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唠叨的家长要小心 面对家长的唠叨,我该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黑龙江沃桑教育的David。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忍不住想唠叨孩子的父母,要小心。
讲个故事给大家听,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老和尚讲什么?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我想这个故事小的时候我们都玩过,都觉得很有意思,一遍遍地讲,周而复始,有谁愿意去听?大家看到我给的这张图片上面写着,上课听懂了吗?考试考几分?不要玩游戏了,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作业做了没?我想几乎所有的妈妈是每天要说上几十遍,这都是负责的妈妈,一遍遍地唠叨。
然而却取不得眼前的和长久的一丁点的成效。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我们心理学上是一个心理现象,马克吐温有一次再听一位牧师要做募捐,牧师要做募捐的演讲。一开始马克吐温感觉这位牧师讲得特别好,打算捐款。可是十分钟之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就不耐烦了,他想我就捐个零钱,然而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继续说,这时候他又改决定了,他说我不捐钱,废话太多。然而就在牧师终于结束了他的募捐的演讲,让大家开始募捐的时候,这时候马克吐温心里都非常气愤,难受。
不仅分文没捐,这位大文豪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我们心理学上把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就叫做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指的是什么?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就像马克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反而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钱一样。大家看看超限现象这个流程图,孩子犯错批评,孩子内心产生内疚,还在批评,然后孩子有不安感,在批评孩子出现烦躁,还批评孩子出现反感,在批评出现讨厌,还批评。
你犯这种超限这个效应在我们家庭教育中常常会发生。比如每个孩子都有考不好的时候,不用心、马虎,这时候父母会三番五次对这件事情做出同样的批评。有的家长甚至不就事论事,还把孩子以前犯的许许多多的错误,一件一件的都从嘴里倒了出来,使得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了不耐烦。最普遍的超限的效应的教育现象,其实就是我刚才说的唠叨。在我们心理学上,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大量的这样的小学的和中学这样的一个量化的一个实验,让孩子们写出最不喜欢
你们家长的哪些行为?结果你们想想,是哪些?家长的行为说话不算数,唠叨。不体贴孩子的苦。
最后结果是80%的孩子都把唠叨做成了第一位,不喜欢家长的行为。其实我们许许多多的妈妈可能不知道,孩子的这种讨厌心理是正常的,而且是有心理学的依据的。我们这种反应就是典型的超限效应的一种反应。我们家长的这种在短时间内不断重复唠叨的行为,这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这些成年人面对这种不断的重复过度,这样的教育不是也会不耐烦吗?
也会有反抗心理吗,例如你在工作岗位,你的领导对你的错误抓住不放,一边大会小会,甚至背后前沿都是在说,我想你是会疯,你跟夫妻俩之间12年前的事儿,从早上到晚上,从月初到月末,从年首到年尾,你想想,你什么感觉?当我们的孩子犯了错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是喜欢长篇的大论,这也使孩子养成了左耳朵听,右耳冒,并且喜欢与家长较劲,这样的坏毛病也就产生了,当孩子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
受到重复批评的时候,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了。可见家长对孩子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该对孩子就事论事。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即可。如果你非要再次去批评,也不应该简单地重复。用智慧要换个角度,换一种说法,换一种态度,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小辫子,抓着总扯,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慢慢的消退。降低家长,尤其是我们的母亲,一定要改掉喜欢唠叨的坏习惯。
事实上,家长没有必要过度的关心孩子的方方面面。孩子的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生活的经历中会得到提升的。比如孩子没有写完作业这件事情,家长往往表现得比孩子还要着急,焦虑的不得了,一遍遍地重复着,作业写完了吗?我的小祖宗作业写完了吗?最后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孩子认为家长只关心自己的家庭作业,从来都没有爱过他,根本就不关心他是否累了,想睡觉了,饿了和心里的各种状态。这是一个后妈。这样的情况呢还妨碍了让孩子体验一下自然后果效应,让孩子体验没有完成作业而带来的老师的批评,等等的自然后果,根本无法的自我成长起来,这一点是妈妈给阻碍了。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一旦受到了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孩子的反抗心理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一定不要超过限度。生理和心理发育正常的孩子到了小学三年级以后,就会对应自己错误而产生的后果进行反思,并会主动的自主的调整自己的错误行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孩子家长基本上一次批评教育即可,孩子都不会再犯同类错误。这也就是我之前同大家分享的。源认知是从此建立起来了。
