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培养成功的双语孩子究竟有没有可能?一所学校的成功探索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民办双语学校。
有此考虑的父母,他们的期望不止是孩子流利的“双语”,更是一种与世界接轨的全人教育。
一方面,希望孩子“出得去”,在世界知名大学继续学习,培养国际化竞争力;另一方面,又想要他们“回得来”,保留中国文化的“根”,成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的中坚力量。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是这几年在上海名声鹊起的一匹“黑马”。
他们了解中国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作为母语非英语者的特点,在强化中国教育的基础优势、打磨中西融合的教育体系等方面,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创新路。
01.
一堂完全颠覆的数学课
“学校有一块棉田,要承包给我们班来开发管理,我们有什么计划?
成本费用需要多少?该问学校申请多少投资?
建成后,有哪些办法可以增加收益?”
赫德中学G7A(班级的名字)公司的“CEO”,数学组郭梅梅老师敲着黑板问道。
领到任务后,班里的孩子成立了“项目组”,开始“各司其职”:
“调研”组的同学们做了棉花种植成本的研究,算出了各项成本的百分比;“市场”组的同学们开始“头脑风暴”,策划了三种棉田经营活动,算出了各自的成本和收益;“财务组”的同学给项目“估值”;“执行组”分析每项的盈亏,拿出最终的盈利方案和《棉田承包策划书》。
这不是一个学生的创业项目,而是上海赫德中学部的一堂数学课!
郭梅梅老师介绍道:
我们研发的“发现数学”课程,每学期都有这样一个联系生活、综合实践的项目课。
孩子们不仅学得好玩儿,还学得扎实,能自如地使用课上学到的所有数学语言,用数据说话,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成为真正掌握知识的人。
为什么这样设计数学课程?
郭梅梅老师有20多年教龄,在传统体制内学校和双语学校都有教学经验,她认为:
数学一向是中国孩子的强项。你看上海地区的学生,在2009、2012两届的PISA测试数学模块中,两夺全球第一。
数学“基础好”得益于从小扎实的训练。孩子们很小就会背乘法表、交换律、结合律... 再辅以大量的运算练习,胜在熟练准确,这是我们的优势。
但传统的数学学习,就像拿着操作指南搭积木。就算孩子不懂指南上的指示,只要背下来、照着操作,依然能搭出不错的模型。
越往高年级,许多孩子开始害怕、厌恶数学,觉得数学和实际生活没有联系。他们常常困惑:好不容易解出了一道题,稍微变了下形式就又不会做了。这正是因为缺乏了可转化的“数学思维”。
积木是搭不成高楼的。高楼不仅要往上建,更要往看不见的地方“扎根”。
所以,上海赫德中学部的数学课程,学术难度比普通双语学校更高;先用母语打基础,再用英文拔高,搭配上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既保持了小学培养出的传统优势,又打造了牢固的,“数学思维”的地基。
02.
搭建数学思维,
从根本上变革学习
什么叫数学思维?我们来看个例子:
比如学习“圆”的这一课。郭老师首先拿出一片叶子,问:你怎么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同学们开始想了:
我可以用棉线绕树叶一周,再测量棉线的长度;可以把树叶放在方格子里,再估计一下那些多出来的边边角角;可以把树叶在直尺上滚动一圈...
老师点头赞许,太好了,这就是"化曲为直"!圆形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周长和直径间会不会有什么规律?想知道的话,就自己动手实验吧!
就这样,孩子们组成小组动手操作、记录,不仅发现了圆周率的存在,还成功推导出了公式。
接下来开始探讨圆的面积。老师问:能不能再运用"化曲为直"的思路呢?
还真给他们想到了办法:
拿粗绳绕成一个圆形,如同一个圆垫子。沿半径剪开,捊直每一根绳,形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 —— 同一卷粗绳,两种不同的样子。
几个简单的动作下来,圆形面积怎么求,公式怎么记,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这就是数学思维,穷尽孩子的想象力去创造方法,再用逻辑推理去得出答案。
这种思维模式会正向迁移到未来的学习中,在接触到更多相似的概念时,孩子能举一反三,理解得也更快。不搞“题海战术”,知识掌握得却更加牢固。
单元的最后,孩子们还动手绘制“思维脑图”,把所学的东西模块化,一整个章节的内容成了薄薄的一页纸。
他们还会自己出难题,考考班上的同学们;会给家长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应用题的做法!
单纯地学习知识,孩子就像一台冷冰冰的机器;但现在,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案都是他们亲手推导出来的,他们成了操纵、设计这台机器的人,真正地掌握了学习。
了解更多赫德创新数学课的内容
扫码预约线下家庭工作坊
⬇️
03.
