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4岁孩子撒谎、偷东西:家长这样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撒谎期”

2020-01-30 04:52:03孕产
朋友的女儿4岁了,之前都很乖,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染上了说谎的恶习,用朋友的话将简直就是:“睁眼说瞎话的本事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一天,孩子拿着小塑料管划墙壁,朋友看见了对女儿说:“不可以划墙壁。”没成想孩子居然说:“我没划。”朋友说:“我都看到你划了。

朋友的女儿4岁了,之前都很乖,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染上了说谎的恶习,用朋友的话将简直就是:“睁眼说瞎话的本事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一天,孩子拿着小塑料管划墙壁,朋友看见了对女儿说:“不可以划墙壁。”没成想孩子居然说:“我没划。”

朋友说:“我都看到你划了。”女儿继续抵赖:“我真的没划。”

朋友怒火顿生,走到孩子跟前,一把把孩子拉到墙边,指着划痕说:“这是谁划的?”女儿还是死不认账 “这不是我划的。”

朋友耐力耗尽,忍无可忍大声喊:“是你划的,我亲眼看见你划的。”

朋友哭闹地说:“我起初只是想提醒她这样不可以,并没有责罚她的念头,但她死不肯承认的态度激怒了我。真的不知道孩子怎么变成了谎话精,以前不这样的。”

4岁孩子为什么爱撒谎

首先,4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说谎这种状况,是正常现象。当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发现自己想的别人并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也可以通过智慧不让别人知道。这一发现会使孩子特别兴奋和痴迷,就开始在这个问题上频繁试验自己的能力。

孩子4岁后会形成自我效能认知,即就是自己将事情做成什么样,自己不说对方就察觉不到。于是,孩子就开始探索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与别人了解程度之间的关系。这种探索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撒谎,讲一些事件来试探别人是否会相信。如果别人相信了,孩子就会获得极大的愉悦感,这种成功不需要付出艰辛的过程,并且编造情节的想象过程也能使孩子获得精神满足。

这是孩子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儿童心理学称这一时期为“撒谎期”,一般这个时期出现在4-5岁之间,此时的撒谎是蓄意的撒谎,其目的就是探索别人的心智,这是自我效能认知的一条通道。

另一个探索途径是偷盗。3岁以前孩子以为自己知道的事情别人也知道,所以当他背着别人做一件事情时,内心中认为任何人都知道这件事。

当他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发现自己在做某些事情时,只要使用技巧,想办法不让别人发现,别人就不会知道,他会因此感到成功的喜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由于痴迷于享受这项能力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他们会持续地去试验。

偷拿别人的东西能非常快速地实现孩子的这一愿望,所以,孩子到4岁左右,与撒谎同时开始出现的还有偷拿别人东西的现象。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如果家长将其理解为探索行为,就应该给孩子一点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然后再为孩子建构价值观和道德观。

孩子“撒谎期”,家长要如何引导

1. 态度是关键

家长需要注意的第一点就是,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出现了这种现象,就是道德品质出了问题,认为必须在毛病出现的早期严加管教,才能制止这种不良行为,这么做大部分情况会适得其反。

因为此时孩子的撒谎和探索是出于发展的本能,其发展需求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成人用严厉的态度强行阻止了这种行为,撒谎和偷盗就会成为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被逼之下,孩子会采取更加隐秘的手段,成功后会感觉更加刺激进而不断去尝试,形成恶性循环。

有一些孩子单纯为了追求这种刺激而成为惯偷。这就是成人用不当的管教方式强化孩子对偷窃的爱好从而造成的后果。

如果家里没有恶劣环境,比如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严,或在管教孩子时情绪不佳,那么当孩子在4岁后出现撒谎或偷窃行为时,家长如果判断出孩子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撒谎和偷盗,就应该给孩子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去探索。在孩子撒谎时,只要没有漏洞,家长可以假装没有发现,去认可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家长的态度要平和,并且不带任何情绪地和孩子一起把东西送还给别人,这样,孩子只体验了成功却没有获利,将来就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获利。

2. 引导孩子从正规渠道获取东西

“撒谎期”的孩子除了撒谎还会有偷盗行为出现,很多家长苦恼的是孩子一开始偷东西自己没注意,后来发现了,很震惊也很生气,不知道如何应对。老话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因此,很多父母怕孩子长“歪”了,当发现孩子偷东西时一般都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

其实家长可以换种办法,毕竟打骂只是试图用暴力手段扼制孩子的行为,修正不了孩子的想法,也很有可能使孩子把偷窃行为做的更隐秘。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偷东西,不必惊慌失措,在这个时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期望,孩子偷了什么,就与孩子一起想办法通过正当渠道获得什么,让孩子知道通过正当途径也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慢慢地,孩子对偷东西也就不感兴趣了。

3. 良好沟通很重要

很多家长纠结的是,“撒谎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家长要控制情绪,甚至假装信任,这不是在“助纣为虐”吗?不管不顾,孩子就能把毛病改了?

