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有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导语: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分别是安全感、存在感和优越感。因此,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爱炫耀、爱攀比的行为属于正常现象,是他们心态健康的表现。但随着孩子长大,过度的自我关注和虚荣心,会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养育者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
世界上最天真有趣的笑话,当属小孩子们吹的牛了。明明荒唐至极、不切实际,可他们还偏偏说的理直气壮、一本正经。
故事:媛媛和玥玥是两个关系很好的小朋友,有一次媛媛家搬了新居,想邀请玥玥去她家玩,于是两个小孩发生了如下的对话:
原本是想邀请小伙伴去家里玩,分享自己搬新家的喜悦,可不知不觉,两个孩子却因比谁家住的更高杠了起来。还有一次,两个孩子都带了滑板车出去玩,不知是谁先开的头,一言不合她们又“斗”上了。
这场攀比,原本一开始她们说的都是事实,可是谁都不甘示弱,比着比着,为了赢过对方,她们越说越夸张离谱,从比谁的滑板车更厉害,变成了比谁吹的牛更大,谁的想象力更丰富。像这样的场景,家长们一定见惯不怪了,为什么小孩子这么爱炫耀、爱攀比呢?
其实吹牛是小孩子心理发育的必经阶段,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喜欢夸大事实、吹牛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幼儿,特别是学龄前的儿童,往往还不太分得清现实和想象世界之间的区别。
他们喜欢把自己看过的电影,见到的新鲜事物等经过自己想象的加工,用夸大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阶段的孩子爱吹牛,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拥有丰富想象力的表现。而另一方面,“自恋”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无论大人小孩都有想要向他人证明“我是对的”和“我是好的”的心理。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为了给自己吸引更多的关注,或者想让别人了解他的优势,他们会毫不掩饰,甚至不惜夸张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心理学家认为,6岁以前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期,家长们大量积极的反馈能够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的概念。
所以,6岁以前的孩子爱吹嘘,家长不必太过担心,这对他们的成长是一件好事,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孩子们吹牛、夸耀的行为,大人们给予的积极回应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快乐感。
故事:有一个叫做Eric的小朋友,有段时间特别爱带东西去学校,都是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玩具、贴纸、零食等等。每天上学前都会小心翼翼的用小礼盒装好,然后一路上谨慎地护着,生怕把它们弄掉。
到了学校以后,会开心地跟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遍他带的东西。如果是绘本,他会大声的朗读一遍;是玩具,就给大家介绍要怎么玩;是零食的话,就要分享给大家吃。但是学校规定不能带零食,老师会指导他收起来放好。
一开始,Eric的妈妈特别担心,她觉得孩子是不是太爱炫耀了,如果孩子每天带东西去学校是处于炫耀心理,她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后来有一次,孩子带了很多奥利奥去学校,老师看到了以后说不能带饼干进班级,要他收起来放好。于是Eric当着全班的面,拿了一块饼干放进嘴里,才满意地把其余的收了起来。妈妈看着孩子的这一举动,心都紧张到了嗓子眼了,她警惕的看着周围的小朋友,生怕他们会因为儿子的这一“炫耀”举动产生类似失望、沮丧、羡慕之类的消极情绪。
但是没想到,无论老师还是小朋友们,表情都很自然,Eric收起饼干以后又开开心心的回到队伍里了,一如往常的和小伙伴们牵手开始今天的课程。看着一切就像穿衣吃饭一样平常,这位妈妈才意识到,是自己多虑了。
有时候,孩子爱分享并不等于是炫耀。当小朋友获得了一件珍贵的东西,或者是取得了某项成就,他会迫不及待的跟自己喜欢的人、感情好的朋友去分享自己的喜悦之情,这种现象太正常了。
孩子的分享行为,源于这样一种心理:我有一件好东西,我给你看,希望你也喜欢它;或者我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我很开心,希望你也能为我高兴。当收到别人也同样喜欢或者开心的信号时,孩子的心中就会心花怒放。快乐的情绪在两个生命体之间传递、共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除此之外,分享还有另外一个更高层级的含义:我不仅和你分享我自己的喜悦和成就感,我拥有的东西我也希望你拥有它。孩子不介意把好东西跟别人共享,或者允许别人也拥有和自己一样的优势、能力,是心态更健康的表现。
所以分享和炫耀还是有区别的。对于小孩子的分享行为,家长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对待,但是当孩子过度的去炫耀自己的优势,只允许别人夸赞自己,却容不下别人也和自己一样厉害时,家长们就需要警惕了。
学龄前的幼儿容易分不清现实和自己的想象,但随着孩子上了学之后,会慢慢开始对现实情况,和自己的能力及弱点有一个较为真实的认识。这时候过度的自我关注和虚荣心,可能就会产生一些坏的影响了。
故事:小琳的妈妈发现,最近小宁爱炫耀到了让人有点担心的地步。她会把自己拥有的所有东西当成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得到某种优越感,不惜去diss别的小朋友。
比如,在舞蹈班学了新动作,她会迫不及待的展示给小伙伴们看,完了还要说:“你们不会吧!”在舞蹈课上如果有小朋友跳得不如她,她会说“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太笨了吧,你看我一学就会。”某天小琳穿了好看的裙子出门,正好遇到自己的好朋友朵朵。妈妈又听到她在和朵朵炫耀:“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新裙子,漂亮吧?”朵朵没有接小琳的话,她又接着说:“你怎么总是穿又旧又难看的裙子啊,你妈妈不给你买新的吗?”