学英语,
居然还能这么“玩儿”?
“我们小镇的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你们是一群性格各异的记者,要去和镇长交涉,寻找河流问题的罪魁祸首...”
数学课毕,我们又看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剧课。
徐薇老师给出以上的场景后,孩子们立刻组成小组,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简单的两个角色,在他们的世界里鲜活个性起来:
有的镇长礼貌待人,面对质疑时诚恳道歉,承诺解决问题;
有的镇长擅长诡辩、推卸责任,不巧遇上了咄咄逼人、死咬不放的记者;
有的镇长一通胡说八道,可哪知道,面前看似不起眼的记者,竟然是国家的公主!
夸张的肢体动作加上演技,整个场面太有趣了!
现场的一切,英文对白、道具、服装... 都由孩子们自由发挥。我们鼓掌之余不禁琢磨:讨论环境污染问题、扮演各色专业人士... 都需要不少复杂的英语词汇和表达,这群孩子还真都做到了!
(赫德中学部 戏剧课现场)
一所双语中学,承载着不同背景的家庭的期待。海外归国的、国际学校的、体制内学校的... 这些水平不一的孩子来到双语学校,个性化的英文语言能力的提升该如何实现?
而我们看到,就像这堂戏剧课一样,每个赫德的孩子都能在同一水平上,大胆流利地使用英文;有的孩子在国际性演讲比赛中侃侃而谈,更有的孩子,早早地被竞争激烈的国外顶尖高中录取。
这背后,其实是赫德中学部总结的一套最适合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心法——跨领域英语学习。
04.
跨领域学习,
解决中国孩子英语痛点
赫德“跨领域英语学习”的“总设计师”Yilin老师说,中国孩子面临的语言问题,很多双语学校都在寻找突破。
1. 语言不精准。
这一点甚至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身上更为突出。他们听说很流利,却没有刻意进行过发音、单词,尤其是语法的训练。体制内的孩子会学习语法,但往往学得很艰难,什么主谓宾、定冠补、非谓语动词... 这些概念用中文都不好理解,何况是外语呢?
因此,孩子们在运用复杂的语言进行学术讨论与写作时,漏洞非常多。
2. 缺乏词汇量。
有研究表明,美国中产以上家庭孩子听到的单词量,比接受福利救济的孩子要高出3000万。原因在于,中产家庭的孩子有机会接触更丰富的话题,掌握的词汇也更有深度。
英语母语者们在词汇“质”和“量”上的差异都这么大,身为二语学习者的中国孩子,在用英语接触广泛的话题、学习各类知识这方面,则更加欠缺。
3. 缺乏英语思辨思维。
我们说中文时,常常是意会的、概括的、充满情感和文学性的。但英文是孩子们未来的学术语言,需要用严密的逻辑去获取信息、分析表达。
中文习惯的根深蒂固,让孩子在英语阅读、写作中缺乏了思辨的能力,导致用英语学习其他科目时效率不高、抓不住重点。
正因为有这些“痛点”,赫德中学部的校长Chris说,双语学校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的纯英语教学,也不是外教越多越好,而是要“接地气”。
我们看到,赫德的中方老师都有着流利的双语技能,外教老师也有多年中国学校的教学经验,熟知中国孩子语言上的问题,能进行“学科知识+英语知识”的融合式的教学。
更重要的是,赫德的中外方团队齐心协力,研发了一套更适合中国孩子的语言学习课程。这就是“跨领域英语学习(CCEL)”。让孩子在阅读更广泛的话题,同时兼顾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英语技能的全方位习得。
举个例子,这一单元,讲的是社会学中流行文化的概念。老师会先引导孩子们讨论: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你对hip-hop音乐怎么看,是否喜欢?
讲到个人兴趣的话题,孩子们开始滔滔不绝,踊跃发言。讨论中他们发现,有些专业词汇还不会、语言表达磕磕绊绊、观点缺乏论据支撑... 这就自然地给后面的学习树立了目标。
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开始进行阅读。文章的难度是精心打磨过的,有许多孩子们没有接触过的生词、俚语、以及他们接触过但还没有熟练掌握的语法点。
比如,这一单元的文章分别是 Music of the Ancient West (古代西方的音乐);‘Stay with Me’ Vocal Music (从Stay with Me 看声乐演唱);Chinese Hip Hop - Higher Brothers (中国嘻哈-海尔兄弟);Sound: The Music of the Universe (宇宙的声音),力图从考古学、流行文化、音乐、科学等各个维度入手,让孩子全面了解流行文化。
除了传授给孩子们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关键知识点,CCEL的课堂更重视“授人以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词汇,会教给孩子母语者的记忆技巧,比如词根词缀,再搭配词汇背后的文化故事;学习语法,会让孩子们相互proof reading(校对),不断地训练自我纠正习惯;学习阅读技巧,会使用各种anchor chart (图表),教孩子如何把握全局、抓住文章重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综合运用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机会。我们开头提到的《河流里的垃圾》这节戏剧课,就是最好的例证:
扮演性格迥异的编辑,开选题讨论会 — 需要新闻知识;
扮演调一线查记者,研究河流污染的原因 — 需要环境科学知识;
扮演被问责的镇长 — 需要有技巧的辩论知识;
......
