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父母的期待是一把双刃剑,权威的积极期待才对孩子影响至关重要 表达一下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

2022-03-14 14:08:11孕产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曾经说过一句像诗歌一样美好的话:不含深情的诱惑,不带敌意的坚决。这句话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谛阐述的淋漓尽致。《狗十三》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我以为它是对一个人的蔑称。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曾经说过一句像诗歌一样美好的话:不含深情的诱惑,不带敌意的坚决。这句话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谛阐述的淋漓尽致。

《狗十三》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我以为它是对一个人的蔑称。看了电影后才知道它指的是一只狗和一个十三岁女孩的故事。“狗”是“爱因斯坦”,“十三”是十三岁的女孩李玩。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的电影,不少人看完后都直呼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影子。我们都是从不懂事的孩子变成懂事的大人的。期望本身没有错,但是期望很容易过界。有时候父母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虑,期待会变得过高、过于功利,这份期待很容易演变成唯学习论,唯成绩论,所有的期望都只与未来的成功挂钩,期待最终变成安排。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很容易失去内在动力,他的人生可能成功,但并不美好,更难用“幸福”来形容。

父母的期待是一把双刃剑,权威的积极期待才对孩子影响至关重要

期待,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威力无比;用不好,杀人不见血。所以,如何合理动用期待,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话题。

表达一下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

一.威力无比的期待

我们常说,每个人都共同的渴望,比如被看到,被理解,被喜爱等等。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从这个角度上说,期待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 期待,包含着人际关系的深层链接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如果父母对孩子根本无所谓,也没有任何期待,那这个孩子的处境和自我感觉,就和生活在绝境中没什么差别了。

每个新的生命都是在满怀期待中呱呱坠地的,这是一种幸福。

第二,期待,往往包含着积极的信号。

期待的意思是对未来的未知的某个时刻或者事物产生一种憧憬、向往。这句话表明,期待是有积极意义的,相反的,期待的反面是让人绝望。就是对任何事任何人不再保有任何希望和期待。

表达一下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

第二, 合理的期待,能够激发人的动力。

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期待,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孩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他会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让孩子变得积极 。就如赞美,滋润着孩子的心,同时激发着内在的潜力。父母的任何行为和举止,都应有一个合理的范围,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二.高期待:滋生“完美型人格”的温床

2018年,一则新闻引人深思,名字叫《妈妈,我去天堂了,这里太累了》,这则新闻在当时引起了很强烈的社会轰动,,让家庭蒙上了丧女阴影,也让更多的为人父母陷入的沉思。

在孩子从小父母就对其满怀期待,各种各样的补脑保健品,各种各样的方法胁迫孩子好好学习,最终女儿争气,考入了知名高等学府。以为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了,结果父母又再次出现,将女儿逼进了大连一家知名事务所,所谓的前途似锦,却让无法胜任的女儿痛苦不已,用结束生命的方式,逃离了父母给予的所谓的高枕无忧,荣华富贵。

(1) 期待:往往是权威自恋的延伸

表达一下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第一权威。对孩子过度期待的父母,往往是一种自恋的延伸。让孩子变得乖巧、懂事,其实是自己希望他变成自己内心期待的样子,往往这样的孩子会背道而驰,不仅不会成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还会变得更加糟糕,事与愿违。

(2) 高期待:"丧失边界"的重灾区

一个孩子,妈妈妈妈期待孩子在吃梨的时候先让自己咬一口,让孩子学会感恩,然而孩子没有这么做,妈妈虽然并没有做任何举动,但是内心的不开心,早已被孩子察觉。在下一次出现同样的情况的时候,孩子会按照妈妈的意愿去做,孩子看到妈妈开心了,所以他的恶行为方式就此被限定。由此看来,这样的期待,其实对孩子是一种限定和控制。

(3) 内化父母的高期待:变成自我的高期待,最终可能导致"完美型人格"

我的一个朋友,他的抑郁情绪就来源于家庭,父母的高评判和高期待,潜移默化中让他有些这样的一些标准,导致在自我审视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最后变成抑郁情绪。

过高的期待,几乎100%都会成为一种负担,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它伴随着痛苦和纠结的体验使人前行,在不能承受的范围内,可能就会导致抑郁和绝望——因为过高的期待本身,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控制,而控制会带来抑郁。

三.真正的积极期待:是无条件的信任

积极的期待,是一种无条件的信任,我相信你是好的。

① 罗森塔尔效应:权威的积极期待

1868年,罗森塔尔曾做过一项著名测验,叫做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他在小学的一个班级里,随机抽取了一些学生的名字,列成了名单,并把它交给了校长和本班级的任课老师,并声称这是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一定要好好保存并且保密,这样实验方可准确无误的进行。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学生本就是随机挑选的,不存在什么最有发展前途者。结果8个月后,名单上的学生,每个人成绩都有明显进步,而且各方面越来越优秀。

显然,是权威性谎言起了作用,这个谎言无形中暗示了任课老师,任课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会无意的格外关注,这种行为传给了学生,他们能够感知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热爱,所以从而变得自信、自强,力求努力去的进步。

表达一下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

因为老师深受权威者的影响,所以他们对孩子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孩子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师无条件信任行为,让学生开始改变,努力学习,取得进步。所以可见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对孩子积极的期待,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② 不含深情的诱惑。

科胡特这句像诗一般的语言,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它的本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即我深深的理解和接纳你,但不给你设置任何条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往往是权威性父母,对于孩子,如果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期待,父母就会失望,甚至会大发雷霆。

这样的期待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有伤害的。对孩子正能量的期待应该是,在孩子自卑,自我否定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相信孩子是最棒的,相信孩子可以的。

父母的自身的改变对于孩子的内心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当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变成支持与信任,就成为了孩子内心的巨大动力,无论做什么都会信心十足。这也和精神分析中,温尼科特提出的"抱持"一词不谋而合。

③ 以孩子为中心的积极期待

对于孩子来说,积极影响的期待和让孩子产生夜里的期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站在孩子的额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孩子的同时给予他正确的面对问题的勇气和方法。后者是以父母为出发点,父母把所谓的为你的方式,强加给孩子一些权威性的观点。

在这一点上,父母的用心和觉察非常的重要,如上文所说: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让他变成自己心中的模样,还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相信,相信他可以有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说到这一点,好多的父母会有所顾虑,无条件的相信会不让孩子变得无规矩,这是概念上的混淆。以孩子为中心的意思,是放下自己的投射,去相信孩子内在的秩序和动力。而不是百依百顺,父母要归于孩子无条件信任的同时,也要适当引导,告诉他规则、边界,让他树立起正确的行为方式。

正如爱与规则,从来都不对立一样,给到以孩子为中心的积极期待,给到孩子无条件的接纳、理解,与当孩子侵犯自己边界时及时制止并不冲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会非常的关键。所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相信,会让孩子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这样美好的期待,会构成孩子生命中最完美的色彩,让他的一生过得骄傲、洒脱。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