看着朵朵明显低落的表情,小琳妈妈批评了女儿几句,然后又安抚了一下受伤的朵朵。回到家她和小琳的爸爸谈论了孩子最近这一系列的行为,他们非常担心孩子会变得爱慕虚荣和自负,这样下去也会影响到她的人际交往。
爱炫耀是小孩子的正常心理,可是小琳的行为是不是有些不正常呢,为什么会这样?
几岁大的孩子,往往还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也很难会做到语言得体。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话语和行为会伤害到别人,也意识不到炫耀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爱炫耀的孩子,往往自我意识很强,过度的关注自己,也很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得到了别人积极的回应和关注,他们会感到快乐和满足;但是如果得到的是忽视和消极的回应,他们会感到不安和失落。
因此为了获得自己的价值感和优越感,他们可能会不停的炫耀,甚至是吹牛,或者像小琳一样去diss别人来满足自己。
因此,孩子爱炫耀这个想象,可能也从侧面透露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孩子潜意识里是自卑的,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弱小,或者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他没有从养育者那里得到足够的认可和赏识。
所以,当发现一个孩子爱炫耀、爱攀比过了头,家长们是需要及时重视、并加以引导的。不要让孩子潜意识里的自卑感,和过度的虚荣心愈演愈烈,如果任由其发展,会对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三观相当不利。
怎样去引导孩子爱炫耀、爱攀比的心理呢?很多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进行一番思想教育,把各种政治正确的大道理苦口婆心的讲给孩子,可是仅仅这样做往往收效甚微。并不是因为孩子理解能力差,或者他不想做一个好孩子。
而是因为人的很多行为是受潜意识支配的,当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内心的某种匮乏没有得到填补,他还是会不自觉的去通过炫耀、吹牛等行为来满足自己,让自己获得某种快乐。
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只是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和指责,不仅难以帮助孩子改变自己的心态,还会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一方面他会极度的想要获得优越感,另一方面他又会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羞耻和自责,这两种矛盾的心理冲突很可能会扭曲孩子的人格发展,对于他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
很多长大以后总喜欢通过炫耀具有价值感的物品,或者包装自己来凸显其身份和个人价值的人,往往是源于其原生家庭对于其精神教养的过度缺失造成的。
因此,比批评和指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更重要的是家长们要用心的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方式是否是造成孩子内心匮乏的罪魁祸首,然后再做出改变和完善,对孩子进行精神富养,从孩子的心态和认知上去改变他的行为。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精神富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那么不管他的家庭经济情况如何,物质生活条件怎样,他也能安贫乐道,内心知足常乐。如何对孩子进行精神富养呢?
最好的养料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重视、接纳与尊重。当感受到了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潜意识里就会有安全感、同理心和爱别人的能力;当感受到自己很受家庭的重视,孩子也会自重,会提升他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而真实的自己如果是被家人接纳的,孩子也能快乐轻松的做自己,健健康康的长大。被父母充分的尊重,有利于养成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等等。
比起物质经济上的无条件满足,这才是一个孩子真正需要的富养。当然,在自家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满足孩子让他更加快乐和自信的成长,也是一件好事。但记住,精神富养,才是孩子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
相关文章
- 成年人逗孩子的方式越多,伤害孩子越深,真正的爱不需要“逗”
- 成年人,别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孩子
- 孩子的世界,成年人永远不懂,但游戏懂
- 5岁娃被老师拽伤耳朵缝6针:别让孩子为成年人的坏情绪买单
-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成年人的痛从缺席孩子成长开始
- 九成未成年人会上网!要是发现孩子得了新媒体依赖症,家长该咋办?
- 家长需要“童心未泯”?面对孩子,我们更应该表现得像个成年人
- 成长的烦恼,该如何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 撒娇孩子最好命?这可不是你说了算,这孩子经历比成年人都精彩
- 现在的小孩子一点不比成年人轻松!
- 被成年人偏爱的乐高,孩子怎样才能玩出花样?
- 孩子出现攀比心理,四个原因加三种纠正方法,家长不妨试试
- 孩子好胜心太强,是因为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父母应该这样做
- 家长了解儿童这一首要心理需求,才有助于你克服向孩子屈服的心理
- 忽视这2种心理需求,孩子很难优秀 | 精选
- 美国心理学家:100分父母的孩子,成年后过得一点都不快乐
- 成年人的婚姻都是利益优先,只有小女孩才在感情里反反复复
- 成年人长期没有性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 《小狗钱钱》:一本小孩读物,却解决了我一个成年人的理财困惑
- 三个月的婴儿带给成年人的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