”;

那是在高楼天台上因为无聊而从上往下高空抛物而致无辜路人死亡的“魔性”;

那是在网络上为了打赏心仪的主播而将妈妈的辛苦钱悉数支付的“魔性”;

那是在电梯上为了自己一时玩耍开心而将小妹妹推入电梯致死的“魔性”;

那是数起悲惨弑母、弑亲案件后能够冷静处理现场还谎话连篇的“魔性”;

……

而这些“魔性”的出现,追根究底,不过是因为在需要为其佩戴“乾坤圈”的时候,需要给其“立规矩”的时候,阴差阳错的没有做到这一点罢了!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现在有些家长被“个性的光芒”所吸引,又对“赏识教育”的真谛有所曲解,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做出一些“另类的”“不符合规则”的小事时,家长给予的不是及时调整,而是要么称赞其“个性”,要么想要用“赏识”来引导……

殊不知,事情有大有小,人性也总是在“光明”与“阴晦”中徘徊;在孩子小的时候,做一些事情多是懵懂的、有些时候仅仅是出于好奇,他们还无法判断其后果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就是需要为孩子好好立规矩的时候,没有及时的为其立规矩,那么后果真的不堪想象。

人之初,性本善;性也本恶!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我家大宝在刚刚会满地乱爬的时候,对墙上的插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当时只是一味的阻止他,引导他,示意他这个东西不可以摸;但是还不足1岁的他,又怎会知道其中的危险性?

他的爸爸则直接上去一巴掌,小屁股上5个指头印顿时出来了,大宝吓得哇哇直哭。然后爸爸很严厉的告诉他:“这个,不可以!”

虽然我一向不赞成“体罚”孩子,但是好一段时间,大宝再也不试图用小手抠插孔了。当然,我在他被打的第二天,也及时把墙上的插孔全部换成了安全插孔。

事后,他爸爸抱着大宝,和颜悦色的给他讲了插孔的安全性,即便当时大宝不会讲话,但是我看得出他是多多少少明白了这个东西不可以碰。随后,他爸爸又分了好几次把大宝抱到插孔前面,大宝爬过去看了看,赶紧往回爬,他爸爸就立刻给他足够的表扬和鼓励。

这就是给孩子“立规则”,可以是一手大棒一手糖,胜过我当时企图的谆谆教导,换句话讲,万一我一时疏忽没有看住大宝,那么造成的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不是吗?

生活中没有侥幸,只有几率。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小宝在快一岁龄的有段时间特别爱撕纸,其实这在孩子的成长中也是一个必经阶段,通过撕纸的练习,他的小手灵活性会大大增强,同时增强的大脑的灵活性。

所以对于小宝的撕纸,我并没有任何阻拦。相反还会给他准备一些皱皱纸或者贴画之类的,让他自由的玩耍。

结果在某一天,他在我去趟洗手间的功夫,开开心心的把大宝的书拿出来撕个一塌糊涂。随着大宝的一声尖叫,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做错事情了。

然后就是踉踉跄跄的扑到我怀里开始哭,似乎他受了多大的委屈一般;因为是大宝比较心爱的书籍之一,所以大宝也是气得两眼泪花。

后来我想,的确有我不对的地方,我给他玩耍的空间,却没有给他立下足够的规则。比如只有妈妈给的那些纸才可以撕;再比如不能随便拿大宝房间的东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宝的自由自在,让大宝遭到无妄之灾。好在大宝坚守自己的规矩,不能动手打弟弟,所以他忍了忍之后,学会了将自己的东西规整收纳,放到弟弟够不着的地方。

而小宝,我对他的惩罚是两天不能玩撕纸的游戏。当天下午他就可怜巴巴的示意我要拿那些皱皱纸玩儿,我立即拒绝了,同时告诉他做了错事要自己承担相关的惩罚。他大概也看出在我这里没有希望达成目标了,小脑袋一转,去找姥姥,示意姥姥帮他拿皱皱纸玩。

好在我们早就统一了观点,对于孩子们的错误,坚决不能姑息,更不能纵容,或者偏袒。姥姥虽然看着小宝在他怀里哭得稀里哗啦,非常不忍,但对上我坚定的眼睛,还是拒绝了小宝的要求。

两天之后,小宝终于如愿再次玩上皱皱纸,而从那时起,他也很少去碰大宝的书本。

而这件事情最让我开心的一个结果是:当小宝开始阅读,拥有自己的书籍之后,也非常的呵护自己的绘本,不折页、不撕书,好好拿,看后就放好。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著名的心理学家Lawrence Kohlberg(1984)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提出,儿童在大约0至9岁时,处于前习俗的道德发展阶段。(这里的年龄范围是一个普遍的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

这时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懂是非善恶的,只能根据行为的结果倒推:被惩罚的就是坏事,被奖励的就是好事。他们只关注行为带来的结果,并不知道行为的对错。

这时,孩子的逻辑是:“因为做出行为的人受到惩罚,所以这个行为是错的”。而不是我们成人所认为的,“因为做错事,所以受到惩罚。”

所以,这阶段儿童的行为是受到服从和惩罚驱动的,只关心他们的行动产生的直接后果,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对错。也就是说,孩子会因为害怕被惩罚而不去打别人,但不会考虑到打人会使别人痛苦、打人不对。

因此,很多家长使用的那些“苦口婆心讲道理”、“教导孩子: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甚至高谈阔论说“换位思考”,效果真的不佳,还会让自己落下一个“唠叨”的恶名。这是因为这些做法真的不符合孩子年龄的认知能力。

想要帮这个阶段的孩子纠正不良行为,“赏罚分明”是最好的办法。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这个时候可以使用“赏识教育”,但并非对孩子的所有行为一味赞扬就能够达到目的。

而是说,每当孩子向着你希望的方向改变时,要称赞他,即使他只是减少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并没有彻底变成一个乖孩子,也需要受到表扬,因为至少他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而这种趋势被成人的赞扬强化,就会发展下去,直到孩子彻底改邪归正。

要有的放矢、要言之有物,还要懂得循序渐进,对孩子的做到“有错必纠、有进步必奖”的原则,也不要一味惩罚或者对孩子动辄“失望”“失去耐心”。

至于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不过惩罚应该是坚定的而迅速的。惩罚的时间越接近违规的行为,孩子就学习得越快;一旦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就立刻做出反应,孩子才能更深的认识到惩罚和犯错的关系;如果是在犯错之后很久才获得惩罚,孩子很难建立起条件反射;当然惩罚之后也不必动辄就提起,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该翻篇就翻篇吧。

另外惩罚孩子要坚定且统一,不能说同样的错误,家长心情好了,就不惩罚;心情不好,就变本加厉地责骂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手足无措中逐渐成为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无法把自己所做的错事和惩罚联系起来,从而改正自己的行为。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总之,为孩子立规矩的过程,是一个清晰明了的过程,是非分明,干脆明了。而为孩子所立的规矩,要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所决定,是生理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能是强加过去的,或者超越了孩子的理解能力的。

有了规矩的孩子,就像带了“乾坤圈”的哪吒,“乾坤圈”不能太紧,要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才好;还像带了“紧箍咒”的孙悟空,“紧箍咒”不能时时念,处处咒,让他能够上天入地、降魔除怪;又不能让他目无尊长、肆意妄为。

而作为家长,不要成为“善恶不分”“盲目念咒”的唐僧;而要努力成为用心爱孩子、教导孩子的李靖夫妇才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