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别让“匮乏感”捆绑孩子的一生

2020-02-23 02:26:04孕产
当我站在山外的时候,一直好奇山顶会有何种绝美的风景。可当我达到山顶的时候,眼中却毫无风景,只有来自云层的压力。不知道以上相类似的感觉,是否也在爸爸妈妈身上出现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挤破头都想要进去,而有些人哪怕流血也想要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我站在山外的时候,一直好奇山顶会有何种绝美的风景。可当我达到山顶的时候,眼中却毫无风景,只有来自云层的压力。

不知道以上相类似的感觉,是否也在爸爸妈妈身上出现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挤破头都想要进去,而有些人哪怕流血也想要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直接来看,是因为“现实”和自己预想的差别太大,但本质上的答案在于我们的内心。内心是什么样的,我们身处的世界,相对应的行动就是什么样的。

我们经常会把自身的经历与内心的焦虑,投射到爱孩子这件事上。在孩子尚小还不足以拥有谋生能力的时候,我们会帮孩子竞争“高等食物”与优质的培育机会,不管孩子是否愿意,是否真的缺少,只知道“别人有的,我们家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可以有”。

其实这是内心匮乏感的体现,而我们这些表面上看似为孩子好的有力支持,很多时候也会带来潜移默化的隐患。

今天,作为『童书人带你看童书』栏目的第四期,我们本栏目的主讲人——资深童书策划人魏舒老师,将与大家深度探讨父母的匮乏感将会带给孩子怎样的伤害以及如何正确的做法,想知道的爸爸妈妈就和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魏舒老师

毕业于南京大学法语系,是资深童书策划人、译者,公众号“怪兽小书局”,策划并翻译过六十余册绘本、童书及儿童心理学著作。

例如畅销童书《花园小象波米诺》、《太空邮递员》等及亲子书《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1-5岁的孩子》《他怎么总找我麻烦?!理解6-11岁的孩子》等。


17年我去探月学院参加June老师的workshop,跟清华大学一位做乐高编程班的老师聊了一会。她说他们的这个项目刚刚启动,第一期原本只想招收12个学生,结果一晚上有100多个家长填了报名表。

有一位妈妈直接找上门来,说如果电子表已经截止,那我能不能填一份纸质的表格。一位离异母亲几乎要声泪俱下地请求老师,我的孩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比其他正常孩子已经少了很多,我不想他连这个机会也失去。

还有一位高管拍着胸脯给出了自己的条件,相信我,给我们母子一个机会,我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惊喜。

听到这里,我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桑达克《野兽国》里那一只只张牙舞爪的野兽。

孩子都还小,没有谋生的能力。这时候父母就要扮演野兽的角色,去到茂密的丛林里为孩子抢到食物。不管孩子需不需要,先猎来放进篮子里再说。反正无论如何,为了活下来活得好,多吃点肉总没错的。

的确,丛林的隐喻早已被用滥,只是少有人思考它的真伪,而对于一直坚信这个隐喻的人来说,最常有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心态是这三个字:匮乏感。

匮乏感不同于真正的匮乏,匮乏感是“主观认为自己缺很多东西”而客观上也许早已富余。就好像“女人的衣柜里永远都少一件衣服”,哪怕可能已经存了100件。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班、游学营、交流项目可供选择,父母们很容易获取信息,也很容易通过朋友圈看到其他孩子在学,于是不由自主就会有“别的孩子有,我们家也要有”的想法,这种想法的内核便是“匮乏感”。

匮乏感看起来并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顶多是投入更多金钱和时间,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上上又何妨,甚至于在远古时代,匮乏感能促进一个人才能活得更久。

可如果看得更长远,尤其对现在孩子拥有的资源有清晰理性的感知,便会发现匮乏感也许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如何看待自己,能否发挥内在的潜力。

我们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同样是第一次去上网球课,A教练讲了一堆术语,什么东方式握拍,西方式握拍,手臂,手指和手腕要如何发力,步伐要如何移动等等。听完之后,只会觉得自己手不是手脚不是脚,要么拔腿走人就此打住,要么就花大价钱报那么几十节课吧。

