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给大家表演一个”,看似合理的要求,实则伤了孩子的自我 每一次的表演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
淅爸,一枚二胎宝爸,大宝淅淅6岁半,二宝汤丸5岁。在这里分享我的育儿经,欢迎关注
我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很容易被狭义理解为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再进行引导,这是一种明显的教育方式,但家庭教育的真正威力,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家长不经意、无意识的点滴影响中得以体现。所以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妈妈,我没犯错,为什么我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教育淅淅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我很在意,在此前一直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淅淅问妈妈道:“妈妈,我没犯错,为什么我不能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淅淅学东西尚算是比较快的那种,尤其是在唱歌跳舞上,老师当天教当晚她就会给我们表演,为此我们都非常高兴。
但是问题来了,当有朋友来家里的时候,淅淅在一边玩玩具一边哼着歌,但当我们叫她来给叔叔阿姨表演一个的时候,她却任凭我们好说歹说都不愿意。
这下让我们做父母的非常尴尬,冷不丁的我脱口而出:“这孩子,怎么就那么不听话呢?你可不是这样的胆小鬼。”
听闻我的话,淅淅哇的一声就哭了,然后就找妈妈去了,晚上的时候妈妈和淅淅讲故事,淅淅就冷不丁的问了妈妈这个问题。
是啊,她明明没做错什么,她很乖地自己玩,更没有吵到我和朋友交流,为什么她就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又为什么,明明很喜欢表演,即便是幼儿园里组织的登台表演都能落落大方的她,却不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艺呢?
父母们,孩子是孩子,你是你为什么孩子们会有类似于淅淅这样的状况?其实原因很简单:孩子只是向父母表示,我已经知道了你和我是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分离,是两个人的事情在心理学上,我们常提及一个概念:分离。
在国内心理学专家武志红先生在其著作《家为何会伤人》中提及: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父母就和孩子形成两个独立的个体;在孩子成长上学后,她就短时间离开家庭,与家庭分离;结婚构建自己的新家庭时,孩子就和原生家庭分离;再到死亡.......
但通常我们会见到的是孩子不舍得与家长分离,总是粘着家长,这种难分难舍的状况叫做“拒绝分离”,关系亲密的彼此侵占空间,从而引发种种状况(如分离焦虑).
但分离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同样要意识到“双方是独立个体”的,还有父母--分离从来就是双方的事情。
简单来说,当孩子粘着父母的时候,父母会觉得烦恼(例如要上班却被孩子抱大腿);同样的,但父母“粘”着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感觉到烦恼;
孩子从何时起,开始有“独立”的意识?和成人不同,孩子一出生时并不能意识到“分离”这一个概念,他仍然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共生的,但随着年龄增长,大约在2岁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出对父母的“背叛”。
而有经验的家长也会常常埋怨:“恐怖的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是能做出各种让家长不省心的事情,其底层就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准则不符合家长的三观。
实际上,孩子在10个月开始就会意识到自己和母亲已经分离,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在24个月到36个月时到达峰值(源自著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的对比试验),所以我们会有一份错觉,孩子在2岁的时候才会迎来独立这一个概念。其实际,孩子2~3岁的时候,是一个爆发。
没成长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宝宝到了2岁的时候,自我悄然萌芽,自我意识飞速发展,使得宝宝对“你”“我”很敏感。有人动了他的东西,他会说:“我的。”然后,把自己的东西拿开,不让别人动。
这份不断地“自我强调”,能让孩子充分体会到“我”的意味,促进宝宝很好地把自己与这个世界分离开,很好地建构自我、走出自我,成为一名社会人。
但家长往往不自知,他们(就如我)会把孩子当成那个尚在襁褓里的孩子,没有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其底层,就是家长拒绝与孩子分离,形成了一份不自觉的操控。
就如淅淅的例子,她完全有权利在不侵犯他人,不涉及安全问题的情况下决定自己做什么事情,但我从一开始的提议她跳一段,到后来的埋怨她不听话,完成了一次拒绝分离的操控,仿佛她就是我的一个分身,我可以命令她做任何符合我价值观的事情。
在此,由衷地希望大家不要犯和我同样的错误。既然错误已经犯了,那接下来我就需要修复我的这份过失,一个事实是,家长不能跟随孩子的脚步而成长会伤到孩子,同样如果家长的成长方向出现了偏差,也是对孩子弊大于利。
因为我们是父母,所以我们要走在孩子前头有的观点非常反对孩子的错是父母的锅,即“父母皆祸害”,但我们不妨放下这份“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作为父母,我们确实是比孩子强大,强大意味着责任,我们只需要记得我们要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任,而不是用我们的强大做威胁让孩子凡事依我们的来。
孩子需要先理解“我”,而后才是“牺牲自我”宝宝的情感反应与自我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宝宝会根据自我情绪、情感的变化,做出利于自我的行为,妈妈要尊重宝宝的情绪与行为选择。宝宝的情感越细腻、敏锐,宝宝自我意识的建立越完美,妈妈越应该支持。
让孩子表演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孩子必须是自愿的,我们有提议的权利,孩子有决定的权利。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明白了表演是为了他人开心(即便是父母),他的价值观就体现在被他人认同的“外在价值体系中”,他又怎么会有自我认同感?所以首先,孩子必须要认知到“我”,先是自我满足(表演使我开心),而后才是“成全他人”(自我的开心,可以演变成大家的开心)
一旦淅淅不情不愿地表演,那么她的意识是怎么样的?
