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理解儿童敏感期 哪有小恶魔?都是小天使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2022-02-26 10:04:38孕产
作家龙应台在散文集《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作家龙应台在散文集《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很早以前看这段话,是站在女儿的角度,想起自己的父母,觉得甚是难过。后来生了宝宝,再看这段话,才终于明白,孩子之于父母,是奇迹一般的存在,小孩子的成长之快,每一天都是一个新模样,你都来不及细看,他一下子就长大了。孩子就像海上的帆船,你要允许他出海航行,经历风险,而你要做的,则是在他起航之前,为他做好万全准备,助他破浪前行。

从前的人养孩子,全靠老一辈的经验之谈,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很多育儿方式已经渐渐落后于时代,如今很多新的育儿研究成果,也是前人闻所未闻的,有些甚至与以前的育儿方式相悖。比如吃手,过去不让小婴儿吃手,认为这是不好的习惯,还要给孩子戴手套,而现在则提倡吃手,因为这是孩子的内在需求,是他正处在口腔敏感期,是他在探索世界。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要想真的帮助孩子,就要了解他的成长规律,在合适的时机引导他做正确的事。还好,有很多育儿专家都在为我们想方设法地摸清这些规律,我们只需看书学习,便能轻松掌握。家庭教育导师李芷怡所著的《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就为我们深入剖析了0——6岁儿童语言、动作、阅读、社会规范等九大成长敏感期,帮助我们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异常行为",让孩子在真正的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

李芷怡,NLP亲子导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早期在北京、上海、广州蒙台梭利幼儿园做高级教师指导。后赴美国进修教育学,在纽约、洛杉矶、休斯顿、西雅图、匹兹堡等地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并提供专业的育儿咨询与治疗,具有丰富的育儿知识与长期的经验积累。

理解儿童敏感期 哪有小恶魔?都是小天使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认为,孩子有其天生的成长秩序,在其生命最初的6年,从一无所知到逐渐学会探索世界和认识世界,成长和进步是相当巨大的。父母只需要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稍加引导,孩子便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由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0——6岁儿童九大敏感期有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的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详细分为:

视觉敏感期(0——2岁半):可以通过移动黑白相间、明暗反差大的图案激发新生儿的视觉神经,用色彩柔和的玩具,镜子、光盘等反光物品刺激婴儿的视力更好地发育。

听觉敏感期(0——2岁半):听觉和视觉是智力和语言发展的基础,比起过于安静,孩子更喜欢有声音的世界,适当的噪声,能够发出轻柔悦耳声音的玩具,清晰、简短、缓慢、重复的"妈妈腔",都可以锻炼孩子的听力。

口腔敏感期(0——2岁半):小婴儿会本能地把触碰到的所有物品都往嘴里塞,这是他在用自己的嘴巴和舌头与外界沟通,父母不应阻止,而是提供安全、卫生的环境,以满足他的心理需要。咬人并非恶意,而是长牙期牙床难受或者寻求关注的表现。

手的敏感期(0——2岁半):穿衣、吃饭,做手工,玩水、玩沙,拧瓶盖,开门关门,都放手让孩子去做,充分开发他的手的能力,进而促进大脑发育。打人是正常行为,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转移注意力,用表情、语言及时制止。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行走敏感期(0——2岁半):孩子学走会经历摇摇晃晃扶墙站立——蹲起掌握平衡——迈步——会走四个阶段。喜欢体验不同路面的乐趣,不要怕脏就不让孩子去尝试,父母要做好保护。不要使用学步车,反而不利于孩子正常学走路。

语言敏感期(0——2岁半):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方便孩子通过不断地模仿和重复,掌握说话的本领。说脏话、悄悄话、抢着接电话,都是他在感受语言的力量和魅力,父母要耐心引导,漠视脏话。

渴望爱的敏感期(0——2岁半):孩子开始考虑自己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并渴望得到更多的爱和关注。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并且学会让孩子感知你的爱。

自我意识的敏感期(2岁半——3岁):开始说"我要"、"我想"、"我的"、"不",抢别人的玩具,不分享自己的东西,要允许孩子支配自己的物品,帮助发展自我意识。

空间敏感期(2岁半——3岁):孩子喜欢上高爬低,反复扔东西让大人捡,翻箱倒柜,垒高,捉迷藏,往小孔里塞东西,搭积木,这是孩子在探索空间,构建三维逻辑,父母应予以保护而非阻挠。、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岁半——3岁):孩子认为上次事情发生的顺序或物品摆放的位置就是正确的秩序,一旦发生改变会对他造成困扰,应遵从孩子的内心秩序,排解他的不安和混乱感。

模仿敏感期(2岁半——3岁):孩子变成复读机和录像机,不论好坏地模仿所见,父母应该肯定孩子的模仿能力,有助孩子智力开发,并且漠视坏的模仿,强化好的模仿。

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2岁半——3岁):开始关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细小事物,父母应做好陪伴,不打扰,帮孩子保存好收集的小玩意,多带孩子去大自然中观察。

