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赢了”孩子不如“赢得”孩子

2019-11-05 23:26:02孕产
文/长安雨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下,家长们的耐心越来越少。当孩子犯错或者行动稍慢时,大人们的本能反应就是通过怒吼或者呵斥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殊不知孩子在大人的逼迫下,看上去暂时顺从了大人的意愿,大人也以为自己的强制手段有效果了,以为自己“赢了”孩子!

文/长安雨

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下,家长们的耐心越来越少。当孩子犯错或者行动稍慢时,大人们的本能反应就是通过怒吼或者呵斥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殊不知孩子在大人的逼迫下,看上去暂时顺从了大人的意愿,大人也以为自己的强制手段有效果了,以为自己“赢了”孩子!

很多日常生活中,家长都会抱着一种“赢”的心态来教育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总结出以下家长会面对的日常:

1、贿赂74%:“你要乖乖把药喝了,妈妈就给你一个棒棒糖;”2、恐吓81%:“你要是再不回家,大灰狼就把你叼走了;”3、惩罚65%:“你要是不好好吃饭,就不让你看动画片;”4、喊叫86%:“你到底听不听话啊,这孩子怎么这样啊;”5、推搡45%:“你走不走啊,快点。”

你要“赢”,孩子就会“输”,你习惯了做一个“赢家”,孩子就会习惯做一个“输家”!这些自以为是的成人观点,只会加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疏远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输赢问题并不是重要的,更重要的在于教育的目标性是否达成!

“赢了”孩子不如“赢得”孩子!

图1

01 习惯性“赢了”,会让亲子关系陷入永无止休的恶性循坏

姐姐前几年因为做生意忙,无暇管孩子,现在孩子10岁了,姐姐生意也稳定了,就打算专心在家陪孩子。可孩子一身的毛病让她大为头疼:

于是,姐姐总是想要弥补孩子的教育,一有机会就给孩子说教:儿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之类,目光里全是望子成龙的关爱,可孩子的教育依然让她头疼,仿佛总是治标不治本。

尤其是每天晚上写作业,姐姐就会搬个板凳坐在孩子跟前,进行细心耐心的指导,她曾经骄傲的给我说:“大人要多去陪伴孩子,写作业也是一种陪伴”。

初衷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忍的:她眼中的陪伴,却换来了她无数次忍不住的唠叨和指责,孩子依旧疲沓,粗心,任她怎么做,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依旧牢牢的粘在他身上,没有去掉。在生意上精明干练的姐姐,对孩子劳心劳神也依然没有达到她想要的效果。

于是,姐姐总结了一下,是自己教子不严导致的。所以经常看到她对孩子严苛的指责,孩子在大人的震慑下乖乖的顺从了做了,但不多时就恢复原形。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她感觉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像隔着一堵墙。

批评、指责、讲道理、打一顿,让孩子听“我”的,孩子一时按我们的要求做了,我们貌似“赢了”,而孩子却“输了”:孩子本就脆弱的心灵,开始产生一系列自我怀疑、叛逆、自卑、自暴自弃等问题。

最后你还是会失望......

图2

02 习惯性“赢了”,是家长不成熟的一种心理表现

孩子难免会犯错,家长上来就训斥,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这样说,跟你怎么说的?跟你说了多少遍?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花瓶打了,家长上来就指着孩子批评,这样做就是跟孩子划清界限,很多父母急于批评孩子,就是不想跟孩子承担这个结果,他会觉得我又没做错,他在孩子面前不断强调着:我给你说过了。他会认为是孩子不听话。

但事实上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一同承担这个结果,因为孩子是你的,你是他的监护人。所以急于划清界限是一种不成熟的心里,是我们怕受到谴责,我们内心当中童年时也是这样被父母谴责,所以那个花瓶打碎,你首先反映出来的是有人要被骂了。那么这个时候应该会是谁呢?反正不是我,其实在你心里还是一个为了花瓶打碎而害怕的小孩。

所以你会把这个恐惧心理变成愤怒,愤怒的好处就是可以把这个责任推卸给对方。让孩子替你背了这个锅,让孩子特别有负罪感,实际上,他并没有从这件事上学会什么。他唯一学会的就是别惹我妈,惹了会挨骂,就像你小时候一样。

图3

03 “赢得”孩子,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从犯错中成长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克雷斯说过: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孩子;

而“赢得”孩子,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

“赢得”孩子,是让孩子和我们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去认同父母的观点。

具体来说,“赢得”就是把孩子每一次犯错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谴责的机会。

“赢得”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同理心的倾听。当孩子表现出错误的习惯时,父母如果会说出这样的话,孩子会觉得特别的暖心:

妈妈小时候也犯过同样的错,(此时孩子会好奇听你说)

打碎了一样东西心里特别难过,(告诉自然结果,让他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后果)

妈妈相信你下次能够注意,(表达同情但不宽恕)

那你下次应该怎么办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就会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告诉大人下次去外面玩,玩得时候离花瓶远一点等等。

总结一下,“赢得”合作的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低表示认同或宽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诉他你也有类似经历;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即增加了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获得了孩子的信赖。孩子也能从中吸取教训,获得自我评价和肯定。

图4

有人会提出疑问:说起来道理都懂,但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当时就是忍不住想发火!毕竟人都有脾气!

在试图解决问题之前,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冷静,让大脑从“原始脑”切换到“理性脑”,而“积极的暂停”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和孩子沟通合作,可以在家里设立积极暂停区,并且遵循以下四项指导原则:

a: 花时间训练。在使用“积极的暂停”之前,要和孩子谈谈他的好处,将“冷静期”的价值,以及解决冲突前要等每个人都好起来的重要性告诉孩子。

b: 让孩子布置他们的“暂停区域”。和孩子一起做头脑风暴,提出一些期间帮助他们的心情好转的活动,比如读书,玩玩具,休息或听音乐,为暂停区起一个他喜欢的名字。

c: 视线和孩子商量好一个计划,

d: 要交给孩子,当他们感觉好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要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活做出弥补。

--END

作者:长安雨,85后山西妹子。愿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参考资料:【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