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当孩子变得越来越乖时,他们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2022-02-19 11:49:35孕产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前段时间去一位几年未见的姐妹家里做客,平时在电话里、在微信里就听姐妹说她家的孩子特别乖巧懂事,而且她为此感到特别开心。平时听她说的时候也没太在意,想着可能是因为她家的孩子相比于其他的孩子要乖上那么一点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段时间去一位几年未见的姐妹家里做客,平时在电话里、在微信里就听姐妹说她家的孩子特别乖巧懂事,而且她为此感到特别开心。平时听她说的时候也没太在意,想着可能是因为她家的孩子相比于其他的孩子要乖上那么一点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次见了面之后,着实吓了我一跳,这孩子何止是乖啊,简直是有点乖的吓人了。

期间孩子说要吃零食,姐妹可能是出于对孩子的健康着想就否决了。一般来说,如果孩子的小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时都会闹情绪,但是姐妹家的这个孩子在听到妈妈拒绝了以后,并没有任何的情绪反应,而是默默的走开了,没有哭、没有闹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么走开了,这简直是颠覆了我的认知,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问号“这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吗?”

大多数父母都会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因为这能够大大的降低父母对孩子的管理难度。就像绝大多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叛逆期”一样,正所谓“叛逆”,也是由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衡量出来的。各位家长会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的让孩子听话,因为这样家长就可以减少自己教育孩子的困难,让自己从对孩子教育的窘境中逃离出去了。

例如“棍棒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能够乖乖地听话,而父母的权威则是在打骂中所建立的。经历过打骂的孩子,因为怕再次遭受被打骂的痛苦,所以父母们会发现“孩子变乖了”。父母想要让孩子对自己有绝对的服从,因此父母需要让孩子变得更加的乖巧,然而,这种“乖巧”真的是“乖巧”吗?不,那是孩子内心的不安。

《儿童心理学》中有一段说:孩子表现出过分的乖巧懂事,是因为对身边的人信任感不足,不敢试探碰触他们的底线。


当孩子变得越来越乖时,他们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1、 会使得孩子更容易失去自我意识。

《儿童变态心理学杂志》中,有文章描述过关于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无条件的顺从父母的现象,并将称之为“强迫性顺从”现象。由于孩子对家长的畏惧,会导致他们不假思索的去听从家长的话,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然后渐渐地成为家长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而孩子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却是失去自我意识。

习惯于强迫性顺从的孩子们,他们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父母掌控了他们一切的行为,他们不会去考虑自己内心中真正想要做的,于是习惯养成,他们的这种思维也已经定型,形成了惯性服从的思维,不会有自的主观意识。而当他们脱离了父母的范围是,要么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去放飞自我,要么会去接受周围其他人的发号施令。很显然,两种结果,无论是哪一种都会特别的可悲。

2、 会让孩子长大后,产生适应困难症。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父母严格控制,一切都由父母来做选择,他自身没有任何的自主选择权,那么这个孩子所能形成的习惯就是,放弃他自己的思考以及想法,一切都会去听从权威人士。这样的习惯对于孩子独立自主人格的形成,不会有任何的帮助,如果孩子到了需要自己去独立思考、行动时,就会显得很难适应。

3、 很容易会让孩子形成这三种人格。

相比于成年人而言,孩子自然是弱势群体,他们会因为迫于压力、为了能够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而去讨好、顺从父母。小的时候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长大后为了得到老师、得到同事、得到领导…的认可,而去讨好他们,最终形成讨好型人格;

另一部分人会因为不会去表达真实的自己,而变得压抑,最终形成压抑型人格;

还有一部分人会因为他们表面上很乖,但内心会非常躁动,对被禁止的事会特别的向往,最终形成反叛型人格。

作家蒋方舟在节目中透露,她小的时候父母会经常冲她发脾气,她为了能够讨好父母,就会努力的去装作很乖很懂事,最终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在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扮演着讨好他人的角色,不敢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害怕他人不高兴、害怕会起冲突,所以往往不敢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被迫服从会影响孩子的发展,那么怎样的服从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该有的呢?

致力于研究亲子依恋模式的马塔斯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幼龄儿童并非“自动服从母亲所有指令的儿童,而是在被要求终止玩耍和被要求清理玩具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服从,但会渐渐与母亲建立合作的儿童”。

也就是说,孩子不会为了讨好父母而去进行刻意的顺从,他们具备自己的想法和意识,而却能够清楚的知道,即使是做出反抗,父母也依然爱着他,而最终他们也会愿意去和父母达成一致。

能够和父母去进行反抗,恰恰是证明了孩子正在快速的成长,这也是他们能够独立自主的一个过程,不会屈服来自父母单方面的决定,懂得不合自己心意的要反驳,这样的孩子才能够做到不盲从、有主见,他们拥有对自我的掌控权,也会更独立自主。

正如蔡康永所说的那样:“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想要他变成的人。”

以下几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不要精神、道德绑架,不去过分的追求孩子变乖

作为父母我们要去教会孩子如何成长,要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助他们做出一些判断,而不是以爱之名去决定他们的一切,不要去制约以及约束孩子的发展,更不要以道德去“绑架”他们,说什么“你不乖、不听话,就是不孝顺。”孩子需要经过不断的试错才能够成长,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窦靖童曾经叛逆、染发、文身、辍学,过着和同龄人完全不同的人生,而王菲曾对女儿说:“你可以不乖,但不能学坏。”她对女儿的态度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成长,她说:“每个人不太懂事的妈,总能生出个温顺明理的女儿。”

★要学会控制情绪,拒绝强势

如果父母过于强势,就会导致孩子形成我们上面所说的讨好型人格,而一个人的人格,往往要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一旦形成这种人格,就总是会委屈自己而成就他人。

所以,如果孩子犯了某些错误时,家长不要只知道一味的去指责他们,而是要同他们站在一个高度上,以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一起面对一起解决,让他们心理能够认识到,无论自己如何,父母都是爱自己的,都会是自己最温暖的港湾。

★要学会去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孩子从小的成长环境,会对他们最终形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身处于一个轻松地氛围中,孩子才会更加的轻松愉悦,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也会更加的积极乐观。

当遇到问题时,父母也要允许孩子说“不”,允许孩子提出他的观点,要让孩子了解到,在这个家中他作为家庭的一员,他也是有发言权的,让他清楚父母是尊重他的意见和建议的,我们要让孩子敢于在我们面前去表达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表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一个孩子的健全与否,绝不仅仅是外在的生理上,比起生理上的健全,一个人的人格健全才是更加重要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