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当父母的巴掌起落时,你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吗?

2021-12-28 03:17:23孕产
父母打骂孩子,大多数是一时的冲动。当父母愤怒的语言、暴力的拳头落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不知有没有人在意孩子想些什么,他们在经历怎样的心历路程呢?孩子的个性不同,面对暴力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恐惧无助面对打骂,大多数孩子流露出的是恐惧无助。

父母打骂孩子,大多数是一时的冲动。当父母愤怒的语言、暴力的拳头落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不知有没有人在意孩子想些什么,他们在经历怎样的心历路程呢?

孩子的个性不同,面对暴力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恐惧无助

面对打骂,大多数孩子流露出的是恐惧无助。首先是身体上的疼痛,让他感到疑惑,最亲的人怎么会这样对待自己;继而产生强烈的恐惧感,迫于恐惧,他不得不做出让步或屈服。这时父母若及时收手,给予慰藉,孩子就会从悲伤中很快恢复过来。

倘若父母为了让孩子长记性,继续施暴,这时孩子的心里痛苦会大于身体的痛苦,无助的孩子就会寻求能帮自己从当前状态解脱的人,通常他们会找爷爷奶奶等长辈。

一次听到两个家长聊天,一位男家长说:“我家孩子太皮,每天晚上,他妈妈辅导作业,不一会儿,就被气得揍他一顿。他妈妈出来后,我再进去,不一会,再揍一顿……折腾下来,每天晚上都得十一多才睡觉。这小家伙平时只要一逮到机会,就去爷爷奶奶家,去了就不愿意回来……”

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和夸张的语言,让我听后莞尔一笑,笑过之后不禁开始同情这个小家伙了,每天放学,妈妈先打骂一顿、爸爸再来一顿,每天十一点才能睡觉。最爱自己的两个人同时也是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人。

面对暴力恐惧无助的孩子,他们长大很可能会懦弱胆小,失去自信。不管自己愿不愿意,都唯命是从,不敢违抗,在学习、生活中都处于被动的地位。

叛逆反抗

有一种孩子,直面父母的暴力。父母的拳头有多硬,他的脾气就有多倔。大人说一句,他说一句;父母来一拳,他在心里打你两拳。他的表现就是想告诉父母:你让我听你的,我就偏不,谁让你打我了。

这时父母的火气更是蹭蹭上涨、不断爆表,接着就上演“竹板炒肉丝、男女混合双打”等一系列剧情。当然在这样的吵闹中,孩子的情绪得到了表达,心里藏不住事,父母也更容易了解孩子。

如今大家都在刷小视频,有一种视频看后都会忍俊不禁:父母和孩子吵架,针尖对麦芒,孩子稚嫩的语言,清奇的思路经常吵着吵着就把大人逗笑了。比如一个宝妈辅导孩子写作业,怎么讲孩子都不会。宝妈急了:“你怎么这么笨?”一边说着一边打了孩子一下,小家伙不干了,一边哭一边委屈地说:“我就这么笨,咋的了,我笨,我还就不当你的孩子了……”

当孩子表达时,如果父母及时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对于缓解亲子关系有很大帮助。倘若只为了打而打,非要把孩子打服,会更激发他们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父母将面对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反抗。

面对暴力叛逆反抗的孩子,长大很可能会固执焦虑,逆反心理严重。他们情绪不稳定,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易与人发生摩擦,社会适应性较差。

厌恶憎恨

孩子越长大,面对父母的暴力,会一边忍受着打,一边充满怨恨和愤怒。经常动手的家长会发现孩子越打,越“打了就像没打”一样。其实这是孩子发出的一种信号:“爸妈呀,别打了,打了也没效果。”

如果父母把握住这个信号,换一种方式教育孩子,可能会开辟另一片天空。否则,父母会陷入打得更狠,更频繁,效用递减,更更狠——的循环中,慢慢地孩子就会产生报复心理,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对父母实施反暴力行为。

,最近北大弑母案嫌疑人落网,又一次引起了全社会对教育孩子的关注。孩子打父母的新闻,其实日常生活中也常见。同事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有一次她在网吧找到了孩子,没想到孩子竟然与她推搡起来。同事万分难受,从那以后,尽量减少与孩子的冲突,可孩子却变本加厉。最近,孩子回来要钱,她没答应,孩子竟抡起拖把追着打她。

其实这不奇怪,被打骂的孩子很可能就是暴力的传承者。著名的踢猫效应说的就是这个问题:父亲白天在工作中受到委屈,回家看到不听话的儿子,上去就是一巴掌,被打的孩子看到趴在沙发上睡觉的猫,上去就是一脚。如果等到他有能力时,这一脚就会落到父母身上。

面对暴力厌恶憎恨的孩子,长大很可能会蛮横粗暴,成为低自尊群体。他会把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投射到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那他的下一代很可能又是牺牲品!

奋发图强

有一种传统观念,即“不打不成器”,确实有一些孩子在父母的打骂教育后,变得奋发图强。这种情况很可能孩子在父母的打骂控诉声中,明白了父母的苦心,瞬间长大,从此母慈子孝,走上人生巅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做了决定,要赶快长大成人,做成一番事业,早日摆脱家庭,逃离父母的掌控。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及时反醒,否则只会与孩子走得越来越远。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苏明玉是一个叛逆、独立而又坚强的女主角。她深恶痛绝,母亲对她小时候的做法。为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她十八岁就与家里断绝经济往来,但事业的成功,并不能减轻一直压在自己内心深处沉甸甸的怨与恨。

不可否认,“棍棒底下出孝子”有过成功的案例。但也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疤,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的扭曲。父母的手,是用来拥抱孩子的;父母的口,是用来教给孩子做人道理的,用温和的方式培养孩子才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面对暴力奋发图强的孩子,长大后一般比较冷漠、孤独,生活在自我矛盾中:怕被再一次伤害,躲避亲情;而又始终割舍不断血缘关系,极度渴望亲情。

当然,有些时候,孩子也是可以打的。比如触碰危险物,拨弄电源、玩火……如不及时制止,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还有就是某些习惯,长大后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多次提醒,仍屡教不改的时候可以打。

著名作家王朔说:打孩子,这叫欺负,欺负你弱小的东西,你可耻、你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