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宝宝0-3岁时的依恋关系,谁才是真正的“妈妈”?

2022-01-04 09:32:19孕产
关于我南方医科大学(原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博士,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健康管理师,康复理疗师,小儿推拿师,高级催乳师,现为全职妈妈一枚。各位妈妈一定有过类似体验:当宝宝去到一个陌生环境,第一反应就是紧紧抱住妈妈。

关于我

南方医科大学(原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博士,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健康管理师,康复理疗师,小儿推拿师,高级催乳师,现为全职妈妈一枚。


各位妈妈一定有过类似体验:

当宝宝去到一个陌生环境,第一反应就是紧紧抱住妈妈。

当宝宝遇到困难或者挑战时,第一时间会寻找妈妈的怀抱,或者回头寻找妈妈的目光。

妈妈对于孩子来说,是温柔的怀抱、是安全的堡垒,是勇气的来源,是全部的世界。

在出生的头几年,孩子总是喜欢黏着妈妈,随时都要确认妈妈在身边,如果需要经历短暂的分离,重逢时则会更加黏着妈妈,仿佛妈妈是个充电器。

没错,妈妈就是孩子安全感的充电器。

0到3岁,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的时期。安全感是最基础的需要,只有安全需要满足了,才能继续追求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时期,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妈妈来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从依恋关系的建立角度出发,妈妈的稳定具体有三个层次。

01 第一层次,存在稳定。

存在稳定是指妈妈没有长时间地与孩子分离。

对孩子来说,妈妈每一次的离开都是一次安全挑战。妈妈短暂性的离开是孩子的一次冒险,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学习忍耐与期待。

而妈妈长期性的离开对孩子来说则是丧失,期待太久得不到回应,落空而后是失落和悲伤。孩子不得不重新建立依恋关系,但儿童天然的信任感已被损害,重新信任的过程孩子会变得沉默、隐忍,因为他不确定自己的需求是否还能得到回应。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妈妈”其实指的是主要抚养人,不一定是生育角度上的亲生妈妈。

有一些孩子全托给奶奶外婆照顾,或者全程由保姆照顾,妈妈基本很少顾及,在心理层面奶奶外婆或者保姆才是他们的“妈妈”。

孩子与谁建立依恋关系其实很容易判别,小朋友心中会有个大致的次序排列。例如平常都是奶奶带,但是只要妈妈在,孩子就喜欢黏着妈妈,那这个孩子的依恋对象就是妈妈。如果妈妈跟奶奶同时在场,孩子更黏奶奶,那很可能孩子的依恋对象不是妈妈,而是奶奶。

我相信每个妈妈都不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变成路人,那么因为亲职转移导致孩子依恋错位了怎么办?可别急着转变回来!因为比长时间分离伤害更大的就是抚养人变换。

我在做儿童沙盘治疗时接触了很多因为换保姆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他们身上带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敏感脆弱经常情绪爆发。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对照顾者的爱是无条件的,无论“妈妈”怎样对待他们,他们都只会认为这就是爱本来的样子。所以孩子不能理解保姆被换掉或者奶奶带变成外婆带,变动会造成孩子的混乱。

妈妈存在稳定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最基本的要求。长时间分离,抚养人变换对孩子安全感的影响极大,而且不可挽回。人类婴儿有别于其他动物,出生后不久便可站立觅食,我们在婴儿期完全依赖于他人照顾才能生存,因此出生头三年是建立信任感的敏感期,此时期的缺失将持续终生。

02 第二层次,回应稳定。

前面提到,人类婴儿“先天不足”,出生后还要花一个月时间去学习抬头,三个月时间学习翻身,六个月时间学习坐,九个月时间才开始学会爬,才开始有活动能力。在不具备生存技能的情况下,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哭,通过哭来引起照顾者的注意。

而妈妈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回应,满足孩子的需求。妈妈每次及时的回应会让孩子知道,妈妈会照顾我,我可以信任她。如果妈妈不敏感,时而回应,时而不回应,孩子就会疑惑,对妈妈的感情变得既积极又消极,形成矛盾型依恋关系。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人他们感到很孤单,渴望亲近,但与人接触深入后又开始回避,这一类人往往小时候就是矛盾型依恋状态。


此前曾经有一种“哭声免疫法”的育儿理论非常流行,其建议父母“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让婴儿一直哭,哭累了就睡了,理由是提出本理论的医生JANE GU认为孩子哭是因为哭了就有抱抱,所以孩子都用哭声去控制父母。

他还建议妈妈通过忽视孩子的哭声来训练孩子一觉睡到天亮。这种毁人不倦的理论实在是不能更糟糕!更不幸的是相信的妈妈很多。而我这个三个月开始不吃夜奶的小侄子如今已经出现各种失调。

在妈妈对哭声免疫后,孩子确实不哭了,乖了,但其实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这时的孩子,情感与需求已割裂,自我在残忍的忽视中恐怕再难完整。

周岁内的宝宝根本不懂什么撒娇矫情之事,他们哭无非就是饿了热了冷了不舒服了。只要孩子有需求都应该给予回应。

03 第三层次,情绪稳定。

妈妈能够持续地陪伴孩子,稳定地对孩子作出回应,在孩子安全感建立方面就成功了大半了。如果健康水平没问题了,接下来当然要往优秀水平进发咯。孩子有了妈妈稳定的陪伴,对于不会被抛弃便有了信心;有了妈妈稳定的回应,对生存供给便形成信任,对自我需求便懂得尊重。

但是自尊自信怎么来呢?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从何而来呢?孩子一步一步走向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母婴关系从共生到分离的过程。妈妈情绪越稳定,孩子分离越顺利。当孩子第一次独自外出,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交朋友,妈妈的情绪是焦虑还是平和,将影响孩子对世界是否安全的认知。当孩子犯错了,闯祸了,惹麻烦了,妈妈的情绪是淡定还是抓狂,将影响孩子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

妈妈的情绪体现的不仅是妈妈对当下情景的反应,更是妈妈内在能量,妈妈情绪调节能力,妈妈对外界的信任程度和妈妈对孩子的信任程度的体现。教育孩子,父母自我成长更重要。

孩子需要稳定,家更需要稳定。


三岁前,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妈妈的稳定。

三岁后,来源于父母关系的稳定。

有一个小男孩,有情绪问题和疑似多动症,来做沙盘辅导。他的首次沙盘摆了一个火车轨道,火车在上面跑,不断地脱轨翻车。我问他,为什么翻车了。男孩指着轨道说,因为不稳定。孩子总是有着最直指核心的敏锐洞察力。男孩的爸爸常常暴打他,他妈妈有焦虑症,父母冲突不断。不稳定,就是他家庭的写照。

稳定两字虽然简单,但做到实属不易。请各位父母从内心深处去践行稳定之道,给孩子富足的安全感,这必然会成为孩子一生最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