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留意过吗?孩子也会委婉的说话,你听懂孩子话里的意思了吗 家长和孩子要注意说话的语气
大家好,我是小鱼,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欢迎阅读。要听得进孩子的话,这的确称得上是一门艺术,因为有时候我们表现出来的听,只是“听见”,听见孩子说了什么就算了;有时候我们的听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能听到自己期望的答案而听,但对其他的内容也就毫不在意了;还有时候我们的听则是一种微妙的只听“坏事”的听,似乎我们眼中的孩子只有问题,而没有好的表现。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说出来的话,并不一定就是表面意思那么简单,即便是小孩子,也是有“话中话”的,就看妈妈能不能听得出来了。比如,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事:原本玩得好好的孩子,忽然跑过来大喊“妈妈,妈妈”,尽管他只是叫了你,其他的还什么都没说,你接下来肯定会问“发生什么了”“你怎么了”等各种问题,你只是从他两声呼唤中,就听出来了背后的意义,这就是“话中话”。
再举一个例子,是母子间的一段对话:孩子:妈妈,你今天去不去买衣服啊?母亲:不去呀!孩子:哦!孩子:妈妈,你今天怎么不去逛街呢?母亲:今天忙!孩子:哦!孩子问妈妈“去不去买衣服”时,他可能并不是想知道妈妈是否去买衣服,也许他想和妈妈一起逛街,也许他希望在妈妈出去后看他喜欢的动画片。而在听到妈妈否定的回答后,孩子又进一步问妈妈:“怎么不去逛街呢?”显然,孩子是希望妈妈离开家到外面去。
所以,对于孩子的潜台词——“话中话”,我们一定要提起足够的敏感度。如果想真正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就不难从孩子的话语中察觉出其中隐含的意思。还是这个例子,如果孩子希望妈妈带他上街,希望逛街时妈妈能给他买个小玩具,希望妈妈对他说:“去呀,你跟妈妈一起去吧,如果你表现得好,我就给你买玩具。”这时候,孩子会十分听从妈妈的话,好好表现,以期获得妈妈的奖励。
如果孩子希望妈妈出去后能看一会儿动画片,他的眼神往往就会躲躲闪闪,不希望妈妈正视他,怕被妈妈看出他的想法。这时,他最希望妈妈说:“我要出去买衣服,你可以在家写作业,写完作业后可以看动画片。”这时,孩子一定会十分高兴。一方面因为妈妈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另一方面因为他的想法得到了妈妈的认可,尽管他要先写作业,但他会非常乐意去完成。
所以,在倾听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解孩子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小的、微妙的思想感情线索,想一想孩子到底希望告诉我们什么。当然,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识别或弄清楚孩子的动机或基本情绪。因为有时候,孩子并不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把它隐藏在他说的话中。
孩子在很多时候也会有“话中话”的表达,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听得出来了。要听出孩子的“话中话”,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语速——说话的速度快慢,可以非常直接地反映出人的心理状态。
如果孩子的语速与平时常用的语速有所不同,这种变化就意味着孩子话里有话。孩子语速比平常变慢了,那可能意味着孩子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或者内心感觉很无奈,只能用放慢语速来表示一种消极的情绪。而当孩子忽然说话速度变快了,我们就要好好观察,看看他是不是出现了什么异常情况。
一般来说,孩子说话突然变快常出现在这样几种情况下,其一是孩子对某个话题非常感兴趣,连带着语速也会提升;其二则是孩子被说到了痛处,他想要赶紧把这个话题带过去;其三就是孩子希望用快速表达引起妈妈的注意。尤其是第二个原因,孩子会经常借助加速语速来转移话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恰恰意味着孩子的内心有不安或恐慌的情绪,通过加快语速所以,要了解孩子的个性,更要了解孩子说话的特点,这样,一旦他出现了语速的变化,就应该严格关注,挖掘出他话语背后隐藏的真相。
