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失败乃成功之母”?别给孩子灌毒鸡汤了,教他怎么成功才是正经

2022-01-12 03:16:57孕产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很抱歉,这个世界的规则一直很残酷。当孩子遭遇失败伤心的时候,大部分家长都会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想让孩子恢复信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却不建议家长时常说这句话,因为背后的理念可能与你们想象中并不一样。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很抱歉,这个世界的规则一直很残酷。

当孩子遭遇失败伤心的时候,大部分家长都会说:失败乃成功之母。

想让孩子恢复信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却不建议家长时常说这句话,因为背后的理念可能与你们想象中并不一样。

表面上听起来好像没毛病,哪个人的成功没有事先经历过几次失败呢?但事实上,这句话可不可以理解为,为孩子的失败暂时找一个开脱的借口。

一次两次说还行,但如果频繁说给孩子听,效果也就差了。就像习得性无助一样,孩子经历的失败越来越多,越会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此时家长仅仅用一句“失败乃成功之母”,就能激发他们再来一次的信心吗?

很明显,这样的作用是很小的。父母与其花时间安慰失败的孩子,不如教他怎么成功。相对来说,安慰孩子是最不用付出时间成本的做法了。

​01人们关于“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林肯、爱迪生这样的伟人都是在逆境中不断成就的,而大部分从小就表现出天赋的人反而会“夭折”。

可这只是大众传播中的一种偏差,那些在逆境中成长的英雄,正因为他们的故事曲折且罕见,才被人口口相传。

实际上,大部分的成功者都是从成功走向成功的,林肯、爱迪生这样的只是少部分。只是这些在人们看来注定就要成功的例子,实在太过平淡无奇,于是被习惯性忽略了。

失败的确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让人从中找到经验再次出发,可频繁失败只会让人进入自我否定,从而一蹶不振。

这就是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那些不断取得成功的人,会在自信心的累积下去攻克下一个领域。而不断获得失败的人,最终可能都成了逃避的鸵鸟。

类似的心理学理论还有很多,比如胜利者效应——那些本就优秀的胜利者,在今后的竞争中也更容易脱颖而出,因为他们拥有积极的自我暗示、内向归因。

换一个角度,也许大家就更能理解了。一个人如果失恋的次数太多,那他将不会再相信爱情。

很多人为了让孩子获得成功,都采取挫折教育的方式,可这实际上是在损伤孩子的元气。

与其这样,为什么不教会他如何获得成功呢?

​02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今年,胡海岚教授获得了第12届国际脑研究组织的凯莫里国际奖,是1998年设立以来第一次非欧美地区获奖的科学家。而其研究的课题,就是胜利者效应的生物学机制。

实验内容是这样的:

两只小老鼠以鼻子对鼻子的姿势,被放在一段只能通过一只老鼠的玻璃管道中,测试哪只老鼠会获得胜利。

研究发现,背内侧前额叶皮质相对更活跃的老鼠,通常会成为胜利者。

然后,研究人员利用光遗传学刺激这个部位的脑区,没想到之前失败的那只老鼠,立马变得凶猛无比,几乎在之后的每一次斗争中都获胜了。

更惊人的在于,只需要刺激6次以上,之后即使不再进行外部刺激,这只之前处于劣势的老鼠,也会拥有勇气去挑战更强的老鼠,并不断取得胜利。

这是由于之前的6次胜利经验,重塑了他大脑的神经通路,赋予了其获得成功的必胜信心。

简单来说就是,经历过的每一次成功,都会孕育出下一次成功。

放在孩子身上同样也是如此,当孩子某一次考试失利后,会自动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我数学不行。

但只要父母通过一定手段让孩子得到较大的分数提升,并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经历中树立起他的自信心,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就会被激活。

反之,越来越多的失败,只会证实孩子对自己的偏见。

父母与其不作为,等孩子失败后敷衍的安慰几句“没关系,我们可以成功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倒不如多花些时间去寻找孩子失败的原因,并帮他冲击成功,经过6次以上的成功刺激,让孩子真正获得自信心和内在驱动力。

​03如何让孩子获得成功,激发胜利者效应?

1)设立可执行的短期目标

就像很多家长通常都只会告诉孩子,好好学习、考重点高中。

可这种只告知终点的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在这个跑道上迷路,甚至最后弃跑。

为了让孩子在不断的胜利经验中积累成功的信心,家长可以帮其分解小目标,根据孩子的能力,判断什么是可执行的。

比如下星期要考试,孩子想着:才周三,我还没有复习完数学,没关系,还有时间呢。于是,计划到最后总是失败。

给孩子制定可执行目标,要参考smart原则——S: Specific (具体的)M: Measurable (可量化的)A: Attainable (可及的)R: Rewarding (有回报感的)T: Time-bounded (有时间限制的)。

将其拆分为:今天复习语文中的哪一部分、明天复习数学的哪几个单元。

让孩子战胜目标变成一种习惯,就更容易在学习中获得心流体验。

2)用正确的奖励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对于激发孩子内在动力这件事,很多家长用的无非都是外在的物质奖励。

但这并不是长久的,外在推动力一旦消失,孩子就可能萎靡不振。

想要让孩子获得自身的驱动力和成就感,就要正确应用奖励。除了少部分的外部奖励之外,还要注意多夸奖孩子。当然,夸奖要侧重于努力而非结果,不断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在孩子失败时,父母不妨换一种说法。将“失败乃成功之母”,换成“尽管没有成功,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仍然取得了进步和突破。”而后,再帮孩子分析为什么会失败。

另外,家长还可以从孩子具备天赋的领域入手,让他在自己有天赋的领域不断获得成功,也会让自信心迁徙到学习方面。

3)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胜利者效应之所以能起作用,孩子给自己的积极心理暗示至关重要。

曾经有一个很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较刻板印象的危害与女性的数学表现。

当研究人员告知在数学这门学可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时,女生和男生的测试分数并没有明显差异。而在被告之存在性别差异时,女生的表现则明显较男生处于下风。

因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尽量减少这种刻板印象给他带来的消极暗示,通过不断的积极暗示来激活孩子的内心。

​就像孩子数学成绩不好,家长要告诉他还有提升成绩的可能,可以这么说:

小达之所以数学成绩好,是因为他之前付出的努力累积得多,你付出的努力要更少一些,分数低很正常。只要你也付出努力,尽量追上他,一定也可以获得理想的分数。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否认家长安慰孩子的行为,而是建议大家少用“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话术来安慰、搪塞孩子。

这不仅为失败找了借口,也无法让孩子知道自己接下来究竟该做什么。不如将这个时间花在教孩子如何成功上,让他成为自己的胜利者。

二胎宝妈、营养师,为大家分享育儿生活中的心得;图片皆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另外,码字不易,如有个别错别字,请别介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