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早教

早教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个“差不多”先生,就意味着教育失败吗?

2019-08-31 07:40:05早教
但是孩子差不多的平凡,就像会抹杀掉父母的期望一样,让人失望、焦急、渐渐的变成一种焦虑和无助,也许这就是父母从心里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平凡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听信他人的判断而阻碍了…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莫名的产生一种无力感,或者心理上油然而生一种厌倦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焦虑,这是为什么?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01 父母的焦虑:“我的孩子,差不多还行”

@寸草心:我的孩子现在读小学五年级,孩子学习看着挺认真的,但成绩总是不理想,数学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稍偏低,语文成绩中等,英语大概前十名左右,英语口语倒数的水平,每次的考试成绩都是一般般,没有什么起色,其他兴趣爱好,运动特长也都是差不多还行的水平。

照着现在这个趋势发展,目测以后考上985、211可能够呛。这样资质一般的孩子,有哪些比较好的出路?每次一想到孩子这些,就心情莫名的无助、烦躁、甚至很是焦虑不安,不知道怎么调节,是我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吗?

心灵解读——焦虑是人的永恒配件,父母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凡

作为父母,很多时候都会莫名的产生一种焦虑和无助,焦虑是人的永恒配件,不需要过分的抗拒或者忧心。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焦虑多是源于自身曾经的没有实现的梦想,作为成年人,我们外在的言行,或许渐渐的被现实磨平棱角之后,但是心里依旧向往憧憬着诗和远方,而孩子就是链接现实与远方的线索,父母自然就会对孩子寄予希望。

但是孩子差不多的平凡,就像会抹杀掉父母的期望一样,让人失望、焦急、渐渐的变成一种焦虑和无助,也许这就是父母从心里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平凡的人。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孩子也是一个有着焦虑的人。

02 孩子的焦虑:“我讨厌现在的自己”

@激进的小鸟:我爸妈特别重视我的学习成绩,在他们的殷切期望中,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前几名,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眼中的尖子生,在同龄人父母的眼中也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学习一直非常努力,不是因为我上进,而是因为我笨,那时家庭条件又不好,只有努力学习,得到奖状,爸妈才会高兴,为此我就会更加努力。

可是,毕竟我天资不够聪明,现在刚上初中,就感觉学习非常吃力,即使我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刻苦,也没能挽回日渐滑落的学习成绩,现在班里一共60多名同学,我一直都没有进过前20。

如今我内心无比的焦灼,想到爸爸妈妈失望的眼神,想到自己日日挑灯夜读,披星戴月的付出,就无比的凄凉,我想放弃,有不愿意放弃,我应该怎么办?

心灵解读——接受自己平凡,只要别忘记前行就好!

学习的努力和的方法固然重要,然而学习自己本身也是因人而异的。同样的一节课,一个知识点,每个人的理解和吸收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不需要多努力就能够有很好的成绩,而又的人往往却是功倍事半,然后将自己的不理想的成绩,再次归结为自己的不努力,进入自己的魔咒中。

归根结底,是你没有接受自己的“平凡”。

学习成绩只是大多数热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中,习惯用来评价人的标准而已,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智力、能力、判断力的唯一标准。客观上来讲,越是“差不多”的孩子,进步的空间和范围就越大,同样的,就越是能够在平凡中创造自己的一番天地。

03 平凡的孩子更需要不被驯服的气魄

1. 相信自己的勇气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很久之前,一群小青蛙约定要进行一场赛跑,而终点是一座非常高的塔顶。

当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时,都纷纷聚集到比赛现场,大家看着高高的塔顶,几乎没有几个人真的相信小青蛙能够到达终点。这时各种声音充斥在比赛现场:

“这路对于它们来说真的太难走了。”

“塔太高了,他们肯定不可能到底塔顶的。”

小青蛙们听到这些话后开始崩溃了,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比赛。但是,有一只小青蛙没有受到任何困扰,仍然以轻快的步伐继续前行,最终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唯一一个到达终点的小青蛙!