“我必须放弃让我更开心的玩具,然后去做我不情愿不开心的事情,让爸爸和叔叔开心”
久而久之,要么她就会因为无法表达而压抑自己的需求,要么就是形成讨好型人格,失去自我。
父母要为自己的虚荣负责,而不是孩子为父母的虚荣负责抚心自问,当我们让孩子在他人面前表演的时候,就真的没有私心吗?我坦白,我是想让朋友看看淅淅多聪明,多可爱--我想展示给他人看,我的理想孩子。所以当孩子忤逆我的意思时,我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超级育儿师》中,有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年幼的女儿上街,在小区里不管遇到谁,年轻的年老的,大的小的,男的女的,认识的不认识的,妈妈都会要求女儿和对方热情打招呼,一旦孩子不从,妈妈就会埋怨孩子:“真没礼貌”,然后就是一通讲道理。
同样这位妈妈,就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瞧!我的孩子很有礼貌。”
再往后看,那些逼着孩子学习的家长,在班群里被老师点名说孩子作业没做好的时候会恼羞成怒,进而攻击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的强大,不是应该帮孩子遮风挡雨么?把我们的强大变成了孩子的第二次狂风暴雨,恰恰是因为父母的虚荣心受挫。
与其强扭瓜,不如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在意识到问题所在之后,我开始改变这份错误,光是和淅淅道歉是没用的,因为孩子会观察,会看父母是否言行一致。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没有再让淅淅受到类似的伤害,我做了一个改变:走进孩子的世界。
在意识到问题之后,我鲜少会打扰淅淅建立“我”时的“冷漠”,但其他人会,例如爷爷奶奶。
当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会适时地介入,如果她不愿意时,我会选择加入她正在玩的游戏,和她一起享受那份玩具带来的开心,让她感受到“我”的意味。
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当我们真诚地加入她的游戏之后,不一会儿,她自己提出给我们表演一个,她表演得开心,我们也尊重了淅淅。
淅爸寄语:细节、细节、细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孩子的问题并非是一朝一夕变出来的,细心点,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源自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
相关文章
- 五岁小男孩简历刷屏:这种“清单式”育儿看似精彩,实则最伤孩子
- 2岁孩子特叛逆,天使变恶魔?那是宝宝自我意识在萌发
- 一点不夸张,孩子吃的渣都不剩,软糯好嚼,宝宝一手一个吃不够
- 如何生出一个又白又美的宝宝?孕妇吃什么孩子皮肤白
- 妈妈买了一个"孩子"陪宝宝,结果宝宝崩溃大哭,想要二胎得这么做
- 姥姥照顾两岁宝宝一个多月,等爸妈去接孩子时,妈妈差点说你是谁
- 教育孩子就是自我教育。只要我们心理、情绪健康,宝宝一定健康
- 无能妈妈才有的三句口头禅,看似是激励,实则句句在毁孩子
- 给孩子取了一个唯美的名字,可偏偏姓“周”,自我介绍很尴尬
- 老婆一个人带不了三个宝宝,父母年纪大了不想带孩子,我又在异地打工,我该怎么办?
- 孩子的自我认知,毁于你的“暴力教育”,别让你的爱变成一种伤害
- 孩子的负面情绪无法释放时,他们只能用“生理反馈法”,自我伤害
- 宝宝哭闹不止,检查发现脊椎受伤,妈妈不要这样给孩子擦屁屁
- 宝宝脊椎很脆弱,别让孩子一出生脊椎就“受伤”!正确抱孩子方法
- “别给孩子睡扁头了”,这些错误的做法伤害宝宝,很多老人都在用
- “妈妈能不能第一个接我?”幼儿园晚接竟然对孩子伤害这么大?
- 不是你爱孩子就可以,育儿路上需要避的几个坑,哪一个都伤不起
- 为什么说老人把孩子当成治愈的良药,受伤的就是宝宝,你怎么看
- 儿童抑郁症让孩子坠入“深渊”,负面情绪无法释放,只能自我伤害
- 又一个别人家的娃?别让家长的焦虑伤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