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九成未成年人会上网!要是发现孩子得了新媒体依赖症,家长该咋办?

2022-01-20 18:00:22孕产
文丨圳论评论员 姚龙华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些公共场所,“熊孩子”拿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打游戏或看视频,音量很大,家长却视若无睹。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儿童使用新媒体出现了低龄化、娱乐化的倾向。

文丨圳论评论员 姚龙华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些公共场所,“熊孩子”拿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打游戏或看视频,音量很大,家长却视若无睹。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儿童使用新媒体出现了低龄化、娱乐化的倾向。

当前,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以联网的新媒体设备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新媒体设备伴随着新一代儿童成长,成为他们的“身体器官”或生存处境。正如被誉为“数字经济之父”的唐·泰普斯科特所说: “现在的孩子看待电脑的方式就像婴儿潮时代对电视的感觉一样,我们只是盯着屏幕看,对于科技和电视究竟如何透过稀薄的空气传送视讯及音效,并不会感到好奇,电视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之于电脑也是一样。”

从家长提供给孩子新媒体设备的那一刻开始,“新媒体儿童”就诞生了。根据《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57.7%)。

在 《人论》一书中,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而雅斯贝尔斯在 《什么是教育》中则提出:“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而是以直观的图片和形象来充实她们的精神世界。”对于新生代儿童来说,新媒体恰好具有这种强大的功能。不容否认,新媒体作为一种工具,若用好了,会对儿童的生理发展、感知能力、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语言表达都产生巨大的正面作用。不过,无论是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还是大卫·帕金翰的《童年之死》,都不约而同地揭示出新媒介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因为“儿童溜入了广阔的成人世界——一个充满了危险与机会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电子媒体正在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如果说,现在远离新媒体一定程度上就是脱离日常生活,应该很多人都会认同。如果为了避免新媒体有可能给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杜绝儿童接触新媒体,切断新媒体带给儿童的乐趣、与世界联系的方式、自我表达的空间,那么不仅是残忍的,也是违背社会发展趋势的。

其实,无论是电视时代或新媒体时代,家长积极主动的介入是有效的,能让孩子在媒介使用上尽量趋利避害。孩子在使用新媒体上出问题,要么是家长放任自流,要么是家长介入方式有问题。

现实中,主动选择用新媒体代替自己来陪伴或安抚孩子的家长并不鲜见。新媒体替代过去的电视,成为儿童的“保姆”或“玩伴”。《纽约时报》报道称,iPhone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安抚宝宝最有效的发明。家长完全放任不管,孩子过多地使用新媒体,自然容易产生依赖症。再加之孩子的认知力和判断力有限,一旦不慎接触到不当的新媒体内容,就容易受影响甚至被误导,给成长埋下祸根。

而有不少家长虽有介入的意识,但跟电视时代一样,以“限制”为主,且时间限制多于内容限制。但有学术研究认为,限制型的指导策略不但不能有效协助解决儿童上网可能遇见的问题,还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质量下降或是冲突频生。当然,家长也不想造成此种尴尬局面,但往往囿于自身对新媒体的了解有限,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并且,有些家长限制孩子不能过度玩手机,自己却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捧着手机根本停不下来,如此“言传身教”,效果好才怪了。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

可见,面对“新媒体儿童”,外部介入的方式很重要。研究指出,“规则共同制定”与“说话算话”成为儿童衡量父母管教是否合理的共通标准。家长要做到合理制定孩子愿意执行的新媒体使用规则,一方面需要尽量多陪伴孩子,用心跟孩子沟通;另一方面必须提升自己的媒介与信息素养能力,有效引导孩子善用新媒体,让子女享有更多新媒体带来的机会,并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网络带来的风险,从而能做到避免风险降低伤害,而不是一味地担忧害怕或盲目乐观。当然,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学校的介入也极为重要。顺应数字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加强媒介教育,提升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增强他们对新媒体的自我选择、自我适应、自我创造能力,应成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