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怎么引导改掉孩子“窝里横,外面怂”,对长辈没有敬畏心的态度?

2022-01-04 04:49:22孕产
“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人(父母、孩子、丈夫/妻子)总是发脾气,而对外人却很礼貌,这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曾对家人发过脾气,通常引爆你的点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4个真实的故事,或许就有你的影子,让我们顺藤摸瓜找到问题的本质,再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人(父母、孩子、丈夫/妻子)总是发脾气,而对外人却很礼貌,这是为什么?”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曾对家人发过脾气,通常引爆你的点是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4个真实的故事,或许就有你的影子,让我们顺藤摸瓜找到问题的本质,再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引导改掉孩子“窝里横,外面怂”,对长辈没有敬畏心的态度?

故事一

“好烦,我又跟我妈吵架了。”闺蜜发来信息。

“这次又是因为什么呀?”我早已习以为常。

“不值得一提,都是些鸡零狗碎的事。”

闺蜜的妈妈是一个“全能型”母亲,在她家所处的小镇,她出能做买卖,帮助家里奔小康,入能操持得家务井井有条,还烧得一手好饭菜。小时候,我曾经无比羡慕闺蜜,她有个如此能干,还温言良语的母亲。

闺蜜总是笑笑说:“跟你换。”

后来她考入省城的院校,毕业后又义无反顾去了北京,人生地不熟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她说:“我终于闻到了自由的味道,真是太棒了!”

“我妈任劳任怨,是个肯为子女掏心挖肺的母亲,但这种爱实在太沉重了!她从来都轻声细语,但就能唠叨得让人崩溃。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事无巨细。你不能这样,应该那样……我姐都已经结婚了,她还每天打电话‘安排’人家家庭一天的伙食搭配。”

我明白,闺蜜指的是母亲与子女的界限感。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母亲和孩子的界限是模糊的,孩子也无力拒绝母亲的干涉,只能被动地遵从,偶尔心中生怨,马上会被愧疚感取代,立马反省,继续唯命是从。随着孩子长大,母亲的角色仍不肯退出,甚至干涉到孩子的隐私,成年的孩子从不耐烦,到强忍不发,终于某日情绪决堤,对母亲大发雷霆。母亲由震惊到委屈,声泪俱下:“我掏心掏肺对你,怎么就养出你这么个白眼狼?”

你是否也有过以下类似的经历——

你正专心致志地写作业,一道大题解到最关键的步骤(或者你正在处理一件棘手的工作),

“xxx,吃饭了!”妈妈在喊。

你:“等一等!”

3秒之后:“xxx,吃饭了!”

你:“等一等!”

再3秒钟,妈妈推门进来:“你怎么不出来吃饭?一家人都在等你。”语气中有了明显的怒气。

你:“正做题呢,你们先吃。”不断被打扰的你此刻是什么心情?会用什么口气答话?

5分钟后,你爸/你外婆/你奶奶,推门而入:“你是不是不舒服?怎么还不来吃饭?”

怎么样?你是按捺住情绪,狠狠地丢下笔,闷声不响地把饭吃完?还是怒气冲冲地回击,把家人推出去,反锁房门?

所以,有很多明明是好脾气的孩子,却被父母“逼”成了一点就着的“炮仗”。

怎么引导改掉孩子“窝里横,外面怂”,对长辈没有敬畏心的态度?

故事二

"哎哟,我牙疼!”小米捂着脸说。

“牙疼?多吃点糖嘛,多吃点牙就不疼了。”小米爷爷讥讽她。

小米生气地转头回房了。小米妈摇摇头,叹了口气,进屋去看看孩子。

“类似的情况太多了,不明白为什么有些老人总喜欢一句话噎死你。”小米妈说。

老人辛苦煮好了饭菜,我们本心存感激,被他扯着嗓门一声怒吼:“还不过来吃饭,等什么?”欢喜的心情立马低沉下去。

“老人平时说话都是贬低打压、讥讽、反问……就是不能正常说话,小米平时对谁都好脾气,就只会对爷爷吼。

小米爸妈都是高知高素质的人,接人待物周到有礼,但小米爸却经常因为受不了小米爷爷的阴阳怪气,忍不住对老人了。

在一个家庭里,好好说话真的太重要了。有多少家庭矛盾是因为不好好说话造成的?

人到中年,在单位既要顾及领导的看法,还要关注同事关系,戴着面具做人很辛苦,回到家只想放松做真实的自己,潜意识中,也是觉得在家人面前有“绝对安全感”,因此,他们把压力和情绪都发泄在最亲的人身上。

对陌生人客客气气,却对最亲的人随意发脾气,这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人情商低的表现。

怎么引导改掉孩子“窝里横,外面怂”,对长辈没有敬畏心的态度?