大家都好奇地问道:“你是怎么坚持到最后的呢?”然后,大家这时才发现,这只小青蛙,听不见声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听信他人的判断而阻碍了自己前进的道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永远保持积极的心态,永远都要对自己说,这我可以做到。

李白在《将进酒·君不见》这样写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也说明,每个人生来就是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的,父母是帮助孩子发现用武之地的人,作为父母要给孩子以信心和鼓励,用自己的言行和教导,让孩子有信心和勇气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

2.选择与自己匹配的

试想,现在有两种螺丝钉摆在我面前,一种10块,质量一般,一种50块,质量很好,可是我只买得起10块的,那要怎么办?

如果我们买了10块的螺丝钉,却一边用一边抱怨,这是无知。相反,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钱,买得起那个50块的螺丝钉,这样我们就有了批判那个廉价螺丝的权利了吗?当然不是,而且没有必要。

这是告诉我们,要接受自己的选择。选择也是一种坚持,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有这样的心态和毅力,坚持最适合自己的,不要去在意别人“高品质的螺丝”,自己的螺丝价格不高,但是足够用,就是好的,怀着这样的心态和毅力,不论是焦虑的父母,还只是讨厌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也能够是最耀眼的存在,这就是匹配。

“差不多”的孩子,不代父母教育失败,而是需要父母正确的教育引导

1、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不要以偏概全

孩子的成长之路,似乎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习与考试之间,然后徘徊在成绩的好与坏夹缝之中。

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孩子的成绩是一种基础的知识,知识的积累的能够对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绝对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考不上985、211,也不代表孩子就没有前途。

父母将孩子的成绩看的太重,不但让自己像“寸草心”妈妈那般的焦虑和不安,也会让孩子像“激进的小鸟”一样,努力上进,却没有提高,身陷无止境的魔咒中。

2、了解孩子的想法,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建议各位爸爸妈妈,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正确的、合理的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家庭教育包括父母和孩子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结果的好坏就在于及彼此及时有效的沟通。

想要知道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可以将自己父母的身份变成为朋友、闺蜜、哥们儿,与孩子谈谈自己今天在工作上遇到了什么瓶颈,寻求一下还的帮助和建议,在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是需要什么帮助等等,这样的建立在沟通交流之上的教育引导,就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是真正的一对一素质教育。

3、明确孩子的优势,打破传统的木桶效应

著名的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与桶壁上最高最长的木板毫无关系,而是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有多高。”这就是“木桶定律”。

孩子成长也被很多家长,禁锢在了,这个短板的效应里,

几乎所有的家长,对孩子实行的都是缺哪补哪,数学不行,就赶紧上奥数班,英语不好,就赶紧上外教私课,可是这样的补短板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收获理想的效果,

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不同存在,在性格上或活泼、或腼腆、或斗志昂扬、亦或是多愁善感,在能力上也会有着不同的差异,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对数字敏感,有的孩子就是对文字过目不忘。

所以,我们并不应该以学习成绩作为统一标准来判定一个孩子,而是应该在明确孩子的特点和优势,然后顺势弥补他的不足,以优势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和提高。

4、促进孩子的多元化发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创新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始动力,而想要让孩子拥有创新精神,必须尊重的多元化发展。

假如孩子不爱学习,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达到父母的理想,这时候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比如,孩子喜欢舞蹈,那就报个舞蹈班;孩子喜欢武术,就给孩子报个武术班。

而父母对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要多询问孩子的想法,鼓励他自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孩子的多元化发展,从侧面激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5、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想法限定孩子的发展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的,因此父母最好不要要求孩子什么都听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期望活下去,而是要和孩子多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同时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爱好和有劣势,正确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结:做为父母,我们不能用将孩子的优秀与否,禁锢在成绩这一项条款中。“差不多”的孩子更有成长的空间,多给孩子一些发展的机会,孩子会更加优秀,愿每一父母和每一个孩子,都能生活成与自己最适合的样子!

更多母婴育儿知识,欢迎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