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坚持?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坚持?一个小道理说明白
加瑜的妈妈终于来找我了,约了很多次。
她给加瑜报了拉丁舞班,一口气交了半年的学费,可是加瑜不愿意去上课,她软硬兼施,可是 哪怕加瑜拗不过,哭着去了,也是出人不出工,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
我给加瑜做了学习能力潜能的测评,我知道她为什么不喜欢拉丁舞课——因为她不擅长。在人群中,舞蹈相对她来说,不是一件能让她感受到自己能力的事情,而让她倍感挫败:精细动作做不到位,不是她的意愿问题,而是能力问题,可是因为做不到,老师批评惩罚,家长指责说教。这一件无一处让她感到愉快的事,要坚持太困难。
当然从她的测评中,我也发现她的强项学习能力,所以我建议加瑜妈妈:“让孩子改个兴趣班吧,可以上乐高或者小机器人。”
“啊呀!您怎么知道她喜欢乐高,她太喜欢了,坐在那两个小时都不动,玩乐高,不过她爸爸反对,说乐高就是瞎玩,我也觉得女孩子还是应该去跳跳舞什么的。”
聊着,加瑜妈妈似乎开始理解加瑜了。
“可是在舞蹈班,我已经交了半年的学费,退是退不了,怎么她也得坚持上完这半年吧?”加瑜妈妈不甘心地说。
我哑然,这就是典型的“损失厌恶”,它会带来不值得定律。
一、家长的“损失厌恶”,引起孩子的“不值得”心理,造成双输局面1、什么是损失厌恶?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Kahneman,Knetsch,和Thaler 的研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的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
有一个著名的马克杯实验,就是由上述三位经济学家来进行的。他们将志愿者分成两组,让他们呆在不同的房间里。第一组志愿者每人得到一个马克杯,并被告知,他们现在拥有了这个马克杯;第二组志愿者只是被远远地展示了马克杯,并没有得到。之后,两组志愿者都收到了问卷,让他们估计他们愿意出售(拥有马克杯的第一组)或购买(只看过几眼的第二组)马克杯的价格。结果是第一组给出的可以接受的平均售价是5.25美元,而第二组给出的愿意支付的平均价格是2.50美元,甚至低于前者的一半。两组志愿者都不知道其实杯子的真实价格是4.50美元。
为什么两组给出的价格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实验者给出的猜想是第一组的人应该对马克杯建立了“感情”,使马克杯拥有了情感方面的价值,毕竟第一组的人被告知他们是那些杯子的主人。然而对于第二组,他们与马克杯并没有什么接触,杯子对于他们根本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因此想让第一组的人“损失”掉自己的杯子,他们开的价自然而然就比第二组为了得到杯子开的价要高出很多。
在生活中往往有同样的情形发生。
201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用他身边的故事来说明了这个重要的行为经济学概念。
塞勒的朋友文斯喜欢运动,他在一家网球俱乐部办了一张价值1000美元的会员卡,以便每周在这里打球。但两个月之后他不幸得了网球肘,运动时非常疼痛。
文斯本想休息一段时间,可当他想到这一千美元会费已经交了,不去就等于浪费,于是他选择忍痛打球。直到三个月之后,文斯的网球肘严重到他实在没办法再继续打下去了。
文斯的行为看似可以理解,毕竟你不去打球,这一千美元也是不退的。但实际上,这一千美元属于“沉没成本”,无论是否继续打球,都没办法拿回一千美元。继续打球换来的只是痛苦程度的加深。
而加瑜妈妈也陷入了这种非理性的坚持中,不同的是,因为她厌恶自己经济成本的损失,而要求没有决定权的孩子来坚持,让孩子陷入了不值得定律。
2、什么是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达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致使渴望成功实现自我满足的结果渐行渐远。
加瑜为什么会觉得跳舞这个事不值得呢?
首先,学费不是她缴的,她没有交换过程中的“损失厌恶“;其次,这件事情不是她能力强项的事,她不曾在体验过程中有愉悦的感觉,那么不坚持不会让她在感觉上存在“损失厌恶”。
而整个过程她的体验都是挫败、压抑,甚至羞辱,那么这些不良感受只会让她感觉此事不值得,既然不值得,当然不值得她努力去做好。
所以成人仅是从自己经济成本的角度出发,不愿意承担放弃的经济损失,却造成孩子学习动力的损害,学习积极性的极大挫伤,这样的损失往往更大。
二、让孩子拥有“损失厌恶”,顺势而为既然我们希望孩子坚持一项学习任务,并把它做好,那么首先要让孩子感觉值得做。
常常会看到一些教育机构开体验课去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觉得有趣,所以他会跟家长说:“妈妈,我想要上这个课,我要学。”因为经过体验课,孩子浸泡在课堂中,体验到了课堂的乐趣,他在这个课堂拥有过这样的乐趣,他如果不再参加,就会失去这样的乐趣。可见教育机构正是运用了“损失厌恶”来吸引孩子们的。
那么如果一个学习项目就是孩子的强项,是值得去坚持的,家长不妨也用用“损失厌恶”,让孩子看到自己已经获得的进步,已经取得的成就,时时将学习中美好的体验拿出来让孩子回顾和感受,一旦放弃学习,当然也会放弃这种美好的感受。
所以要记住不值得定律的另一面,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
三、去除磨损效应,多手段帮助孩子学会坚持“损失厌恶”作为一种心理效应,当然也会被其他心理效应所覆盖。
记得有一次一位音乐老师向我咨询,孩子说练琴好难,不想学,她也没有其他办法去说服孩子不放弃,只能让孩子坚持,要不前面的学习就可惜了。
可见,老师在尝试运用“损失厌恶”,但是如果每次都用同样的说辞,次数太多,就会造成“磨损效应”——“那也没什么可惜的,后面太难了,我就是不想练了。”可见“损失厌恶”不会一直有效。
所以学会更多的手段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会坚持。
1、关注小数字,激励孩子完成任务
说服科学专家古敏中(Minjung Koo)和艾莱特.菲什巴克(Ayelet Fishback)认为,只要把注意力的重点变一变,人们完成任务的干劲儿就会变得更强。当然在任务开始和任务快结束的时候,关注点是不同的。
开始关注已经完成部分——因为它是小数字
举个例子,关于任务取得的进展有两种方式进行描述:第一,你已经完成了20%;第二,你还有80%才能完成,哪种说法更能激励你完成任务呢?