我打了他,他不跟我玩了。我知道打人这件事情对应这是一个不跟我玩的一个结果。那么下次我不会再打任何人。源认知是通过因和果自己知道,然后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的孩子四年级以上,还没有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的后果作出矫正的自我行为的话,也就是说他源认知还没有出来的话,这样的孩子可以讲是生理和心理发育迟缓了。他们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的孩子,那就是阿斯伯格自闭的孩子等等。对于刚才我说后面的这些发育迟缓和心理成长慢的这些孩子,家长们不要再唠叨,应该尽快的去专业的医院,专业的机构进行康复治疗。你唠唠叨叨的,恰恰会让这些孩子的错误问题和行为问题越来越频繁,产生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
2014年阿匹斯堡大学,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们做了一个这样的心理学上的实验,他们找了32个平均年龄在14岁左右的青少年,这里面有22位是女性,十位是小男孩,他们的方法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听两段。30秒的自己妈妈批评他们的录音。听完后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听完妈妈批评的录音之后,他们大脑的负面情绪的区域,例如边缘系统的活动明显的有所增加,然而更让研究者们更加惊讶的是,大脑负责情绪控制以及理解他人想法的区域,根本就不工作,甚至减弱这些部分。例如是前额叶的皮质区,活动明显的降低和减弱。
他们在这份研究告最后的结果论中写道,青少年的大脑关闭社交的过程,是因为他们不会考虑到他们发脾气会对父母的感受带来什么影响。大脑中涉及换位思考区域的活动的减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青少年和父母总会闹矛盾,这也就是说当妈妈批评他的时候,他的负面情绪会增加的,这个时候他负责情绪控制的地方已经不工作了,他会怎么样?他会冲动,会跟爸爸妈妈吵,他会发脾气,他不会站在妈妈和爸爸的角度上去理解别人,所以说这个时候我们觉得是超限效应影像学的一个支持,那么这项研究说明了青少年和父母之间的小冲突是很正常,而这也并不是孩子们的错,当面对老妈老爸的批评时,孩子们通常会用情绪来回应,而社会认知过程有所减弱。
研究人员也认为更好地了解孩子面对父母批评时的反应,可能会对我们提供新的见解,让我们父母们了解到如何调整自己的反馈信息,不批评他们或者怎么去批评他,才能对孩子的行为和发展更有帮助。这样一是避免争吵,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可以减少青少年和孩子们的厌恶情绪和叛逆的情绪。影像学的知识,了解到了家长负面的信息,会让孩子的大脑改变。日久天长,你怕孩子变成什么样子,他还就偏偏成为了你怕的那个样子。然而跟大家分享到这儿的时候,我想反过来讲一讲,如果家长对自己的唠唠叨叨问题的源认知都没有形成的话,如果不知道唠唠叨叨会伤害到孩子心理,会影响孩子大脑的话,这样的人咱们不去
品足不去评论他。但是如果你到现在,如果通过看书微信听课知道了这样的问题,但是你的源认知还没有形成的话,也就说对应这个结果,你要控制你的行为,你还没有出现你控制不了自己唠唠叨叨的问题的话,我完全可以想象。这样的家长就是个问题家长。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代际相传,那今天的分享希望让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家庭受益。
相关文章
- 孩子在高铁上不小心洒了酸奶,爸爸的举动,让乘客忍不住心疼孩子
- 幼儿园开家长会,这位特别的“脏爸爸”,让大家忍不住感动落泪
- 总忍不住发火?家长坏情绪大多因“不合理信念”,要及时转变认知
- 忍不住冲孩子吼,试试这三招,帮你管控自己的情绪
- 忍不住舔屏想咬一口的创意宝宝照,原来可以这样玩儿!
- 爸爸姓“梅”,给女儿起的名字,在老师点名时,全班忍不住笑了
- 3岁宝宝练跆拳道,这又奶又凶的动作,老师都忍不住笑出声
- B超孕检时,有心的医生会忍不住说暗语,孕妈听懂了哪些?
- “坐月子”成为检测好男人的标准!忍不住地说一句“我太南了”
- “屎”姓爸爸给双胞胎取名,好听又有寓意,老师看了也忍不住夸赞
- “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但我希望他别受影响”,这样想也太天真了
-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是忍不住啊!”
- 什么鱼适合宝宝吃?看完你也忍不住流口水
- 冬天一到,一家三口的睡觉姿势变成了这样,看完忍不住笑
- 双胞胎在妈妈子宫内竟然这样…忍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
- 受孕难,听完这样的备孕方式,连医生都忍不住笑了
- 吼完就后悔,不吼又忍不住:全职妈妈该如何应对“丧偶式育儿”?
- 四维刚做到一半,发现宝宝在做“坏事”,医生和妈妈都忍不住笑了
- 在孩子成长路上忍不住吼骂孩子,是否还记得孩子新生时的初心
- 女儿照镜子看小蛮腰没了,宝妈忍不住笑,网友:像极了减肥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