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过早入园,家长又经验不足,入园哭闹是必然的

2019-11-01 16:00:02孕产
过早的分离是这一代小孩的特征两岁半,甚至有的不到两岁,因为父母上班,小小的孩子就送去了幼儿园。国外有的地方,公立幼儿园只设一年或两年,是在小孩五岁六岁的时候去上,主要为小孩提供学前的一点准备。
过早的分离是这一代小孩的特征

两岁半,甚至有的不到两岁,因为父母上班,小小的孩子就送去了幼儿园。国外有的地方,公立幼儿园只设一年或两年,是在小孩五岁六岁的时候去上,主要为小孩提供学前的一点准备。更多的接受四岁左右小孩的小型幼儿园,主要是给小孩提供一个玩和交朋友和处所,基本没有什么课程,小孩非常自由,而且一般只在五个小时也即半天左右。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这样的情况才是符合小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小孩三岁以前包括三岁,必然更多的依恋家庭父母,到了四五岁,他自然会有向往开拓眼界,发展空间的心理要求,那个时候如果你提供给他一个好的幼儿园,他不想去才怪。

孩子一般关注于眼前,没有经验,不能想象离开家庭到一个新的地方会遇到什么样的境遇,也就不会因此产生不良的情绪。但家长不同,孩子长到三岁,就不得不离开了。经验告诉家长:家中已有的生活状态是安全可靠的,突然要将孩子交给陌生人,生活在一个不了解的环境中,孩子肯定会受不了。这些顾虑给家长造成不安全感,他们感到焦虑,而这些情绪又会直接传导给其他家庭成员以及孩子。所以,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主要是家长的心理准备。

家长的心理准备

大自然给人类的生存方式,带给父母一种天然的心理状态——将自己的宝宝紧紧地抱在怀里,才能使自己心中安稳。

职业妈妈上班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无论是托付给老人,还是花大钱请一位可靠的阿姨。在经历了一段不放心造成的焦虑后,逐渐适应了每天早晨离家,傍晚下班后将孩子拥入怀中的生活方式。由于孩子发展需求,经过考察比较,费尽心思地选好了幼儿园。虽然理智告诉自己应该相信幼儿园,但总会无意识地一阵阵心中发慌,感到焦虑。这种感觉会传导给孩子,造成孩子提前对幼儿园过渡在乎,使之成为孩子心目中一个神秘的地方,在还没有体验的时候就充满了各种不切实际的想象,给孩子正式入园后的体验和感受带来困难。

冉冉的妈妈工作非常忙,每天早晨七点十分出门,晚上7点半之后回家,平时孩子由奶奶照顾。冉冉的妈妈发现,奶奶过度的精心护理可能会对冉冉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于是决定将孩子送到离家不远的一所幼儿园开办的蒙氏班。做决定之前,她详细地考察过,觉得蒙氏班的硬件不错,老师也温和可亲,感到非常满意,于是回家做家庭成员的工作。为了说服家人,她热情洋溢地介绍幼儿园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是个孩子的乐园,搜寻尽可能美好的词汇,感染了家里的每个人。

但是在上班时,或者一个人走在路上,她还是会心里一阵阵莫明其妙的发慌,大脑中不断地出现小冉冉在别人怀中向妈妈伸着小手挣扎着痛哭的情景。其实这幅图象是自己有时候要加班,冉冉在奶奶怀中的样子。但如果将奶奶换成那位年轻的老师,她就受不了。她无数次的想象老师在她离开后怎样的安慰冉冉,或者相反,在自己离开后,将冉冉扔到墙角,恶狠狠对孩子说:“哭吧!”每次想到这里,冉冉妈眼泪就会禁不住流出来。为了不影响孩子对幼儿园的好感,她一次次地对冉冉说:“幼儿园可好了,老师可好了!”不断地向孩子介绍幼儿园生活的美好情景。

实际上,冉冉妈向孩子描述幼儿园时,同时也是在说服自己。这时候她已经将自己焦虑传递给了孩子,使“幼儿园”这三个字成为冉冉心中神秘莫测的词汇,由于没有实际的体验作为内涵填充,冉冉会感到不安全。

冉冉还有两个月才入园,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月,妈妈开始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状态,回家后莫明其妙的找茬,与冉冉的爸爸吵架,使得家庭氛围异常紧张。这种氛围也给冉冉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祖辈的心理准备

与孩子朝夕相处两三年的老人,在孩子的入园期,也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还有一些保姆,因为长期和孩子生活,也难以避免依恋感。一想到孩子即将不在身边,便提前产生了离别恐惧,她们无法忍受内心空虚、度日如年的日子,这种恐惧使他们无意识地抵毁幼儿园,并更加紧紧地将孩子控制在自己身边。

嘟嘟的奶奶在已经在嘟嘟家住了两年多了,之前,她和老伴住在自己家,每天早晨出来散步跳健美操,过的非常充实。嘟嘟出生后,儿子请她来帮忙看孩子,她当时还一度感到发愁。现在嘟嘟就要上幼儿园了,她不能想象自己的身边没有孙女的小身影后,如何打发每天的时间。奶奶的情绪便开始变得不好,经常偷偷抹眼泪。一次,妈妈和奶奶一起领着嘟嘟熟悉幼儿园,奶奶跟在后面,到处挑幼儿园的毛病,对老师的态度也非常冷淡。回家后,奶奶开始在儿子面前不停地叨叨幼儿园不好的地方。结果,嘟嘟爸爸对这所幼儿园的信心开始也动摇。因为不了解奶奶的心理状况,嘟嘟爸爸以为奶奶的阅历丰富,不会有错,于是便指责妻子没有经验,很多事情看不到。家里刚刚平息的战火又重新燃起,和谐的气氛被打破了。

孩子的心理准备

孩子的思维模式是视觉型的,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他没有相关的经验以及在经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无法在大脑提前想象将来的情景,并产生在特定的情感。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是这样的道理。因此孩子在对幼儿园的产生印象之前,不会提前产生离别的恐惧。

成人则不同,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当经历某事时,与之相类似的心理感受就会随之出现。种种情绪中,离别的苦痛是最让人难以释怀的,所谓“何处生成愁,离人心上秋”,离别是最难面对但又必须跨过的一个关口。当成人在给孩子进行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时,常常会将自己曾经的体验和心理感受当成孩子的心理感受,从而将自己的情绪传导给孩子。如:妈妈小时候与母亲分离的心理体验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虽然痛苦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遗忘,但却隐藏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种潜意识。平常没有遇到类似情景的时候,我们不能意识到我们曾经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将要与妈妈分别,或者孩子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时,那种潜意识就会浮上来,使妈妈重新体验到曾经的痛苦。这时,妈妈会把这种感受也当成是孩子的,认为一提上幼儿园,孩子也会自己一样感到难受和焦虑,于是试图用兴奋夸张的语言安抚孩子。但孩子这时并没有对幼儿园产生担心情绪,反而被妈妈暗示出担心。

如果成人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紧张的状态,不将幼儿园描述得过于美好或过坏,就不会给孩子的入园造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