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了,打孩子的这些伤害你知道吗?
前段时间看知名网络医生大V“急诊夜鹰”发了一则自己的亲身经历:父亲晚上打完8岁的孩子的屁股,孩子半夜死亡。
这是一个单亲家庭,晚上吃饭时孩子不听话,父亲就用木板狠狠的打孩子的屁股,打了之后让孩子去睡觉,而半夜去看孩子却发现不对劲,就带孩子上医院了,医生看到孩子时已经是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身体冰冷。只能尽力抢救,之后告诉家长,孩子已经死亡了。
这位父亲打的不是头而是我们家长们最喜欢打的地方--屁股。
很多家长打就觉得打孩子不能打头,不能打背,那屁股肉多的地方总是可以打的吧。肉这么多打不坏的。
事实上孩子的屁股也不能下重手打,这个父亲下手太重了,屁股全部青紫。
急诊夜鹰这位急诊科的医生给大家科普:我们打孩子的屁股时,下手太重会造成了肌细胞破裂,释放大量钾离子和肌红细胞,而钾离子会造成心脏停搏;肌红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后,流经肾脏的时候,会堵住肾小管,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这跟地震中长时间被压的伤员在被解救出来后会马上死亡,是一个道理,都叫横纹肌溶解症。
这话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打孩子有极大的风险。
而中国却有句才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
老一辈的人认为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这样的想法真的是正确的吗?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都显示,打骂子女,甚至仅仅只是不假辞色地严厉管束,都可能给子女未来带来性格和行为方面的不良影响。
不仅仅说是不能打孩子的屁股,很多家长还喜欢扇孩子巴掌,或者打孩子的手心,家长认为这些部位是无关紧要的,打一打没关系,其实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是极其脆弱的,当你打到他时,他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很有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打骂孩子不仅不能教好孩子,还会让他们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1、 身体上的疼痛,让孩子变得沉默
当你经常打骂孩子,他的身体感到疼痛时,孩子开始变得害怕父母,他心里会觉得自己做什么、说什么都是错的,觉得父母已经不爱自己了,渐渐地他开始不爱和父母交流。他们会觉得既然自己说什么都是错的,索性他们就选择沉默,为了避免再一次受到父母的打骂,他们开始逃避父母,远离父母。
2、 心里上的伤害,让孩子不再信任你
不要打着”我爱你”的名号,去打骂孩子。
孩子的心灵都是脆弱的,家长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不是的,孩子心里什么都明白,谁对他好谁对他坏,他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不接受你所谓的打是亲骂是爱的说法,当你从打他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开始抵触你了。他从心里认定你是一个会伤害他的人,开始疏远你,变得不再信任你,父母本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却因为打骂让孩子成为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3、意识上的侵犯,让孩子开始变得自卑
当你打孩子时,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因为打怕了,不管父母说的是对是错,孩子都对父母唯命是从,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懦弱。他的意识已经随着父母的行为在改变了,他开始变得犹豫不决,不能独立的决定自己的事情。慢慢内向的他们,也开始慢慢的自卑了。
王奶奶家总是传出孩子的哭声,这时候我们就知道王奶奶家开始上演”武打片”了。王奶奶的儿子性格火爆,对待孩子从来没有耐心,对待孩子不是打就是骂,家人拦都拦不住。
我每次见到王奶奶的孙子发现他都是低着头走路的,别人问他他也是怯怯回答一句就低下头去。小区里的人不会就觉得他是没礼貌,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孩子的性格是孩子他爸对他打骂的结果,因为经常的打骂,孩子开始慢慢变得内向,自卑。既让人很心疼,又让人无可奈何。
除了打骂孩子,还有很多教育和引导孩子的好方法。很多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对打孩子这件事情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了。法国通过了《禁止打屁股》法案,法案中明确规定,父母不允许对孩子进行身体或者语言上的暴力行为。而后,日本的内阁会议上也敲定了《儿童虐待防止法》和《儿童福祉法》,法案中明确规定,不允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使用任何暴力的手段。
1、 罚站,让他进行自我反省
当孩子犯错时,打骂孩子是最为愚蠢的方法。但是不是说孩子犯错了了不需要承当责任。当孩子犯错时,可以对它进行一些轻微的惩罚,比如说让孩子罚站,面壁思过。这样的做法不仅仅能让孩子受到惩罚,还能让他思考自己做哪里错了,开始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 放下身段,和孩子认真协商沟通
林肯说过: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是孩子的领导者,总是认为自己是个权力者,喜欢孩子对自己唯命是从,认为这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父母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喜欢用武力去对待孩子,这本就是错误的做法。当父母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时,就必须放下自己的身段,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高度,试着和孩子交朋友,在遇到问题时,要和孩子商量,不要武断地做决定,要和孩子认真地去协商沟通。
3、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不同程度的乘法表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张惩罚表,当让不只是针对孩子制定的,这其中也需要父母的参与,就算父母犯错了也要和孩子一样接受惩罚。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增进孩子和家长的关系,还能让孩子愿意跟家长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孩子更加信任父母,愿意和家长成为朋友,而不是紧张的上下级关系。#健康真探社#
我是菁妈,一个女孩的妈妈,母婴行业培训师,多平台原创作者,混迹育儿界的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为上千家长提供育儿咨询。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