故事三

我小时候,住在对门的邻居家有个老奶奶,几乎每天,都会听到她那已年过半百的儿子扯高嗓门吼她骂她的声音。而她则终日佝偻着,不发一语,我不确定她是否老年痴呆。

听村里老人们说,这位老奶奶中年丧夫,并寡居至今,她年轻时性格强势,对童养媳刻薄狠毒,却对独子百般溺爱。儿子长大后成了个木匠,却嗜酒如命。

这位儿媳从小寄人篱下,性格懦弱胆小,被婆婆欺凌半生,偏偏丈夫又是个酒鬼,三天两头喝醉了酒回家,就指着亲娘破口大骂,然后一直骂到最小的儿子,全家上下无一幸免。

家里只有小儿子是唯一敢与之对抗的,也是一次次被打得跑出了家门的。

后来,老母亲去世了。之后没几年,一个夜里他又喝得烂醉,回家途中掉进水沟里溺死了。大家都觉得他那可怜的妻子终于苦尽甘来了。

大儿子随了亲妈唯唯诺诺的性格,对街坊邻居都和善礼让,却也跟父亲一样好酒。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父亲过世后,他在家里渐渐地变成了他父亲的样子,不同的是,他面对外人永远谦和退让。

家庭暴力是会“遗传”的,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这位儿子从小在父亲的语言暴力和淫威之下成长,性格懦弱怕事,但在面对亲人时,却控制不住内心的“火山喷发”。她有两个女儿,不到10岁,就学着父亲的样子骂奶奶“老不死的”,这种家庭的悲剧将传递到哪一代,不得而知。

怎么引导改掉孩子“窝里横,外面怂”,对长辈没有敬畏心的态度?

故事四

我有一次去看望我的小姑妈。

上午十点左右,我们正聊着天,她6岁的大孙子才刚睡醒,在房间大喊大叫,于是姑妈急忙去帮他穿衣服。

磨磨蹭蹭洗嗽完,孩子又因为不满意早餐而大发脾气,他一边骂:“坏奶奶,我不要吃这个。”,一边他把包子扔到地上,姑妈始终好脾气应对。

好不容易伺候好这个“小祖宗”,他抱着玩具找隔壁小伙伴玩去了。姑妈这才再次坐下,她说:“你别看他在家跟个霸王似的,出门就老实了,胆子可以小了。”

话音刚落,孩子哭着回来了,说是玩具被抢了,“臭奶奶,你快点去帮我把玩具要回来。”看到他这副恶模样,再脑补他刚刚的怂样,心里很不是滋味。

“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背后,是家长的过度溺爱,缺乏应有的管教。一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懂事了”,一味的纵容。这些“小霸王”在外面应该也是吃过亏的,因此知道别人不会让着他,打不过就认怂。

怎么引导改掉孩子“窝里横,外面怂”,对长辈没有敬畏心的态度?

总结

人无完人,世上没有永远不发脾气的人。

有人说,每次发完脾气,我也很后悔,但下一次依然无法自控。

作为成年人,需要有自察自省的能力,能透过事件本身,看向自己的内在,是因为什么,我伤了最亲的人?

是原生家庭的性格传承?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警醒自己,别再把烙印传给下一代?

是父母屡屡逾越了边界,不断地唠叨、控制、道德绑架?那么,我们可否与父母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孩子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划定一个界限,还给彼此空间。

是情商太低,学不会好好说话?那么,是否应该通过看书和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让别人舒服的人?

还是所谓的“绝对安全感”?那么,时刻告诉自己,没人有义务当你情绪的垃圾筒,把情绪带回家,加诸在亲人身上,是最笨的选择。

我们是否可以在每天停下车时,先不着急回家,闭上眼睛聆听一首喜欢的乐曲,脑海里想一想父母辛苦帮忙带了一天的孩子,做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孩子正翘首以待,等着你抱抱她,亲亲她……

好了,如果你的嘴角上扬成一个漂亮的弧线,拿上包包,下车,带着这个幸福的表情,去迎接你最亲最爱的人们吧。

你有对家长发脾气的经历吗?是因为什么激怒了你?你又有哪些反思?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呢?给我留言分享吧!

怎么引导改掉孩子“窝里横,外面怂”,对长辈没有敬畏心的态度?

写在最后:

未经审视的人生,注定糊里糊涂的过;

不懂思考的父母,难免彷徨困惑。

当家长不易,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质保障,更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滋养与支持。

且行且修,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