相信会是第一种。
所以想要激励孩子积极地去完成他的任务,要适时给出反馈(并非奖励)。比如说孩子有一篇字要练,总共要写10行,你可以这么说“刚刚开始两分钟,你已经完成了十分之一了”,这对孩子保持劲头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学习进行到一半之后,关注未完成部分——因为它是小数字。
比如说,孩子练琴,已经练了一个半小时,很累,想要放弃,这个时候说“你离练完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了。”会比“你已经练了一个半小时”对孩子的鼓舞作用更大,孩子更愿意继续完成。
2、发现孩子的独特性,违反他心目中的规范来帮助孩子学会坚持
很多时候家长想要告诉孩子,希望孩子做到的都是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但是很少考虑所传达的信息会不会被接受。也就是说,家长常常用无效的方式表达,结果孩子“不听话”。
所以有时家长需要对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做一个小小的改变,也许这个小小的改变,能获得非常显著的收效。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往往喜欢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彰显自我的个性,所以当有人引导他们去思考某个行为对自己的身份会造成什么影响时,一般来说,他们会更加在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代价和好处。
举个例子:
如果孩子养成打喷嚏时捂上嘴是礼仪,你希望他继续保持,那么可以说:“那些打喷嚏不捂嘴的人真是不负责任啊”,那么孩子保持的意愿更强烈。
如果孩子不知道打喷嚏时捂上嘴是礼仪或者他认为打喷嚏时捂上嘴才是正常的,而你希望他打喷嚏时捂上嘴,那么可以说:“那些打喷嚏时捂上嘴的人都是很负责任的。”那么孩子学习这个礼仪的意愿会更强烈。
那么运用到学习上,如果你希望孩子在练琴的时候要坚持规定的时间,首先要观察你的孩子对按要求时间练琴的看法是什么样的。
如果他通常都有“按要求的时间练琴是正常的”,那么在他想要放弃偷懒的时候,跟他说:“不能坚持练习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对他的触动更大。
如果他通常认为“小孩子嘛,都没有几个能够按要求练琴”,那么在他不能坚持的时候,跟他说:“能够坚持按要求练琴的人是能够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这个表述对孩子会更有效。
3、巧用机会成本,帮助孩子坚持走过更远的路
行为学家沙恩.弗雷德里克(Shane Frederick)和同事们所做的研究发现,人们并不会常常做优势比较,如果没有人主动采取一些简单的行动来引导人们思考的话,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东西根本就无足轻重。
正如家长们常常认为学习很重要,或者某一项技能(钢琴、篮球、足球以及其他乐器、球类或技能)非常有用,而他们不曾跟孩子一起做过讨论和引导,默认孩子和自己有同样的看法,结果往往造成孩子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的情况发生。
为了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坐下来讨论“机会成本”的问题:
这个时间花在了这项学习上,付出了辛苦,会失去什么,会得到什么。
有家长说“我常常说这个问题,告诉他,你不努力什么也得不到。”
往往家长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想起来的时候敲打一下孩子,或者说教,而不是真正地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平等地讨论。
不要忘记:坐下来和没坐下来,不一样;写下来和没写下来,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表达、讨论和一个人说教,不一样。
真正地去和孩子讨论一下,让孩子明确目标,他才能坚持下去,走得更远。
格拉宁说:“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相关文章
- 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打”和讲道理,到底哪一个更高级?
- 怎么才能让孩子戒掉手机?孩子两岁半,每天都要玩手机,说道理又听不明白,每晚都得哭?
- 一个孩子会打人,其他孩子只能也学会打架,才能保护自己?
- 孩子一个晚上要醒五六次?学会这几招,让孩子一觉到天亮
- 孩子发脾气、爱哭闹,家长不要一直讲道理,先看明白这点原因
- 孩子哭妈妈就心软?各位家长别那样做,这几个道理要早明白
- 孩子被“嘲笑”父母不要急于安慰,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远离伤害
-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教育孩子到底怎么做才对?
- 不要等孩子长大了才明白这些道理,这些点赞过万的育儿经请分享
- 为什么有的孩子到国外上学会变了一个人?看完豁然开朗
- 养一个孩子到底多费钱,从备孕到孩子结婚花费远超你想象
- 养一个孩子咋就这么难?我到底应当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
- 妈妈用一杯奶茶,告诉孩子一个道理,有教养的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 学棋,到底能带给孩子什么,明白这些才事半功倍
- 宠坏一个孩子,到底要花多少钱?
- 尽早让孩子明白的四个道理
- 当妈后潜力到底有多大?“为母则刚”这句话,有孩子的人才会明白
- 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要求,太多的家长都欠孩子一个拥抱,有理吗
- 教育孩子,我们一定要学会做一个懒妈妈
- 无论是自己或者孩子学音乐,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良药苦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