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只知道脾气差,不知道为何闹?多少家长还认为,孩子脾气是天生的

2019-12-16 07:26:04孕产
《树屋童话》有一则故事,叫做《坏坏的小王子》。小王子尤利斯,大家都叫他“坏坏的小王子”,他每天跟父亲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掐他,跟母亲道晚安的方式就是咬她。尤利斯的父亲母亲齐齐抱怨:尤利斯真的太坏了,就是一个“小恶魔”!孩子为什么脾气差?

《树屋童话》有一则故事,叫做《坏坏的小王子》。小王子尤利斯,大家都叫他“坏坏的小王子”,他每天跟父亲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掐他,跟母亲道晚安的方式就是咬她。

尤利斯的父亲母亲齐齐抱怨:尤利斯真的太坏了,就是一个“小恶魔”!

孩子为什么脾气差?原因往往被忽视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的行为,也跟“坏坏的小王子”一样,表现得有些“出格”:

1岁半的孩子不高兴时,拿头撞墙;2岁的孩子动不动就咬奶奶,咬完了还哈哈大笑;4岁多的孩子在商场想买玩具,在地上打滚哭闹;6岁的孩子发起脾气来,就乱摔家里东西……

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这样差的脾气是从哪来的,从小就倔强不讲道理,难道是天生的吗?如果家中父母刚好也有急性子,那一定会扣上“遗传”的帽子。

孩子脾气差,容易被误解为“天生”,实际上真实原因往往被遮盖忽略。家长的“遗传”效果,不是体现在基因方面,而是在行为之上。

丨家长错误示范

童童白天由奶奶带得多,奶奶表达“爱”的方式很传统,望着可爱白嫩的大孙子喜不自禁,常常捏捏小腿、拍拍屁股,有时还会假装作势要咬一口,来逗童童。
1岁多的童童看着奶奶笑容满面的样子,以为这就是表达爱意的方式,也模仿着奶奶拍打、咬人的模样。奶奶一看童童学得这么快,顿时喜笑颜开,夸童童聪明。
一次童童重重的咬了奶奶一口,这时爸爸立刻满脸严肃地冲过来批评,但童童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爸爸满脸不高兴,以前不都是这样的吗?于是童童又尝试拍打、咬人,但是换来的只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批评,这让他小小的心灵充满了不解和委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婴幼儿阶段的孩子,能通过察言观色感知家长的情绪反应,奶奶一开始的行为给童童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他不知道大人的玩笑,于是加以模仿。但是孩子又无法像大人那样把握玩笑的度,我们常说小孩下手没有轻重,于是就出现了伤人现象。

父母以为孩子咬人、打人是故意为之,其实不过是他模仿了大人的错误行为。

丨家长妥协缺乏原则

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在人多的地方耍赖,例如在商场、地铁站、聚会场合等,稍有不顺意,就大哭大闹,躺在地上打滚,口头禅是“我就要”“我偏要”。

这种情况通常是父母有过一次妥协经历,让孩子接受到一个信息:只要我在人前大闹、发脾气,父母就会满足我的愿望。

家长缺乏原则、妥协退让的经历,为孩子埋下了坏脾气的隐患。

丨家长忽视孩子真正需求

《树屋童话》的“坏坏小王子”尤利斯说了一句话:我是闹着玩,逗你们笑呢!

许多父母也像尤利斯的父母一样,要么是忙于工作和生活,要么觉得孩子还不懂事,常常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更不可能明白孩子想要什么。

但是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哪怕是批评,也是一种关注,可以能得到满足。1岁多的孩子喜欢撞墙,很有可能是某一次他无疑头撞到墙,大人们纷纷过来关心,让他意识到这样可以获得关注,于是总用这个方式“博关注”。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合理地表达自己诉求,没有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真正的情感诉求,就很容易将撞墙、咬人、掐人的行为,定义为坏习惯和坏脾气,抱怨孩子是“小恶魔”。

孩子的坏脾气绝不是天生的,由于后天各种事件的影响,传递给孩子不同的信息,塑造了他性格最初的模型。

家长该怎么引导孩子?

孩子在成长阶段,认知在一步步构建和完善,行为也会受环境影响出现呈曲线变化,一会显得特别听话,一会儿显得特别不能讲道理。

脾气暴躁期是孩子必经的过程,家长应该了解这不是孩子“变坏了”,别像尤利斯的父母去给孩子“贴标签”、去责怪。具体应对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丨关注孩子需求点

家长站在成人的角度,很容易忽视孩子的感受。我们要可能地关注到孩子的需求点,提前感知到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等待他情绪爆发、做出出格行为以后,再去关注孩子。

凡凡到了中班还有午睡尿床的习惯,受到了班里小朋友的嘲笑。一开始凡凡感觉很害怕,次数多了以后也开始反抗,甚至直接动手打其他小朋友。凡凡父母知道孩子有尿床的小毛病,希望老师多包容和照顾一下。

但是凡凡的问题出在了心理上,父母并没有读懂他真正的需求,一味让老师包容和照顾,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其实家长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凡凡:一方面是教会孩子不再尿床,从根本解决被同伴嘲笑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问问平时和哪些小朋友产生了打闹现象,带着凡凡去和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沟通,化解矛盾,让小朋友们继续友好相处。

丨建立规则,不可“双标”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双重标准”:

在家可以这样,在外面别这样;大人可以这么做,小孩不可以这么做;轻一点代表友好,重了就不礼貌……

可是孩子小小年纪,哪分得清这么复杂的标准?于是孩子只会一遍遍摸索自己的“标准”,大人不让打人,那多重算打人?我再试试看?

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定的时候,要注意是切实可行、都能统一遵守的,切不可针对不同情况又不同的复杂标准。

当培养了良好的规则意识,父母也以身作则的时候,孩子就会习惯去遵守合理的规则。

丨保持耐心,多微笑

家长自己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参照物,如果希望孩子养成好性格好脾气,家长自己就不能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犯错,脾气一上来就大吼大叫、厉声批评,孩子从小就没有一个好的模板去模仿,哪里学得会讲道理?久而久之只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回应家长。

如果孩子遭遇了问题,家长一如既往能保持耐心,微笑地聆听孩子心声,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学会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儿童是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雕塑城一座雕像,需要刘伟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在首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所做如何,影响着你将所得一个怎样的孩子。

HI,我是西卡弟弟,专注优质内容,助力快乐童年。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评论、转发、收藏、点赞~与我一起说说育儿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