当然不是,当家长发现孩子撒谎两个多月后,要在孩子某次有破绽的撒谎之后,抓住那个破绽平静地询问孩子,使孩子发现那件事情的真实过程与自己说的不一样。

如果孩子是故意撒谎,在承认后,告诉孩子这是撒谎,我们不可以用撒谎的方式欺骗别人,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

这样说,孩子一般不会停止撒谎,沟通之后家长要格外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果出现撒谎,一定要让孩子发现他的撒谎是不能成功的,慢慢地,孩子也就不撒谎了。在跟孩子斗智时,家长一定不要使用情绪。

发现孩子偷盗时,家长也要不动声色,只是问孩子:“这个东西是你捡的吗?”如果孩子说是,就相信他。只要家长平常没让孩子感觉到恐惧,孩子憋不了多久,一定会自己说出实情。

前两次,家长要博得孩子的信任,当孩子把家长作为知己,说出真相时,家长不要大发脾气,或逼着孩子把东西送回去,否则孩子就不敢再相信成人了。

其实,孩子偷拿小物品并不带有恶意侵占别人财产的目的,家长只要态度平和,孩子就不会获得犯罪刺激。几次之后,家长可以跟孩子好好谈一次,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不经人家同意就随便拿走,捡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只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不要指责孩子以前做得如何不对,也不要用“偷盗”这个词,不要让孩子把自己的发展行为与这个词配对。

跟孩子谈完之后,可以领着孩子把以前从别人那里拿来的东西都一一还回去,然后拥抱孩子,并对他归还物品这一行为表示欣赏。从这次事件之后,孩子拿一次就归还一次。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再拿别人的东西了。

案例分析

案例1:文章开头提到的朋友女儿经常撒谎,被识破后仍然不改正,朋友很生气,有时候会大声责骂孩子。

案例解析: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人类的自然本能,天生有着完善自我保护机制的孩子都会在判断有危险时进行自我保护。

朋友的女儿就是这样,她从妈妈的态度上判断出妈妈对自己刚才的行为很生气,生存的本能使孩子必须要取悦养育者,而发展的本能又使孩子一定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当养育者的需求和孩子的发展需求出现冲突时,孩子往往会用欲盖弥彰的方式保护自己。

朋友的问题是对孩子自我保护行为的愤怒和对孩子的不尊重。如果想要孩子诚实,就要对孩子的不诚实宽容一些,对孩子的诚实大加赞赏,这样,孩子慢慢就会诚实起来。如果我们对这些完全不是原则问题的行为如此恼怒,孩子就有可能把智慧都用在让自己更加不诚实上去。

因此,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成人要想一想怎样做才不会让孩子为探索付出太大的代价。朋友完全可以说:“我发现你喜欢在墙上画画,来,我们找一个能画的地方,好好去画一张你想画的画。”这样就避免了与孩子的冲突,也让孩子知道什么地方是可以画的,什么地方是不可以画的。

孩子是父母在世界上最爱的人。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把孩子逼到与自己对立的位置上,一定要坚定地站在孩子这一边,去面对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跟孩子一起解决。

案例2:儿子四岁半,有天他告诉妈妈,老师说他的书包太小了,让换一个大的。妈妈深信不疑,就给他买了。后来妈妈发现老师根本没说。回来问孩子,并答应只要他说实话就不惩罚他。他说要是直接说自己想要一个大书包,妈妈肯定不同意,所以就这么说了。妈妈没收了书包,并警告他下次再说谎一定重重地打。

但是没过几天,孩子又撒谎,他对朋友说家里有奥特曼的影碟,但是家里并没有。妈妈再次警告孩子不要撒谎,但是孩子还是没改,又撒谎好几次。妈妈不知道该不该打孩子,让他记住疼可能就不敢撒谎了。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家长如果不帮助孩子解决需要撒谎的那个困难,只是用严厉的态度逼孩子不再撒谎,就会迫使孩子成为撒谎专家。

案例中孩子想要一个大书包,他自己又没有钱,要仰仗妈妈的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他的人,他为什么不相信妈妈会给他买书包呢?孩子自己说了,如果他提出正当的要求,妈妈是不会给他买的,所以他才用自己的智慧达到了目的。

孩子撒谎后,妈妈采取警告,也就是“堵”的方式试图改掉孩子的撒谎行为,但是“堵”的结果使孩子撒谎一次比一次精妙、一次比一次熟练。

案例中的孩子撒谎还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且这些目的都是正当的。一旦孩子出现了没有什么目的也撒谎的情况,就说明已经形成了一种疾病状态。

作为家长,不是只盯着孩子哪个地方出了毛病就尽到了家长的责任,而是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能够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本性和灵魂的需求,用帮助人的方式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用训练动物的方式来帮助孩子。

案例中的妈妈首先要做的是忘记孩子撒谎的毛病,重新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试着去信任孩子,避免指责孩子,不遗余力地去帮助孩子。

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在童年时撒谎是一件正常的事,没有一个孩子从来不撒谎。只要成人能够学会正确地帮助孩子,孩子是不会因为童年撒过谎,成年后就变成一个不诚实的人的。

案例3:女儿放学回来后,从袜子里拿出来一个小发卡。妈妈问哪儿来的,她说老师给的。后来,她看妈妈不信又说:“我逗你玩儿呢,是果果的,我从地上捡的,她看见了,说可以给我。”妈妈不知道真假,但是晚上女儿不敢戴着发卡找果果玩了。妈妈担心孩子会养成撒谎和偷拿东西的坏习惯,但又不知该如何引导才能真正帮助女儿。

案例分析:首先妈妈要知道,四岁孩子偷东西、撒谎是心智成长的表现,并不是孩子有道德问题。

案例中妈妈发现问题后没有立刻拆穿孩子,也没用责问孩子,这种做法非常好。家长只要态度平和,孩子就不会有心理压力。

如果孩子是第一次偷拿东西、说谎,不妨先放一放,信任孩子的说法。之后孩子要是还偷拿别人东西,找个合适的机会,最好是孩子情绪愉悦的时候聊一聊,也可以买一些类似内容的绘本和孩子一起读一读。

只有家庭环境稳定和谐,家长不用力“堵”,用对方法引导,慢慢的,随着孩子心智的成长,就会逐渐改掉偷东西、说谎的问题。

end

参考材料:李跃儿《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0-7岁教养困惑9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