当孩子们沉浸在真实的情境里,手脚并用,带着目标和感情,熟练运用词汇、语法、表达方法,自然能够全英文地展现一幕幕精彩的表演。
(赫德中学部 戏剧课现场)
这样的英语学习,不仅夯实了赫德学子的语言基础,更是打开了他们国际视野,看到除了语文、数学这些学科知识,世界上其他人还在学什么、讨论什么,能用英语在不同领域里去理解切换、自信表达。
了解更多赫德创新双语融合的内容
扫码预约线下家庭工作坊
⬇️
05.
结语
当我们说希望孩子具有“国际竞争力”,其实重点不在英语好不好,也不在学的哪国课程。
真正重要的,是孩子能不能从被动学习,转变成"做得多"、"悟得多" 的主动学习模式,有能力、更有勇气地走上世界舞台,和全球的优秀同龄人比拼合作。这是个需要终生去实践的目标。
我们看到,赫德中学部的每一门课,每个项目式、跨学科、体验式的学习,都在启发着孩子达成这个目标:
科学课上,孩子们采集了市面上几款洗衣液的样本,研究出了哪一款能最大程度上分解污渍、性价比最高,用多少洗衣液的量最节约资源...
设计思维课上,孩子们亲自调研大型超市存在的问题,10个小组,拿出了10套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用了PPT、海报、视频等形式,用熟练的英语在礼堂里做了“路演”...
......
赫德中学部的车智慧校长是这样形容赫德的孩子:眼里有光、手里有活、脑子里有思想、心里有仁爱。
我们也从课堂里看到,赫德的学生既有中式的务实严谨,又兼具西方文化的大胆。相信他们有能力成为真正的、面向未来的学习者。
在未来几十年中,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作将改变,减少或完全消失。 到大学毕业时,之前所学的知识,可能将与工作、生活中必须的技能完全脱节。
所以,K-12以及大学教育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不应是传授知识,而应是培养能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的人才。全球的教育专家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培养4C的技能,才是应对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这指的是:
Communication交流 - 交流思想,问题,想法和解决方案
Collorbration协作 - 通过合作达到一个目标
Creativity 创造力 - 尝试新方法来完成工作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 - 综观以新的方式的问题,跨学科学习
上海赫德学校的一系列创新课程,让我们看到学校在启发学生应用知识、创新性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培养21世纪的4C人才的尝试与努力。
相关文章
- 孩子一岁了,想断奶,屋里有暖气外面很冷,有没有在冬天断奶成功的宝妈,求经验?
- 孩子一岁了,想断奶,屋里有暖气外面很冷,有没有在冬天断奶成功的宝妈,求经验?
- 上双语幼儿园与普通幼儿园的孩子,长大后有没有明显差异?
- 家长究竟有没有必要帮小孩子背书包?
- 自闭症孩子究竟有没有想象力?
- 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四个方法,让孩子走的更远更高,未来更成功
- 培养善良的孩子而非所谓成功的孩子
- 孩子究竟需不需要做家务?在中国给孩子报酬的父母到底怎么想的?
- “你穿成那样,不要来学校接我,”嫌弃父母的孩子,究竟是啥心理
- 「培养孩子」“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 什么样的孩子在学校最受老师喜爱?第一点靠天生,后两点靠培养
- 你这辈子最大的成功,也许是有能力培养一个拥有幸福感的孩子
- 儿童美术教育究竟培养孩子什么?家长不要走入误区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努力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 哈佛大学科学家说:这10件事将帮助你培养极其聪明和成功的孩子
- 幼儿园究竟培养了孩子哪些能力?(分享给家长)
- 您若想要给孩子一个成功的人生,可以从培养他的这五种品质开始
- 父母培养孩子,从小管住这3条,长大后不想成功由不得你
- 父母运用儿童生活自律表,抓住这4点,成功培养孩子自律好习惯
- 看看国外是如何培养孩子吃苦能力的,中国家长可以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