而B教练呢,却让你放松,他给你喂球时,你就负责拿球拍把飞过来的球用拍子挡回去,其他什么都不用考虑。二十分钟之后,你发现自己原本就会打网球。

大部分焦虑的家长所处的状态就是听A教练说完一堆术语后的头皮发麻,觉得“我不会,我没有,我不能”,进而又变成“孩子没有,孩子不会,孩子不能”,要做的必须是不停补缺拾遗。

而听完B教练的话,发现原来打网球跟小时候接沙包没多大区别嘛,我早就会,大不了之后再慢慢调整好姿势,让发球和接球更有效率,反正“我肯定是可以学会的”,进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多了几分笃定。

刚才那个网球故事里,A教练和B教练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模式(这也正是Tim Gallwey在<The inner game of tennis>一书里为大家分析的)。

生活中,许多人都更像是A教练教出来的学生,他们会忽视自己已经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而事实呢?只要我们对人的构造和设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就会知道每个人都是奇迹。

匮乏感的很重要的外在表现是自我苛责和苛责他人。想想看,即便到今天,许多人提起马云也会说“就是长得太丑”,还有那么多明明很美很瘦的女孩子嚷嚷着要减肥。

如果我们把这种匮乏感传递给孩子之后,他对自我的认识就会开始变形,一个自信自足的小孩会开始挑剔自己的外表,担心因为没上某个补习班而落后,觉得自身天赋、家境甚至是运气都不如人。再然后,大街上怨天尤人的人也就又多了一个……只是,这不仅仅是父母的失误,更是整个社会的无意识。

今天的工作坊里我跟伙伴们分享的时候回忆起自己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其实都不需要母亲用力,小婴儿会自己往外挤,ta比谁都更想来到这个世界。而ta在之后跟世界的互动过程中,头脑中会自然生发出很多问题以及要解决问题的动力,这些东西是报一百个培训班都替代不了的,它们是1,而培训班是后面0,没有1,再多0也无济于事。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如果想干成一件事情,是需要有信念支撑的。最重要的信念是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渡过难关,抵达彼岸。

这种对自我的信念必须是从孩童时期就不断试错来累积的,一次次依靠自己战胜困难获得的满足感能支撑我们今后去应对更复杂的情境。

而匮乏感很难让人建立真正的无条件的自信,而更容易体会捉襟见肘的困顿迷茫,从而放弃更多探索的机会。并且,在人际交往特别是亲密关系里,匮乏感强烈的人更容易看到对方的缺陷不足,因此也更容易发生冲突。读完这句话,环顾四周,是不是发现身边这样的人真的不少。

想要摆脱匮乏感,不简单也不会很难,不简单是因为我们的基因里至今还写着这几个字,不很难,是因为至少可以从一个小习惯开始。

每天跟孩子一起思考自己拥有的三样东西,可以是抽象的爱或梦想,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哪怕是健康的身体(这还真是好大一笔财富啊)都行。然后再天马行空地去想,用自己拥有的东西可以做哪些事情,比如有健康的身体可以保证自己能在火星上游走,健康的身体可以吃好多顿火锅……

也许我说了这么多,还是会有父母想问,我也不想匮乏啊,可考试呢,名校呢,工作呢?不竞争怎么行?

说白了,减少匮乏感,就是为了让孩子“竞争”中有更多机会脱颖而出,这世界早已经不是丛林,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非常感谢魏舒老师的精彩分享,通过这篇文章一方面让我们了解了:虽然匮乏感在短期内影响可能不会很大,甚至会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角度看,它也许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对自己拥有资源的自我认知以及如何看待自己,能否正确适时发挥自己内在潜力的正确判断。

另一方面,这篇文章还让作为家长的我们懂得了:减少自己的匮乏感,可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几分笃定,从而孩子也能受到连带的积极影响,摆脱内心的不确定与焦虑,最大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高效1+1>2的学习效率。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真正感知少即是多的意思,就如魏舒老师所说:

“减少匮乏感,就是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有更多机会脱颖而出,这世界早已经不是丛林,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这就是今天分享给大家的内容,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爸爸妈妈能够受益良多。

当然如果你们在亲子共读中有什么盲点与困惑,欢迎大家在微信后台或推文下方进行留言哦~我们会将各位的问题集合在一起,选择较为经典、出现频率较多的为大家做专题进行解答。

亲子阅读、亲子陪伴、亲子沟通,童绘王国会在你的身边。

---------------------------------

本文转载自“怪兽小书局”

(ID:guaishouxiaoshu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