执拗的敏感期(3——4岁):孩子变得叛逆,这是内心秩序感的高一级状态,要耐心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坦然接纳,拒绝暴力,并帮助他理解事情的变化。

审美和完美的敏感期(3——4岁):孩子开始拒绝不完整的事物,并非浪费,而是追求完美。开始有自己的穿衣偏好,父母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他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色彩敏感期(3——4岁):孩子开始对颜色产生好奇,想要确定不同物品的颜色,父母应帮孩子认识色彩的正确的名称。

人际交往敏感期(3——4岁):有的孩子喜欢与别人交换物品,有的喜欢直接抢别人的东西,有的不会表达自己,常常受欺负。父母要引导孩子维护自己的权益,自己处理问题。

婚姻敏感期(4——5岁):孩子开始对婚礼、结婚着迷,想要和异性父母、同伴结婚,这是孩子爱的表达,父母应理解与尊重,不能以成人眼光看待。

性别和出生的敏感期(4——5岁):喜欢问"我从哪来?"喜欢观察异性的身体,开始关注自己的性别,父母要坦然回答,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身份确认的敏感期(4——5岁):孩子开始假扮成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父母应理解并配合,帮助他构建自己的人格。

绘画和音乐的敏感期(4——5岁):每个孩子都会有喜欢画画和唱歌的时候,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绘画和音乐天赋,父母要有正确的认识,坚决杜绝嘲笑孩子。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情感敏感期(4——5岁):孩子开始变得黏人,感情脆弱,爱哭,吃父母的醋,此时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注,而不是激化他的这些行为。

书写与阅读的敏感期(4——5岁):孩子开始到处乱写乱画,父母应从孩子的角度以兴趣为出发点,尽早培养他读书写字的意识。多肯定,多赏识,多想办法,而不是不让孩子写、画。

社会规范的敏感期(5——6岁):孩子开始喜欢交朋友,喜欢集体,父母要多给孩子创造社交机会,以身作则,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孩子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树立公平公正意识。

数学敏感期(5——6岁):孩子开始对数字表现出兴趣,父母应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真正理解数字的意义,而非死记硬背。

文化敏感期(5——6岁):孩子开始喜欢问"为什么",对世界充满好奇,父母应多带孩子了解各地的文化习俗,地理历史知识,并帮助孩子培养写作的习惯。

自然敏感期(5——6岁):遵从孩子热爱大自然、动物的天性,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观察小动物,对于喜欢虐待动物的孩子要弄清他的真实想法,给予更多的关爱。

我的儿子出生只有四个多月,但我已经亲眼见识了他的视觉、听觉及口腔的敏感期。还在月子里的时候,我就用黑白卡片放在他眼前缓慢移动,吸引他的注意,锻炼他的视力发育,当时他眼睛还不能对焦,并不能看清事物,却会随着黑白卡的移动转动眼球,再大一点就学会跟随卡片转动小脑袋。三个多月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小手,常常死死地盯着自己的拳头,尝试着往嘴里放,起初找不准位置,经常砸在自己的脸上,可他却不生气也不气馁,还是会一遍一遍往自己嘴里塞拳头,直到吃到为止。出生的第二天,医生给他做新生儿听力筛查,拿一个小沙锤在他的脑袋左右摇,当时他眼睛还没睁开,脑袋就会随着声音微微转动,生命真是神奇。

现在四个多月大的他,喜欢色彩鲜艳还会响的玩具,会拿在手上甩来甩去听声音,还会不停的往嘴巴里塞,凡是他的小手能接触到的东西,不管是被子、玩具、还是大人的身体、衣服,一律拉住就吃进嘴巴里,弄得到处都是口水。我把他抱在怀里对他唱歌或者说话,他也会定定的盯着我的嘴巴,很认真的听和看,还会被逗得咯咯笑。我的儿子给了我他所有的信任和依赖,我也正在学习给他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此时已是深夜,我的儿子,此刻睡得正香,望着他安静的小脸,我满心幸福与满足。对照着书里的描述我回想他的某些行为,就好像在验证真理,这感觉相当奇妙。很遗憾没能更早看到《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也很庆幸现在看到了,这本书让我更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让我能在遇到状况的时候不慌张,有了处理问题的对策。同时也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我会更加注意观察他的异常行为,耐心等待他的敏感期一个个地到来,以便及时满足他的需要。人生路漫漫,他终归要独自一人前行,我要尽我所能,在他需要我的时候给他最多的陪伴和最大的支持。

养儿不为防老,不为延后,只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奇迹,只因为爱,我和丈夫相爱,我们共同爱我们的孩子。在孩子的人生里,我们只要做好旁观者,做好支持者,不要过分控制,过分替代,尊重他,信任他,给他充分的自由,不要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却行使便利自己的事情,真正地接纳他,包容他,用心感受他带给你的惊喜与感动,只愿他平安喜乐过一生,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