音调——说话时音调的改变,也会明确反映说话人的心理变化。
激动的时候,人说话的音调会提高,这一点在小孩子身上会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他的需求没有获得满足,其一开始就会哼哼,表示反对,若是一直得不到满足,就会立刻提高音调,“我不要”“我就要”,直到最后变成大声哭闹,这表现的就是他的渴望。
同样地,当孩子想要百般隐藏的事情被挖出来的时候,他也会提高音调。比如,孩子说谎了,做了错事,他狡辩的时候会用上大嗓门,试图用高音来压过他人,想要证明自己的正确或胜利。但这其实是孩子并没有很好处理自己情绪的方法,所以只能用高声来进行自我掩饰。
节奏——说话的节奏流畅与否,会反映说话人的情绪是否稳定,或者说是不是内心有隐藏情绪。
比如,孩子说话吞吞吐吐,节奏断断续续,话语总是不连贯,那他的内心一定藏着什么事,想要说又不敢说或者不好说;相反,若是孩子说话一点都不磕巴,巴不得一句话把所有内容都讲清楚,或者一句接着一句说个没完没了,节奏一点都不断,那就意味着他很自信、很开心,他想要与根据这样的节奏,我们也能听得出来孩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对于吞吞吐吐的孩子,就要多一些耐心,不要急着催促他说出来,而是要慢慢引导,以找寻他话语背后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图。
情绪——听人说话时的情绪,也同样意味着孩子的话里有话。
情绪平稳时,孩子乐于听人说话,听着也认真;情绪不稳的时候,孩子并不愿意倾听,会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回应起来也是能省则省,若是负面情绪比较大,孩子会显得不耐烦,但若是亢奋的情绪比较多,他就会过于兴奋,甚至只想要他人听自己说。根据孩子在不同情绪下的回应,我们也能发现他的话中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含意。
另外,孩子的一些行为也同样可以反映出“话中话”,比如,他手上是不是有小动作、眼睛是不是四处看、是不是坐不住、脚有没有乱动,等等。孩子内在的心情都会通过这样那样的行为反映出来,通过认真观察我们就能发现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话里有话。有的妈妈总觉得孩子很难懂,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你有没有认真听、有没有仔细观察、是不是真的去认真体会孩子的表达,这都决定着你能不能发现孩子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只有做一个认真的妈妈,你才能听得出来孩子到底在表达什么。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今天就聊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点赞,记得关注!
相关文章
- 孩子不爱说话,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引导,让孩子学会自己表达
- 孩子都快2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家长做好这6点帮你快速解决
- 一岁半的孩子会听会笑,就是不开口说话,家长这样做对孩子有帮助
- 不是孩子不听话,是家长不会说话。
- 老师和家长先学会说话,孩子才会说话
- 孩子不爱说话怎么办,家长应该如何改善孩子的这个毛病?
- 孩子听不进家长话?这3种说话方式,家长常用,实则不可取
- 孩子最讨厌“家长说话不算数”,育儿作家教你如何做智慧家长
- 孩子说话不算数怎么办?用这两个方法解决,家长别认为是小问题
- 孩子说话支支吾吾家长需注意了,“阶段性口吃”用对方式顺利渡过
- 孩子说话比同龄人晚,家长不要过于担心,找到孩子不爱说话的原因
- 家长要小心,孩子有这些苗头的话可能在学校里会经常欺负人
- 家长质问老师为何不哄孩子睡午觉?听完老师的回答,家长不说话了
- 家长跟孩子说话时的三个认知错误
- 说话不清晰的孩子,被幼儿园劝退,到底是老师失职还是家长之责?
- 2-3岁孩子说话少?美国博士:语言环境问题,家长可试下这3款游戏
- “妈妈,娃娃跟我说话了”,面对孩子的“胡话”,家长别不当回事
- 一直跟孩子说话互动真的好吗?家长教育孩子也要讲究“留白”
- 不爱说话不等于性格孤僻,家长别乱贴标签,孩子可能是在独立思考
- 不爱说话的孩子,不仅仅是内向,家长该注意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